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波
【摘要】平涼地區自古為皮毛、藥材、畜產、果類等土特產品的重要產地和集散地,是古絲綢之路的通道,商業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世紀三四十年代,河南孟縣桑坡一帶回民陸續遷入平涼,以開拓創新、敢于拼搏的先進經營理念和當地回族人一起發揮地域傳統優勢,在平涼地區逐漸形成具有傳統優勢的商貿業。
【關鍵詞】20世紀平涼回族商業發展
本文選擇平涼回族商業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在于目前國內對于平涼回族商業研究成果很少,且大多數都是在一些研究平涼的專著里一筆帶過;而且,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寧夏、青海等地區,未對平涼這一貿易重鎮的回族商業有系統性的論述。因此,本文旨在對平涼回族商業做一基本論述。
平涼地區自古為皮毛、藥材、畜產、果類等土特產品的重要產地和集散地,是古絲綢之路的通道,商業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后漢起平涼的商業活動就很頻繁,尤其是諸少數民族居住時期,商業和貿易往來更多。明代至清中葉時達到鼎盛,以平涼為中心,素有中國西北“旱碼頭”之稱。據《平涼府志》記載,韓王府交第宏金,屋及堂亭榭,周圍五里商賈云集,叫賣之聲不絕于耳。民國時期,深居內陸的平涼地區生產和建設保持了基本穩定的狀態,隴山周圍的畜禽、牧草和林果業亦恢復,生產有大量的木材、肉類及皮毛等產品,加之較好的生產生活條件,吸引了諸多賓客商貿,平涼城成為聞名遐邇的商貿集散地。平涼商貿還有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合作社。由于工商業大多集中于城市,廣大農村的商業網點嚴重不足,農民購銷很不方便,就自動組成了合作社。抗戰時期,在邊區政府和群眾的支持下,大力推進合作事業,1943年,陜甘寧邊區政府提出的“克服包辦、民辦公助”的方針,懷官辦轉向民辦,實行“入股自愿、退股自由、按期分紅、民主管理”等取信于民的辦法,掀起了民眾爭相投股入社的熱潮。
一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平涼回族商業發展的狀況
平涼原來是三邊、寧夏、青海及鄰近各縣羊皮、羊毛屯集聚集之地。據《隴海鐵路甘肅段經濟調查報告書》記載,這一時期,隴東平涼的商業狀況亦比較繁榮,堪“與蘭州、天水鼎足而立”。20世紀三四十年代,平涼雖然沒有興起近代工業,但卻因皮毛業和其重要的貿易中轉作用而名譽全國。平涼商業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回族商人的發展與壯大,以及平涼作為貿易中轉城市其商品流通范圍的不斷擴大兩方面。
1.回族商人群體的壯大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平涼從事皮毛貿易的既有傳統的回族商人,又有近代資本主義商業因素影響下的河南孟縣桑坡回族商人的轉變及其壯大,從而使回族商人成為皮毛市場的主體。這一時期,專營皮毛運輸的腳騾車店約有30余戶,收購皮衣和熟皮的過載商行約有10戶,皮毛商會以皮毛商行和皮件作坊約有100余戶,共計140余戶。其中文茂祥皮行固定從業人員(店員、白皮工人、駐外地莊客、管理人員)約達400余人左右。這些商行規模宏大、作業設備完整、產品種類多、加工工藝精良、每戶年產裘皮可達1000件以上,多至3000件左右、資金雄厚、周轉率高、貨源可就地取材、也可到各產區自選自運、技術能力精湛。其中文茂祥商行資金200萬以上,營業范圍大,被外來皮毛客商稱為“東皮行”;文盛祥皮行從業人員400人左右;祥發榮皮店被外來皮毛客商稱為“西皮行”。回族商業的不斷壯大與發展,為平涼商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2.平涼作為貿易中轉城市,其商品流通范圍不斷擴大
平涼地處陜甘交通要沖,公路四通八達。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這一地區已經成為西北市場的重要貿易中轉站,是西北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平涼文史資料記載,其皮毛在“抗戰前運銷至京、津、滬、漢四大商埠,抗戰期間運至成都轉銷”,同時,部分商行“產品運銷山西潞安、河南桑坡、河北邢臺、陜西銅川和寶雞一帶。馳名中外的寧夏羔皮衣,平涼是主要的加工、集散地,其營業亦甚活躍。”
