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溢
提到吝嗇節儉的代表,想必很多人會想到中學課本里葛朗臺的形象。葛朗臺是現代法國小說之父巴爾扎克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中的主人公,他是當地首富,也是最吝嗇最節儉的人,甚至吝嗇到令人難以忍受的程度。他把小山一樣的黃金藏進密室,每晚欣賞把玩,卻絕不肯為自己、為家人多花一個子兒;他住搖搖欲墜的房子,吃爛果子,喝劣質酒,全家合用一支蠟燭,冬天舍不得用爐子取暖,所有的開銷他都壓到最低限度,即使招待遠道而來的侄兒夏爾也不愿意破例……時代在發展,生活在進步,但葛朗臺的影子卻沒有消失。
市民王女士最近就在為婆婆的過度節儉而發愁。婆婆經歷過缺吃少穿的困苦時期,所以生活很節儉,這一點,王女士也理解,但她漸漸發現,婆婆節儉得甚至到苛刻的程度。自從把婆婆接到城里住以后,家里壞掉的食物幾乎沒扔過,都是婆婆自己吃了。一天,她發現冰箱里有盒過期的酸奶,就順手就扔到了垃圾桶。婆婆看見后,撿起來左看右看,說酸奶一點毛病也沒有,還沒打開包裝呢,干嘛要扔掉?王女士告訴婆婆酸奶過期了。哪想到婆婆說,扔了太可惜,包裝上寫上過期就是為了讓你再去重新花錢買,超市里常年累月都在賣酸奶,也沒見扔掉。一轉身的功夫,婆婆就把酸奶喝了一大半。王女士很擔心,這要是喝壞了,怎么向家人交代?
婆婆每次炒菜做飯的量大,說省油省氣。可剩菜剩飯,家里要吃上好幾天。而且剩菜吃不完,婆婆也不做新菜,王女士想做新菜,婆婆還說她太浪費。更讓王女士感到心疼的是,一次吃飯,婆婆明明都吃飽了,為了不把剩下的菜倒掉,愣是強撐著把菜都吃光,結果撐得胃不舒服,晚上一直沒沒睡好。
不僅飲食上如此,婆婆在日常生活上也很“摳門”。有時候她下班后回家,看見好心的婆婆幫他們洗衣服,王女士怕婆婆年紀大,累著了,就讓她休息,但婆婆堅持替他們洗衣服。有幾次,王女士發現曬干的衣服上還有洗衣粉的痕跡,心里有些納悶。經過觀察才發現,原來婆婆洗衣服很節約水,小半盆水要洗好幾件衣服,水都很黑了也不舍得倒,還要洗抹布、刷拖鞋,而且衣服只清一遍水,衣服上還殘留著洗衣粉就晾上了。問起來,婆婆還很有道理,城里什么都要花錢,水也要用錢買,所以得省著用。王女士知道婆婆的心意,也不好多說什么。為了不讓老人家心疼,以后的日子,王女士都趁婆婆不注意把洗過的衣服再重洗幾遍。
婆婆這樣的生活方式讓王女士很擔心,王女士也很心疼婆婆,婆婆上了年紀了,如果有點閃失,王女士覺得心里會很過意不去的,但固執的婆婆節儉一輩子了,怎么才會改變呢?
節儉是中國的傳統美德,雖然已被不少年輕人拋在腦后,但絕大多數老年人卻仍奉行不悖。他們省水省電、省吃省用,卻不知道,一些過度的節約行為,可能給健康帶來傷害。節儉不能丟,但凡事有度,那些可能影響到健康的節約行為,老人確實應該改一改了。
吃:剩飯剩菜傷脾胃。炒的菜吃不了,下頓繼續吃;快過期的牛奶、部分腐爛的蘋果,處理一下也都吃掉。殊不知,剩飯剩菜如果保存不當,容易產生大量致病菌。老人腸胃弱,更易因剩飯菜導致腹瀉等不良反應。如此一來,看病花的錢都會比飯菜貴很多。
老人應改變觀念,飯菜盡量別多做。如果有剩下的飯菜,再吃時應充分加熱。
此外,很多老人會用在外打包回來的打包盒加熱剩菜,這點尤其不可取。由于材質的問題,打包盒在加熱過程中會析出有毒物質,嚴重損害健康。
穿:內衣穿久不吸汗。老人們習慣一件內衣穿上好幾年,或者穿一次隔好幾天才洗,這些習慣都不好。內衣穿得過久,其吸汗、保暖作用都會大打折扣。老人的內衣起碼3天就應洗1次,洗后在太陽下曬一曬,內褲最好1年就淘汰。
王女士的婆婆為了省水,把衣服只洗1遍,洗衣粉都沒洗干凈就晾的做法也很不可取。洗衣服的臟水中含有不少病菌,洗大量衣服很容易交叉感染。洗衣粉殘留還可致過敏性皮炎。
住:燈太暗易磕碰。為省電,很多老人都是能不開燈就不開燈,經常是大晚上關著燈看電視。如此一來,不僅傷害視力,還容易出現跌倒、磕碰等意外。老人家里,燈不用太亮,但至少也要能看清屋里大小擺設。
此外,為了省水省電洗漱多用涼水,不用熱水,這對于體質虛弱尤其是有風濕的老人來說,傷害更大。
用:街邊老花鏡會傷眼。不少老人圖便宜,在街邊隨便買一副老花鏡戴上。這樣,時間長了,就容易出現或加重視疲勞、視物模糊等癥狀,對眼睛的損傷也很大。老人配花鏡,應該到醫院先檢查、驗光,還要排除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病。
醫:過期藥品定時清理。建議最好3個月清理一次藥箱,并處理掉過期藥。過期的藥品不僅對疾病治療無效,還可能產生不良反應。
生活中,要醫治這種過度節儉的“病”,不做丟掉健康的“葛朗臺”,還要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要盡可能增強心理的適應能力,努力接受新觀念、新事物,適應社會進步發展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改變,永遠保持樂觀向上、豁達大度的心境;還要對生活充滿信心,不要過分瞻前顧后,克服多慮的不良心理。要相信生活越來越好,現在比以前好,將來也一定會比現在更好。只有對未來不感到擔心,才能克服過度節儉的毛病,高高興興地享受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