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博
【摘要】出國留學作為教育服務的一種準入方式,越來越受到廣泛重視,根據消費經濟學理論和人力資本理論,留學經濟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可低估,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對我國留學政策起到參謀作用。本文從我國出國留學的現狀與特征、留學熱潮形成的原因入手,分析了留學教育與人力資本的關系,針對我國留學經濟的新趨勢,提出了一些建議和舉措。
【關鍵詞】留學經濟出國留學人力資本教育投資經濟增長社會經濟效應競爭力
隨著國際貿易全球化,留學已在全世界形成熱潮,隨之便出現了留學經濟和留學經濟學,它已成為國家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份。從宏觀經濟運行情況來看,我國目前傳統消費產品供給趨于過剩,而出國留學經濟的發展大大開拓了居民的消費空間,可以構成對經濟增長的持續貢獻。同時,無論是從事留學中介業務市場,還是出國前的各類培訓業務市場,都已經在國內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助于解決我國目前的就業問題。
筆者在高校從事國外考試的組織工作。因此,面臨的都是將要赴海外求學的考生。出國留學是許多中國學生的夢想,出國留學熱的背后有著深刻的原因。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第一,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有實力提供留學資金的家庭日益增多;第二,中國教育結構性改革滯緩,應試教育越演越烈;第三,國外優質教育驅動;第四,各國留學政策越來越寬松,“獲簽”容易;第五,中國大學生就業環境不容樂觀,而經過幾年的國外歷練,能增加自身求職砝碼。面對越來越熱的出國留學現象,社會上對其評價褒貶不一。但是一個繁榮開放的中國,其教育不可能是封閉的,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國外,接受世界上多元文化的教育,特別是學習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教育是我們必然會面臨的現實。留學生中的大多數人,將來無論通過何種途徑,都會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從這一點來看,首先要提高出國留學水平,使教育實力有一個很大的提升,有能力與國外的教育機構競爭生源,這是最重要的。
一 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的現狀與特征
1978~2011年,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224.51萬人,僅2011年全國出國留學人數就突破了35萬人,33年來人數增長了167倍。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居世界首位。截止2011年底,以留學身份出國人員共有142.67萬人,其中110.88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改革開放以來,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81.84萬人,有72% 的留學人員學成后選擇回國發展。
出國留學的第一特征是我國留學生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大分散”即留學生大量遍布于五大洲的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其廣度是中國留學史上未曾有過的。“小集中”是指其高度集中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發達國家。其中,以留美學生居多,約占留學總人數的一半左右。第二個特征是高學歷留學成為出國留學的主流。調查結果顯示,赴美留學生中有約40% 的人在國內已獲得學士學位,約45% 已獲得碩士學位,約15% 已獲得博士學位。第三個特征是大學以下學歷的學生出國留學市場正顯現巨大潛力。近三年來漸漸出現了中學生甚至于小學生留學現象。低齡化使得出國留學者群體從以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為主發展到大學本科、中學為主。
二 出國留學熱潮形成的原因
第一,近幾年我國大大加快了教育改革和出國留學大眾化的進程,其發展之迅速令人們始料不及。盡管如此,當前我國的教育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困難,教育投入嚴重不足,國內大
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6)
學和中學的數量仍然偏少,辦學條件和師資狀況僅能滿足最低標準;教育發展不平衡,教育資源不均等,優質教育資源奇缺,升學競爭比較激烈。同時,由于獨生子女現狀,我國的家長普遍存在“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的心態與期望,這就使得家長們想方設法送子女出國留學深造。
第二,國外發達國家招收留學生的首要目的是為了招攬人才與賺取高額教育收入。中國學生經過本國高質量的基礎教育,具有良好的知識基礎,特別是名校和重點學科的大學生是在龐大的同齡人中通過層層考試、競爭而擇優選拔出來的,是中華民族中的精英,他們所具有的發展潛能是無限的,將來所創造的財富也是不可估量的,當然他們也是發達國家所招攬的對象。發達國家為了招募我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青年為他們所用,則會實施嚴格的考試來篩選優秀學生,然后再給他們提供獎學金,這對每一個學生來說是極富吸引力的。學成之后,發達國家會通過高薪和良好的科研條件誠懇挽留,通過招收高質量留學生的方式,發達國家低成本地占有了大量他國人才,為自身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國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國外教育機構紛紛來我國開辟教育市場,從而獲得了豐厚的回報。目前各種國外高等教育展會每年都會在中國舉辦,對中國學生實行優惠政策,降低語言要求,想方設法吸引他們去留學,他們把高價的中國學生作為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因此,為了獲得國外教育經歷,中國人是支付了高額費用的。