二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平涼回族商業發展的原因
平涼回族商業發展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優越的地理位置
平涼是陜甘寧青地區新羊皮、羊毛中轉屯集聚集地之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貿易中轉歷史悠久。20世紀三四十年代,西北市場網絡對外輸出貿易的三個主要方向的其中之一是:東路,即貨物先匯集到蘭州后,再由陸路向東經平涼、西安至潼關,或北渡黃河至山西,沿汾河谷地(1934年同蒲通車后沿鐵路)至太原,再沿正太鐵路向東與平漢鐵路相接;或由潼關乘火車沿隴海線向東至鄭州與平漢鐵路相接,再往東至徐州與津浦鐵路相接。另外,從蘭州城往東一線,經徑州、秦州、平涼到陜西三原等商貿中心是甘青新與內地交易的南路。在當時屈指可數的幾條西北市場商貿路線中,平涼即占據了兩條,可見其地理位置的優越。
2.桑坡人較為先進的制皮技術及開拓創新,以及敢于拼搏的經商理念,與當地傳統優勢有效結合
明清時期,平涼在長期的生產與經營中就已經在皮張整理加工,生皮泡制、皮衣制件、羊毛分類、內外轉銷等方面,均有傳統的經驗和熟練地制皮技術。在20世紀初此項經營已具有相當規模,絕大多數為回民所經營,因為皮毛業務與回民的生活習慣相近,再因西北各地聚居的回民和牧民均較貧困,只有從事皮毛業,才是其唯一的經濟收入來源。抗日戰爭爆發后,大批逃難的河南、山西、山東等地回民落戶平涼,這部分人中以河南孟縣桑坡村人最多;桑坡人來自中原內地,善于經商且吃苦耐勞。六盤磨一帶桑坡遷居平涼的回族家庭小作坊,為數亦不下百戶。他們讓具有泡皮、熟皮、制作老羊皮大衣、制作小量皮衣、皮帽、皮襪、手套、耳套等成品的熟練技術。他們擁有精湛的技術能力。河南桑坡人較早受帝國主義經濟和官僚買辦資本的雙重壓迫,逐漸形成了開拓創新、敢于拼搏的經營理念,這一理念與當地傳統經驗相結合,共同促進了這一時期平涼回族商業的發展。在長期的對外貿易與交流中,平涼回族逐漸接受外來文化的洗禮,開始使用外來技術與經驗,這也是促進這一時期回族商業發展的因素之一。
此外,平涼地處農牧交錯帶,自古以來就有牧羊的習俗,是皮毛業生產的原料產地之一,大量的羊毛為平涼回族皮毛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
3.回族自身價值觀念的影響
《圣訓》中說,誠實可靠的商人在復活節,將于列圣、正義者和烈士同在,商人猶如世界上的信使,是真主在大地上可信賴的奴仆。同時,在《古蘭經》和《圣訓》中有許多
關于商業經濟活動的論述和規定,商業倫理成為伊斯蘭經濟倫理的核心內容。在回族的成長和生產生活中,都伴有伊斯蘭教的思想與文化,而且對于其教育得到了回族各界的高度重視,因此,回族人在商業發展中,以誠實守信、公平交易的原則,在商界形成了良好的聲譽。
另外,商貿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為合作社。長期的生產生活,在回民中間普遍形成了互助合作,共同發展的觀點。民國時期甘肅農家經濟存在土地不足和土地過于散碎的問題,單靠土地無法滿足農民生存的需求。據調查,當時甘肅約有2/3的農家從事副業生產。平涼回族也不例外,土地無法滿足其生存,因此,大部分回族人在技術、工具和設備相對缺乏的條件下,逐步加入合作社,走上發展農副產品的商業行列。
三 結語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平涼回族適應市場的需要,轉變經營理念,投身于民族貿易前沿陣地,活躍于西北市場網絡,在皮毛貿易方面發揮著其積極作用。不但發展了回族經濟,而且提高了平涼在這一時期的經濟總體水平。為解放后平涼的商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甘成福.平涼經濟概況[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7
[2]鐵道部業務司商務科編.隴海鐵路甘肅段經濟調查報告書[R].鐵道部,1935
[3]樊如森.民國時期西北地區市場體系的構建[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3)
[4]馬宗寶.近代回族商業經濟的繁榮及其原因[J].寧夏社會科學,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