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北上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進出口已進入最艱難的時期。
2012年一季度已經過去,在一連串的宏觀數字出臺后,經濟中最突出的矛盾已凸顯。這回暫且不再是CPI,取而代之的是進出口問題。
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一體化正以驚人的態勢加速融合。中國的三大出口地美國、日本、歐洲都相繼陷入經濟危機的漩渦中,在此情形之下,雖然中國經濟處于健康有序發展態勢中,但也很難抵擋外部市場的干擾。
目前,中國企業已預感到“嚴冬的到來”。據5月初閉幕的廣交會數據顯示,訂單已由“長單”變“短單”。據統計,本次簽訂的“短單”已占到89%。中山市的“短單現象”尤為突出,在服裝、制鞋、燈飾等三大傳統產業中,“短單”已占到企業訂單的近5成。
這種變化預示著中國出口極不穩定,進入下滑通道已成定局。五月初,商務部發布了《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2年春季)》指出,2012年一季度,受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國內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約,中國外貿增速明顯放緩。
外部市場急劇萎縮
據5月11日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1671.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其中出口5932.4億美元,增長6.9%;進口5739.4億美元,增長5.1%;累計貿易順差為193億美元。
4月份的進出口落差則更大。據海關統計,4月份的出口同比增速已經降至4.9%,而進口增速更是大幅下滑至0.3%,遠遠遜于市場預期,進口的疲軟致使當月貿易順差急速擴大至184.2億美元。
西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王劍輝認為為,進口的明顯放緩大大出乎意料,特別是在3月能源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都明顯上漲的情況下,這顯示了中國國內投資和消費都比較疲弱,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景氣程度都需要提高,內需的下降令人擔憂。
目前,三大因素困擾中國企業出口。首先,用工成本的大幅提高。據統計,過去三年城鎮職工平均工資上漲33%,過去兩年大部分地區每年上調最低工資標準20%以上,今年以來又有部分地區上調,企業“五險一金”支出也相應增加,這些都使企業產品漸漸失去價格競爭優勢。其次是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去兩年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累計上漲19.6%,盡管今年部分基礎原材料價格有所回調,但仍處高位。再次是中小微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仍很突出。能取得貸款的企業也反映融資成本較高。目前,出口企業對外提價困難,利潤空間受到壓縮,經營壓力加大。
這只是內部原因,來自外部的“圍困”則更不利于中國企業出口。“出口的下滑主要受累于歐債危機的擴散,以致中國對發達國家的出口僅僅是微幅增長甚至出現下降。分類的數據亦顯示,傳統的三大市場中,中國與歐盟前四月貿易總值增長僅為0.3%,中日雙邊貿易出現1.5%的下降。”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周世儉指出。
歐洲的處境要比預期差很多。據4月23日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歐元區訂單萎縮和就業崗位的不斷減少,令制造業和服務業活動雙雙受累。歐元區4月Markit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降至46.0,創2009年6月以來最低。
德國和法國是目前歐洲經濟較穩定的國家,但歐盟公布的兩國數字十分不樂觀。據歐盟統計公布的數字顯示,德國局造業活動在4月意外的加速萎縮,創下近三年來低位,德國4月Markit/BME制造業PMI初值降至46.3,遠遠落在榮枯分界線50的下方,并創下2009年7月以來最大跌幅。
法國4月INSEE商業信心指數下滑,原因是國內訂單及出口訂單雙雙回落。制造業仍在萎縮但基本符合預期,而服務業活動則意外出現六個月以來最快速度下滑。
此外,歐洲青年失業狀況加劇。4月30日,總部設在日內瓦的國際勞工組織發布報告稱,新一輪全球就業危機正在顯現,全球失業率2013年可能升至6.2%,15歲至24歲的年輕人“最受傷”。國際勞工組織預計,全球失業人數今年可能增至2.02億,全球失業率為6.1%,財政緊縮可能損害就業并致使一些歐元區國家經濟衰退。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出口已處于最艱難時期,世界金融危機造成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可能要延續相當長時間,特別是當下歐洲經濟危機已造成歐元的不穩定性,這將進一步加劇歐洲區經濟的動蕩,而這些都將給中國出口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另辟蹊徑或選擇其他出口方式和渠道成為當下的選擇。
政策如何促出口轉型
在本次廣交會上,在對傳統出口地美國、歐洲和日本出口下降的同時,中國對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貿易卻呈現較快增長,“改變過度依賴傳統歐美市場,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是中國出口的出路。
3月1日,環球資源(GlobalSources)企業事務總裁兼《世界經理人》雜志出版人裴克為稱,該機構去年底在“環球資源采購交易會”孟買展和南非展上完成的新興市場買家調研結果顯示,新興市場買家一致看好中國。在此之前,2011年12月《世界經理人》還完成一項逾529家來自消費類電子產品、電子元器件、家居用品及禮品、五金產品等行業的出口企業參與的中國供應商“開拓新興市場”調研,結果顯示:59%受訪供應商表示會增加對新興市場出口,看好新興市場未來發展。
據2011年海關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對東盟、巴西、俄羅斯和南非等新興市場國家雙邊貿易進出口總值分別增長23.9%、34.5%、42.7%和76.7%,均高于同期全國總體進出口增速,可見積極開拓新興市場成為中國出口企業的突破口。
事實也在驗證這種可能性。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福建省泉州市對東盟市場的出口同比增長43.8%,非洲市場則增長63.1%,眼下這一地區的企業正在積極開拓對新興市場的出口。
針對這種趨勢,目前國家在政策層面正在積極醞釀出臺促進出口政策。據信,一系列穩定出口的政策將在近期出臺。據相關人士透露,即將出臺的措施包括:短期出口信用保險規模今年將加碼至2400億美元,比2009年金融危機時刺激出口的“840計劃”擴容近三倍;加大對出口融資的支持,信貸資金將向三類出口企業傾斜——有訂單的企業、有剛性外需的日用消費品出口商以及對新興經濟體出口的企業。
此外,金融危機時曾經出臺過的“421成套設備專項計劃”(為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提供保險專項資金)將被定格為常態化運作,每年由財政部、商務部等部委確定一個具體的額度,這一政策目前正在國務院會簽,首年的額度已經確定,但未透露具體金額。
據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人士介紹,“421成套設備專項計劃”的常態化運作已經呼吁了數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受制于資金流限制諸多海外項目被迫延期,中國成套設備出口企業的訂單面臨危機。這一背景下,中國啟動的“421專項”為海外買家提供了2年、3年至10年以上不等的信貸支持,由此保全了部分大型成套設備的海外訂單。該商會人士說,大型成套裝備與工程項目涵蓋電力、電信、冶金、石化、軌道交通等多個產業鏈條長、技術密集型行業,被認為是中國外貿結構調整的重要載體,而且這部分企業手中一般都握有充足訂單。
很顯然,此次穩定出口的措施將重點落向加大出口信貸支持以及增加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的額度,這將有力保證企業出口的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