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能效控制與評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摘要】建設低碳生態城市是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資源短缺的需要,世界各國正逐步轉向低碳生態發展模式。針對低碳生態城市的評價是近年國內外的研究熱點。論文從低碳生態的內涵、評價指標、評價方法等方面對相關文獻成果進行了綜述,分析了當前研究的特點,并展望未來研究方向,為低碳生態城市評價理論的發展提供思路。
【關鍵詞】低碳生態城市評價研究述評
低碳經濟這一術語最早由Ann & Daniel(1998)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提出,首次出現在官方文件上是英國2003年發布的《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白皮書。低碳城市是低碳經濟的空間載體。大量研究證實,城市碳排放量大約占全球碳排放的75%~80%。探討低碳生態城市評價研究的現狀與進展,有助于引導低碳生態城市建設與測評工作的健康發展。
一 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內涵研究
關于低碳經濟,目前學術界暫無明確定義。發達國家(如澳大利亞、日本等)認為低碳是“在某一個時間達到較低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發展中國家則秉持“可持續發展前提下的低碳排放”(中國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課題組,2009)。作為低碳經濟的空間載體,低碳生態城市的概念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出現,但迄今尚未形成公認的理解,出現有多種提法,如“低碳城市”“生態城市”“生態宜居城市”等,使得低碳生態城市實踐缺乏清晰的理論基礎(李迅、劉琰,2011)。
二 低碳生態城市評價指標研究
1.個別指標法
個別指標法利用對低碳城市表征意義最強且便于統計的關鍵指標來描述城市達到的低碳水平。常用指標有兩類:一類側重于衡量“低碳”特征,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徐國泉等,2006;胡初枝等,2008)、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譚丹、黃賢金,2008;劉竹等,2011)等;另一類聚焦于“發展”特征,如人類發展指數(中國人民大學、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0)、城市生態宜居發展指數(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2011)等。其優點是能夠精確反映城市的碳排放與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及動態變化且計算相對簡單;但缺乏碳排放系數的統一口徑及指標間的空間可比性,不同指標衡量同一城市的低碳水平差異較大。
2.綜合指標法
綜合指標法選用與城市低碳發展有關的多個指標予以綜合分析,考察城市的低碳化程度。如付允等(2010)綜合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而潘家華等(2010)則用六個指標衡量低碳城市發展狀態,即人均碳排放水平、碳生產力水平、技術水平、能源消費結構、碳排放彈性、進出口貿易。該方法涉及較為廣泛、考慮全面、時空可比性強,但側重反映城市低碳的相對水平。
三 低碳生態城市評價方法研究
1.可持續發展定量評估方法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提出了一些直觀的、較易操作的指標及定量評價的計算方法(Hanley et al.,1999;Phillis & Riantiatsaholiniaina,2001;Cornelissen et al.,2001;Streimikiene,2005;Streimikiene & ?ivickas,2008),已形成多個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應用于一些國家和地區。
2.脫鉤理論評價方法
莊貴陽(2007)以碳排放彈性作為脫鉤指標,分析了全球20個主要溫室氣體(GHG)排放國家在各階段人均收入與GHG排放增長之間的脫鉤關系。相對于其他的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式,“脫鉤”評價方法注重時間序列推演,考慮歷史趨勢與預測結果,其“相對脫鉤”模式對當前我國提出的單位GDP減排指標,具有更強的指導意義。
3.壓力狀態響應模型法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UNCSD)提出的驅動力-狀態-響應(Driving Force-Status-Response,簡稱DSR)模型是研究環境-經濟-社會三大系統協調發展的基本模式,近年來也被廣泛用于構建低碳生態城市發展水平衡量指標體系(如潘家華等,2010)。
四 結論
上述研究成果對于了解和評價城市低碳生態發展的水平做出了有益貢獻。整體而言,國外低碳生態分析注重實踐檢驗,研究方法上,以數理模型應用為主,但模型與機制的適應性不強;研究對象上,對基于低碳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討論較少;研究內容上,多集中于制度設計、政策制定等,對低碳技術的創新與擴散關注較少。國內低碳生態城市評價的理論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一些文獻在指標設置上未予足夠重視;評價方法上,大多為一維線性組合模型,缺乏低碳生態城市多維空間屬性,無法從總體上把握低碳生態城市的發展水平。
綜上所述,中國正處在工業化過程的關鍵階段,要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低碳生態評價體系,需要進一步清晰界定低碳生態城市內涵、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充實并改進評價方法。
參考文獻
[1]Ann P. Kinzig and Daniel M. Kammen. National Trajectories of Carbon Emissions: analysis of proposals to foster the transition to low-carbon economies[J].Global Environmen-
tal Change,1998(3)
[2]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 - 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 London:TSO,2003
[3]David Satterthwaite. The implications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banization for climate change[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2008(20)
[4]李迅、劉琰.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城市規劃學刊,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