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郭 陳翠琴
【摘要】民營企業對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研究欠發達地區民營企業的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本文以果喜集團有限公司為例,探討了民營企業的發展成功經驗。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民營企業果喜集團經驗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從單一的計劃經濟逐步走向多元的市場經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民營企業異軍突起,并已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最具生機和活力的組成部分。在欠發達地區,民營企業更是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因此研究和探討欠發達地區民營企業的發展問題,更具有積極意義,本文將以地處欠發達地區的江西果喜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為例,探討民營企業的發展經驗,以期對我國欠發達地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能有所借鑒。
一 果喜集團簡介
果喜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果喜集團)坐落于江西省余江縣城,是一家多元化經營、集約化發展的民營企業集團。果喜集團是由張果喜于1973年一手創辦的,歷經三十多年的艱苦創業,目前企業已經由一個僅有21名工人的作坊式小工廠發展成為一個涉及工藝美術品、化工合成材料、高科技電機、高檔保健酒、酒店旅游、房地產經營與開發、金融保險、玉礦資源開發與經營等行業領域的綜合型企業集團。在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能歷經風雨、屹立不倒的果喜集團,一定有它值得借鑒和稱道的管理“真經”。
二 果喜集團的成功要素
1.充分開發利用“本土”資源
在當今時代提倡總部經濟發展戰略的背景下,有很多人也曾向張果喜提議將果喜集團總部遷往南昌、上海、深圳。但張果喜拒絕了,因為他知道在余江,這個土生土長的地方有著企業發展所需要的本土資源,對這些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是公司發揮優勢的重要保障。
首先,余江有豐富的原材料和熟練的雕刻技工。余江雖然是一個閉塞的農業縣,經濟工業都不是很發達,但這里原材料十分豐富。余江還是全國雕刻之鄉,現有百余家雕刻企業,這里有著大批熟練的雕刻技術工人。其次,余江有著相對低成本的富余勞動力資源。這里的人們有著一種安于現狀,不冒風險,知足常樂的傳統生活之道,從某種意義上講。張果喜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企業結構。最
后,在余江張果喜建立起了自己的個人品牌資源。在余江,張果喜可謂是個名人,只要提及他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且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稱贊他是余江的福星。他在余江做的一些善舉,為他的企業贏得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也得到了來自政府和百姓的大力支持。因此果喜集團的總部一直都設在余江這個小縣城,也不打算遷徙。張果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不管果喜集團今后如何輝煌發展,余江都是永遠的大本營。
2.把握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企業在中國就應該了解中國的國情,應該掌握國家每階段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好企業的方向。只有堅持黨的領導和路線政策,才能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才能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檢驗。企業要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政治大環境以及對國家每一個階段的政策理解。果喜集團創辦之初,在當時那個“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時代背景下,張果喜曾遭到過批判,還被定為典型的新生資產階級分子和戴著紅帽子的資本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的改革開放路線和富民政策才使企業真正走上了發展壯大的快車道。在把握黨的改革開放路線和政策指引下,果喜集團抓住機遇,開展多種形式的橫向經濟聯合,在拓展國際市場的同時,開發內銷市場,使企業迅速發展成為國內外同行業中規模最大的木雕聯合企業。到了20世紀90年代,果喜集團又一次掌握和理解黨的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一系列好政策,實施以“調整產業結構,擴大發展規模,提高整體素質,再塑企業形象”為內容的“二次創業”。在中國改革開放大潮中勇立潮頭、在市場風浪中磨礪36年的張果喜,對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充滿喜悅之情,他信心十足地表示,實現全面小康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需要繼續堅持改革開放、開拓創新。
3.具有優秀的企業文化
