鄧毅平
2011年11月,安順市扶貧干部培訓班一行31人,圍繞如何進行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生產及農業產業化經營這一主題,赴成都市錦江區三圣鄉參觀學習。該鄉在城鄉統籌的過程中,通過土地流轉、城鄉一體化、產業化經營等措施,涌現出“五朵金花”,成為全國學習的典范。
土地流轉新模式
在三圣鄉我們看到,所有土地都是農民自愿流轉,只能發展現代農業產業,不能搞建設性開發。對比改革前后,三圣鄉農民除了擁有單一種田收入外,還擁有農宅出租的租金、經營農家樂或到村里龍頭企業打工賺取的薪金、土地流轉后土地入股的分紅。此外,三圣鄉還建立了農民養老和低保制度。
通過土地流轉并經近10年的打造,三圣鄉已經成為成都休閑度假的好地方,先后形成的花香民居、幸福梅園、江家菜地、東籬菊園、荷塘月色等五朵金花已開遍四川,聞名省內外,成為國家級AAAA風景區,使世代以土地為命根子的當地農戶成為從事第三產業的產業工人,真正走上致富路。成都市在農村土地流轉方面一些成功經驗及做法借得很多地方借鑒。
經過近15年的探索和創新,三圣鄉先后摸索、創新出幾條切實可行的土地流轉模式:土地有償流轉,業主規模經營;土地量化入股,集體統一經營;龍頭企業帶動,村企合作經營;土地量化入股,農民與企業合作經營;探索“土地銀行”機制,促進生產方式轉變。
通過積極推行土地流轉,并注重組織化程度的提高和規模化管理,土地流轉的實行推動了三圣鄉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經濟增長迅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
三圣鄉的啟示
通過調研,筆者總結了三點啟示:第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規模經營是必由之路,而土地流轉則是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的基礎。成都三圣鄉農民致富的成功經驗,最主要的是單家獨戶的土地資源進行有序整合,實現了規模化生產,政府積極支持并制定政策措施和具體管理辦法,既有政策保障,又沒有包辦代替,在其中很好地起到組織、宣傳、規劃及引導的作用,其經營靠市場化運作,大戶專業合作社及企業在其中起到經營主體作用,最終使當地土地規模經營后每畝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
第二,因地制宜是進行土地流轉必須堅持的原則。要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充分結合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其土地流轉時間、面積、方式等方面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成都經濟較安順發達,政府沒有袖手旁觀,而是從實際出發,積極建章立制,引導市場去管理運作。
第三,農業龍頭企業的引導是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必然趨勢。成都希望集團農業示范園及飼料板塊的規模效益及集團效應之所以成氣候,并且有示范、領軍等作用,是龍頭企業直接參與的結果。
農業搞產業,做項目,如果沒有龍頭企業的帶動和參與,是難以做得大和做得好的。所以,培育和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特別是涉及大農業的生產發展,龍頭企業的帶動尤為重要。
只要龍頭企業發展了,農產品才能有市場,其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才有望真正實現,脫貧攻堅的任務才有望完成。
土地流轉要結合當地實際
三圣鄉的成功經驗可以被借鑒,但不能完全照搬。安順市實行土地流轉有很現實的必要性,一是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全市每年約有幾十萬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業生產出現“勞力荒”,農村許多房舍院落處于閑置或低效利用狀態。通過農村土地流轉,將不失為一條整合農村土地資源、推進市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之計。
二是山區農業資源豐富。安順市立體氣候明顯,適宜多種動植物生存生長,是貴州省優質大米、油菜、茶葉、生姜、油桐、烤煙、蔬菜、水果、地方名畜良禽等大宗農畜產品主產地和各類中草藥材的生產及加工基地,是貴陽、昆明等城市的農副產品供應基地之一。
隨著黃桶至河內鐵路的建設,長昆鐵路、滬瑞高速的建設,貴昆鐵路提速改造工程的竣工,安順市已經打破了制約經濟發展的交通瓶頸,迫切需要通過農村土地流轉,在全市大力發展茶葉、反季節蔬菜等諸多特色農業產業。
三是農業生產條件落后。農村道路和農田水利設施不配套,田塊破碎,農民居住分散。需要通過土地整理,實現田、水、路、林、村的統一規劃和整治,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居住條件。
總之土地流轉,應以農業產業化為前提,以土地整理為平臺,結合各地實際,可以借鑒轉包、出租、入股、反租承包、拍賣等方式,進行土地流轉。在具體操作上,政府要高度重視土地流轉工作,加強調研,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完善土地流轉保障機制,加強農村土地權能建設,保障農民利益。同時,要配備創新實干、想試敢負責的人專門從事土地流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