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然
出臺《若干政策》具有重大意義,將促進首都地區社會辦醫療機構健康發展,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多層次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近日,北京市正式發布了《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若干政策》(以下簡稱《若干政策》)。本刊請市醫改辦就此政策進行簡要解讀。
本市社會辦醫的現狀與問題
全市現有醫療機構9699家,其中醫院569家,擁有床位數94735張,年診療人次達16159.3萬人次。本市醫療需求層次復雜,首都不斷增長的多元化醫療服務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
截至到2011年底,全市社會辦醫療機構3175家,其中社會辦醫院293家。社會辦醫療機構占全市醫療機構總數的33%。實際擁有床位數1.24萬張,占全市醫療機構實有床位總數的13.1%。社會辦醫療機構從業衛生人員4萬人,占全市衛生人員總數的17%。2011年本市社會辦醫療機構的總診療數1650.8萬人次,占全市醫療機構診療總量的比重為10.2%。醫保定點220家,占全市醫保定點的12%。
目前,本市社會辦醫機構存在數量多、規模小等問題,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準入、醫保定點等方面的制約。
政策支持社會辦醫意義重大
市醫改辦表示,出臺《若干政策》具有重大意義,將促進首都地區社會辦醫療機構健康發展,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多層次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鼓勵和引導社會辦醫是擴大醫療服務供給,緩解醫療服務供需矛盾、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也是激發醫療服務市場競爭活力,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途徑;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辦醫是落實擴大內需戰略,提升健康消費比重的有效抓手,也是拓寬民間資本投資渠道,優化投資結構的有效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辦醫是發揮首都資源稟賦優勢,加快轉方式、調結構的重大戰略舉措。
市醫改辦表示,支持社會辦醫,就是要切實解決社會辦醫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一是破除社會辦醫療機構的準入障礙。二是完善醫療定點準入和退出機制。目前以投資主體性質作為醫療機構申請成為醫保定點機構的審核條件亟待改變。三是給予社會辦醫療機構與公立醫療機構平等待遇。
《若干政策》的五大基本思路
《若干政策》共18條,體現五大基本思路:
一是進一步開放醫療服務市場,為社會辦醫騰出發展空間。《若干政策》規定,允許社會資本在本市舉辦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在需要新建醫療機構時,優先安排社會資本進入。支持具有辦醫經驗、社會信譽好的社會資本通過多種形式,參與本市公立醫療改制重組。
二是一視同仁,營造公平的政策環境。《若干政策》在市場準入、醫保、稅收、價格、土地、投資、人才、學術建設、政策采購等政策方面做出具體規定,真正實現社會辦醫療機構與政府辦醫療機構同等待遇,公平發展。
三是加強引導、明確五個支持方向。即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在郊區新城、重點鎮和新的大型人口聚居區舉辦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舉辦康復、護理、中醫、中西醫結合和民族醫院,鼓勵社會資本舉辦有高新技術和專科優勢的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捐資舉辦醫療機構或對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進行捐贈。
四是扶優扶強,促進醫療技術創新。將支持高新技術的產業政策移植到社會辦醫領域,將社會辦醫療機構開發應用先進適宜的診療技術和產品,納入本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統籌資金支持范圍。支持社會辦醫療機構實施品牌發展戰略,發展連鎖化運營和大型醫療集團,支持政府辦醫療機構和社會辦醫療機構合作、協作與交流。
五是服務支持與規范監督并重,促進社會辦醫健康發展。《若干政策》明確規定社會辦醫的審批時限,要求政府有關部門及時公開有關信息,同時,對加強執業監管等都做出具體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