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源動力。企業文化是信念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它能凝聚人心,催人前行,是每家企業區別于其競爭對手的最根本之處。一個有生命力的企業不是光靠財富來支撐的,最終支撐企業生命力的是文化。企業文化不只是“講在嘴上,貼在墻上”,而是能在企業中“落地扎根”,成為引領企業前行的“精神燈塔”。果喜集團正是有一個正確的發展戰略,有一個富有凝聚力的企業文化和有一個戰斗力強的團隊,才使它在三十多年的風雨中依然屹立。“開拓、艱苦、求實、獻身”是果喜的企業文化,也是果喜為自己定下的做人行事的規矩。作為優秀民營企業的代表,果喜集團始終心懷企業的社會責任和感恩之情,不斷追求企業經濟效益與企業公民責任的和諧共贏。
企業文化本質上企業家文化,是優質企業家品格、才華、智慧、膽識等綜合素質的擴展和放大。民營企業是民營企業家一手撫養長大的孩子,作為領導人的張果喜,對自己的孩子了解最透徹,一直都是事事以身作則,處處率先垂范,是員工的楷模和表率。
4.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
果喜集團自創立以來,國際市場拓展一直是企業最重要的成長戰略模式,并是促使果喜集團實現快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之一。最初果喜集團的國際化擴張戰略與國內其他企業相似,是以貿易的方式涉入國際化經營的。但他很快就意識到這并不是個長久之計,這樣的貿易方式利潤都讓代理商從中賺取了。于是最先在日本投資創建自己的銷售渠道和關系,還聯合日本國各地有代表性的中小企業,成立了“日本佛龕界經銷協會”,專門經銷果喜集團的漆器雕刻產品,輔助合資公司的經營活動。果喜集團先后在香港、東京、大阪、漢堡、多倫多、曼谷等地建立了分公司、合資公司和總經銷處,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國外市場營銷網絡,通過這些渠道將自己的產品源源不斷地輸入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
面對“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的新競爭格局,果喜集團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開始將目光從國外轉向國內,建立了以上海為軸心,滬寧沿線為依托,輻射京津地區的家具生產銷售網絡,切實做到國際國內兩條腿走路。
5.企業家能力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
在同樣的時代背景下,企業經營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家的能力。企業家的創新能力和領導能力對于企業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為公司第一元老、公司創始人,張果喜個人能力是成就果喜集團的重要保障。對于果喜集團來說,創新能力首先表現在張果喜的超前意識上。從第一個向傳統觀念和舊的經濟體制挑戰的人,到創辦余江縣第一家工業雕刻廠;從第一個走出余江、跨出國門,到全省第一個出口創匯大戶。這些無不體現著張果喜始終抓住了一個“早”字,在變化著的市場中占據制高點,掌握主動權,為企業指明了發展的方向。
企業家的領導能力突出表現在企業家的用人方面以及公司管理制度方面。從創業開始,張果喜就率先打破了“鐵飯碗、鐵工資、鐵交椅”,建立了一套多勞多得、按勞取酬的計件工資制度和一廠三工(正式工、合同工和臨時工)、任人唯賢的人事制度。用百分制的辦法,按月考核干部及員工的工作業績。這樣,隨時都有一把無形的“尺子”,對企業員工的工作進行“考察”和“計量”。公司的成功與企業家的名字緊密聯系在一起。正是由于他始終能夠抓住機遇,果斷決策,嚴格管理,籌劃得當,公司得以穩步發展,創造和積累了雄厚的財富,培養了一支有文化、有技術、懂業務、會管理
6.積極熱心社會公益事業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果喜集團堅持一直堅持“廠富不忘社會憂”的辦廠宗旨,在“交足國家、留足企業、富裕職工”的前提下,積極向社會捐巨資興辦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福利、市政建設、抗洪救災等公益事業。這是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同時也為企業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與社會信譽。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張果喜在企業利潤剛達到100萬元時就向縣立重點中學捐款22萬元興建了一棟科學樓。果喜集團一直都很關心教育事業,設立了“果喜教育獎勵基金”,并陸續捐資興建了橫跨白塔河的果喜大橋、余江縣電視差轉臺、余江福利院、果喜大道等,積極資助抗洪救災、燭光工程,累計捐款達數千萬元。果喜集團還創辦了全國唯一的木雕技工學校、殘疾人木雕技術培訓班,為社會培養雕刻技術人才2萬余名,解決了大批城鄉富余勞動力和殘疾人的就業問題。
這些恩澤子孫后代的善舉,成為人們傳頌的佳話。這些善舉在造福社會的同時也為果喜集團自身贏得了更好的發展機會和社會環境,這也是果喜集團多年來發展都很順利的重要因素。果喜集團積極地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被各級政府鼓勵樹立為典型,對于這樣的典型企業,各級政府也給予了更多的支持,這無疑促進了果喜集團的發展。
三 結語
通過對果喜集團發展的研究總結得出以上6條值得我國欠發達地區民營企業發展借鑒的經驗,每一個地區的實際情況也都不同,在實際操作上還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借鑒的基礎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特色道路。
參考文獻
[1]文都.張果喜:新中國第一個億萬富翁不倒之謎[J].國際金融,2009(4)
[2]蘇小和.張果喜的紅色經濟史[J].經理日報,2003(1)
[3]賀文蘭.穿越世紀的星空—江西果喜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果喜訪談錄[J].企業文,化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