三 留學教育是人力資本的一種投資
人才資源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最主要的戰略資源。因此,誰掌握了人才,誰就掌握了未來發展的主動權,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當中處于戰略主動地位。留學對經濟和政治具有長期的積極影響,它具有教育消費和教育投資的雙重性。是今日的消費和長遠的投資,是顯現的消費和潛在的投資。具體影響如下:首先,教育程度是影響工資差別的主要因素。其次,教育程度的提高,能夠緩減因教育層次不同而造成的收入差別。再次,人力資本的增加,可以使物力資本投資和財產收入趨于下降,使社會不同職業人員的收入趨向平等化,特別是在國民經濟中依靠財產收入的比重下降,依靠勞動收入的比重相對增加,其中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增大。
四 應對留學經濟發展所應采取的措施
第一,要更好地利用出國留學的渠道培養創新人才。首先,在國內繼續創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有利于留學回國人員施展才能的環境,使創新人才盡快成長。在資助留學回國人員,特別是優秀尖子人才回國工作方面加大力度,重點扶持,鼓勵他們貢獻才智。其次,大力開發海外智力資源。在外留學人員中人才濟濟,他們是寶貴的智力資源。進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對優秀尖子留學人員短期回國服務提供方便,逐步使更多的急需人才、創新人才將自己創業的立足點由國外轉到國內或國內外協調發展。
第二,進一步完善出國留學服務市場。就我國目前的出國留學市場而言,無論是從事留學中介業務市場,還是出國前的各類培訓業務市場,都已經在國內使留學成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并有助于解決我國當前的就業問題。從宏觀經濟運行情況來看,我國目前傳統消費產品供給趨于過剩,需要消費領域的創新,而出國留學的發展大大拓展了居民的消費空間,可以構成對經濟增長的持續貢獻。另外,留學作為產業來發展,一方面,該產業可以容納大量的教職工;另一方,面又有大量本該進入勞動力隊伍的年輕人推遲進入勞動力市場。這兩方面的綜合作用都將有助減少勞動力供給,從而緩解我國當前的就業矛盾,為國有企業改革、產業結構的調整創造一個分流勞動力的寬松的環境。這是從國內目前狀況來看留學對經濟增加和緩解就業的好處。
第三,加強教學的硬件、軟件設施的建設,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是我國高校發展的重要問題。整體而言,國內的教學設備和教學條件相比國外有一定的差距。在傳統教育中,教師講得多的是理論,在讓學生實踐方面則少之又少,表現為課堂學生發言不積極,有自己的意見也不敢表態,造成一種不夠自信的心理;教師成為社會正統文化的化身,教師傳授儒家經典,教給學生行為道德規范,卻每每顯得比較刻板;由于知識在傳統教育觀中具有重要的標準作用,教師和家長往往只根據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來評價一個學生的整體素質,這樣的評價是片面的。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已經不為部分學生所接受,他們需要有更新的教育理念來幫助他們成才。而中西方教育理念存在著某些差異,如教育價值與教育觀、教育內容、教學與學習方式、考試與評價制度、課程結構等方面的種種不同,部分同學更喜歡接受不一樣的教育。
第四,進一步完善高考制度。中國孩子為了能上大學而刻苦學習,上了大學有的就不再努力學習;而美國的孩子卻相反。這是因為中國的大學是“嚴進寬出”,美國大學是“寬進嚴出”。中國的高考制度是一考定終身,每年高考便是決定高中畢業生命運之時。幾年前,考上大學,就意味著端上鐵飯碗,不愁工作。這幾年,在市場經濟的劇烈沖擊下,中國高校引進了競爭機制,雖然沒有了鐵飯碗,但“南郭先生”還有,“嚴進寬出”的現象沒有改變。這種在起點評判優劣的制度,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在美國,成績及格以上的高中畢業生,只要交得起學費,一般都可以上這樣或那樣的大學。此類入學考試每年舉辦很多次。入學后要經歷數不勝數的大考、小考,摸爬滾打,過五關斬六將,修足學分,才能畢業。起跑是競爭,過程是競爭,沖刺更是競爭,學生們自始至終都保持著競爭的壓力。因此,培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學生是高校培養人才的一個重要方向。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我國與世界的差距將逐步縮小,我們需要更多的人出國深造,去“拿來”更多的西方文明,需要有更多的炎黃子孫回國,來建設自己的祖國。“出國潮”和“回國潮”雙向流動,將是21世紀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參考文獻
[1]黃存光.鼓勵回國服務的經濟學[J].經濟前瞻,1998(5)
[2]厲以寧.教育經濟學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袁連生.教育成本計量探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吳忠魁.論國際化時代的教育選擇[J].比較教育研究,2002(1)
[5]李艷.留學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及其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研究,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