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摘要】會計信息失真是我國會計領域的結癥,給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隱患,本文通過對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了解決會計失真的對策。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對策
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輸出與輸入不一致產生的信息虛假,即財務報告反映的情況與原始憑證(包括依據原始憑證所作的進一步處理)不符。會計信息失真有多種表現,歸納起來看,不外兩種類型。從橫向看,信息流向失實;從縱向看,流量失實。會計信息失真一直是我國會計領域的癥結,嚴重威脅了我國的經濟秩序。
一 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法治體系不健全
《會計法》對財會人員的規定較籠統,許多懲罰僅僅限于罰款的表面層次,尚未上升至法律層面,這就造成了部分會計人員在工作中責任心弱,積極性低的現象。一些會計法律出臺了保護會計人員的政策,《會計法》第五條明確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但是由于沒有具體的政策,會計人員仍然難以得到切實的保護。另外,會計法規中存在大量字眼如“有權”“可以”使得執法沒有具體根據,這就為會計人員逃脫法律的制裁提供了可能。同時,會計制度的可選擇性也為會計失真提供了可能,可選擇性使得原本不合理的頻繁變換會計估計這一行為成為“合法”行為,一些企業甚至一年內選擇兩至三種會計估計方法,以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大大降低了會計報表的可讀性。不得不提的是,我國目前經濟發展迅速,在此期間,難以避免地出現一些原來沒有的會計問題。然而,與之不相匹配的是,我國相關會計法規制定緩慢,往往是待問題出現后較久才能出臺相應的措施,這就為會計人員編造虛假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機。
2.企業內部監督形同虛設
由于企業內部監督機構的人員應聘及工資分配都是受控于企業高級管理層的,因此其工作往往在高管的監督和控制下,獨立性較弱,意志容易隨高官層的意愿轉移而轉移。就更不要說對企業高管形成制衡了。還有一些企業由于沒有良好的內部控制機制,財務人員具體分工較為混亂,職責權限不十分明確,內部審計監督執行不力,這樣就難以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3.企業外部監管不到位
理論上,監督機構應由國家審計、注冊會計師審計、企業內部審計構成,三者相互作用,協調合作。但是目前我國國家審計往往流于形式,監督力度不夠,無法真正做到控制和糾正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此外,注冊會計師是受聘于企業的,其審計費用來源于企業,而會計師事務所是盈利組織,這就難以避免地造成注冊會計師不自主地受制于所審計的企業。
4.會計人員素質較低
會計信息是由會計人員提供的,會計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的質量。然而,目前部分會計人員素質較低,這就造成了會計信息失真。一是有些會計人員忙于日常事務,把大部分時間放在報帳、對帳、記帳上,不研究財務改革發展的新方向,不掌握會計新制度,對法規政策理解不透,濫用財經法規,如選用的會計政策、方法不恰當,不按新會計制度的要求進行會計處理,加之對會計核算制度中增加的新內容學習得不夠深入,致使所提供的會計信息不客觀、不真實。二是受職業道德和思想素質不高的影響,在單位領導的授意或個人利益的驅使下,在會計活動中弄虛作假,編造虛假憑證,致使賬務混亂,失真現象時有發生。三是有些會計人員因經驗不足,職業判斷能力差,即使遵循了會計規范,也可能因理解的偏差不能反映出經濟業務的真實內容,引發會計信息失真。
二 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建議
1.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
修改和完善規范會計行為相關的法律法規,促使法律制度規范化和法制化。各項法律法規的修訂和完善應與經濟社會活動相適應,提高會計法律的可操作性,使會計從業人員在各項經濟活動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制定、完善會計準則和制度時,一是應減少其內容的不確定性,要給予明確的規定,含義要清晰明了,便于執行。二是應規定會計核算方法的使用范圍,減少核算方法的可選性和頻繁變換,避免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發生;三是應制定出更加具體的懲罰條款,對責任人給予明確的規定,并確定犯罪的界限 。四是應明確既要對一些迫使單位會計人員做假賬和假報表的單位領導人負主要責任,給予嚴肅處理,又要對維護單位合法權益的會計人員給予積極的保護政策。確保單位領導、會計人員熟知會計法規和財經紀律,在工作中嚴格執行。
2.完善內部監督體系,增強單位內部控制
首先,在企業內部應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建立崗位責任制,明確會計事項有關人員的職責分工,通過不相容的職務分離、相互制約,如業務事項的經辦人、會計人員、內部稽核、財物保管人的相互分離控制,從制度上遏制產生虛假信息的可能。其次,企業內部重大經濟事項的辦理,需由經辦部門、財務部門、審計部門、紀檢監察部門一起參與研究,經對項目論證后確定,做到不相容的職務互相分離,互相監督、相互制約。再次,就內部控制而言,可實行會計委派制,這樣會計人員獨立于企業,不受控于企業負責人的干預,能夠客觀公正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有效地避免會計信息的失真。
3.完善外部監管體系,發揮社會整體監管作用
外部監管是提高企業內部信息質量的重要途徑,故應加大審計、財政、稅務等部門的監管力度,提高他們的權威性,使其真正對一些經濟實體起到監管作用。與此同時還應注重發展注冊會計師隊伍,提高他們的職業道德、專業技能和執業監督能力。要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促使他們客觀公正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給予企業真實的鑒定結論,有效地維護會計信息的真實、合法。
4.加強會計人員素質教育,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為適應會計改革,會計人員應接受繼續教育的培訓,改變知識陳舊的狀況,多學習新法規、新制度,掌握新政策,利用學到的新知識,提高處理會計業務新問題的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加深對法律法規的理解和運用,減少因理解的偏差而帶來
的失誤。同時應加強會計人員的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他們的誠信意識,有效地杜絕會計信息的缺失,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三 結語
會計信息失真使國家制定宏觀調控政策失去了合理依據,干擾了市場經濟秩序,影響了社會資源的配置,導致國有資產流失,使國家利益受損,同時損害了企業形象,導致企業虧損。因此,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刻不容緩,需不斷加強法律監管、企業內外部監管機制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發生,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建立一個高起點的會計信息平臺,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提供最好的支持,進而促進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慧敏.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及治理對策[J].北方經貿,2011(12)
[2]王詠梅.淺析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及治理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1(31)
[3]鐘世彬.淺談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防范[J].商情,2011(39)
[4]黃干飛.論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和對策[J].金融經濟(下半月),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