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衛煒
摘要:本文以民生節目《905天天說事》為例,從體現新聞性、注重貼近性、加大引導性和服務性等方面,論述了辦好邊遠少數民族地區民生類廣播節目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廣播民生類節目 節目影響力 媒體公信力
《905天天說事》是新疆伊犁人民廣播電臺一檔關注民生的社會新聞類節目。節目以說新聞、解讀新聞的形式,關注民生新聞,精心打造一份實用耐聽的“廣播新聞雜志”。在2010年中國廣播電視協會舉辦的全國廣播電視民生影響力調查中,《905天天說事》欄目榮獲了“廣播欄目60強”稱號。筆者以《905天天說事》為例,就如何辦好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生類廣播節目談幾點體會。
一、將新聞實效性與時代主旋律、時代精神有機結合,增強民生節目的影響力
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是中央的一項基本方針。近年來,中央加大了對新疆的投資力度,通過全國19省(市)對口援疆,專項財政資金轉移支付,支持新疆發展各項社會事業,造福各族人民群眾。防病改水工程、富民安居、定居興牧工程、“西新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東風工程”、“農家書屋”工程、“雙語”教育工程、舉辦“內高班”、農村教育“兩免一補”、城鄉社會保障……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社會民生工程,都傾注了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巨大支持,使新疆各族人民充分感受到來自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在《905天天說事》節目中,我們先后推出了《風雨同舟、心手相連——我們在一起》《騰飛的伊犁》《江蘇伊犁情相牽》等專題,對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重大部署從老百姓關注的角度去詳細生動地解讀。其中《江蘇伊犁情相牽》重點解讀的是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新疆工作,在新疆建設和發展的每個重要時期,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對新疆工作做出過重要指示,為做好新疆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別是1996年中央作出開展援疆工作的戰略決策后,江蘇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中央援疆工作的決策部署,先后派出6批共292名優秀干部支援新疆。他們克服生活、氣候、語言等種種困難,從伊犁實際出發,以“穩疆興疆、富民固邊”為己任,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江蘇省在霍城縣援建的現代化的江蘇醫院、江蘇中學、江蘇幼兒園、濱河大道、縣城飲用水源地、鄉鎮衛生院等一批項目,讓伊犁各族人民得到了實惠,老百姓的就醫教育和人居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在伊寧市援建的江蘇路,不僅緩解了交通壓力,而且為加快舊城改造創造了必要條件。援建的漢家公主紀念館,宣傳介紹了幾位漢代公主對新疆歷史的重要貢獻。《風雨同舟、心手相連——我們在一起》《騰飛的伊犁》《江蘇伊犁情相牽》等報道,展現了黨和政府對新疆各族人民的關懷,展現了中央援疆工作給伊犁帶來的巨大變化,這些節目得到了聽眾的肯定,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欄目自開播以來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收聽群。
二、注重貼近性、加大引導性和服務性,為聽眾提供實用、好聽的新聞
節目有沒有可聽性,關鍵在于內容。《905天天說事》作為一檔有影響的民生類節目,其定位是關注民生、民情,除了在日常節目中注重新聞性、時效性,我們還從老百姓更關心與切身利益相關的事件,更想知道相關政策法規對自身生活的影響,更渴望有相關的建議等角度出發,融合服務性功能,加強對事件的細節性描述。通過對身邊典型事件、典型細節的報道,倡導一種社會理智、社會觀念和社會風尚。如,2010年6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出臺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促進零就業家庭就業實施意見》中提出,新疆所有城市(鎮)零就業家庭要確保實現至少一人就業,新產生的零就業家庭,24小時內托底安置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對新疆來說更是意義非凡。對此,我們在節目中專門策劃推出了《民生潤民心》專題,加大了對這一政策的宣傳力度。讓廣大聽眾認識到讓零就業家庭真正“清零”,這不但是零就業家庭的幸事,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福音,更是新疆實現建設經濟大發展,長治久安的保障。同時,在節目中,我們還倡導了“轉變觀念,擇業路寬”的就業觀。
為了更好地體現“三貼近”原則,《905天天說事》節目在由“貼”而“近”上進一步提升,把引導與服務統一起來,通過大量的、廣泛的、日常的新聞報道,告訴人們應當怎樣平凡、樸實、安分、健康地生活,從而為構建健全和諧的社會發展機制并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的正常發育,提供潤物細無聲的而又作用持久的輿論支持。如,伊寧市是新疆艾滋病疫情最為嚴重的縣市之一,艾滋病的迅速蔓延已嚴重影響到伊寧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威脅著各族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面對艾滋病肆虐的嚴峻形勢,伊寧市采取了多種措施,把艾滋病的蔓延速度降到了最低程度。為了減少社會對艾滋病人的歧視,幫助民眾了解認識艾滋病,有效預防艾滋病,近年來,我們在艾滋病防治宣傳工作中下足了力氣。除了每天在節目中播放公益廣告外,每月我們都策劃一個艾滋病防治的宣傳選題,播出“遏制艾滋,履行承諾”等節目,從關注社會現象引申到每個公民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帶有很強的教育和啟迪意義,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和社會效應。
三、把百姓關心的身邊事和熱點新聞結合起來,體現新聞的重要性
社會生活是豐富的。把現實生活當中鮮活的東西和受眾所關注的熱點問題梳理之后,我們就會有說不完的話題。《905天天說事》節目正是通過把百姓關心的身邊事和熱點新聞結合起來,找到了受眾在現實生活中關注的話題。如,伊犁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譽。近年來,隨著新型工業化的推進,如何保護好伊犁的生態環境,成為伊犁州各級政府和各族干部群眾十分關注的話題。2011年9月伊犁州頒布實施了《伊犁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下稱《條例》),第一次以地方法規的形式規范河谷流域發展理念和行為。為了把《條例》的宣傳同伊犁各族群眾的對環境保護的關注結合起來,《905天天說事》節目專門策劃了相關內容。節目中,我們請伊犁州環保局政策法規處負責人就《條例》對伊犁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行了講解,請安琪酵母伊犁公司環保生產部部長談了他們重視環保、在國內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逆勢而上的原因,介紹了這家公司在先期建設中投入2.2億進行廢水處理,使工廠現有的排水標準領先于國內甚至國外同行的有益經驗。事實說明:環保也是企業的競爭力,企業只有實現了環境與效益的共贏才能生存,才能提高競爭力。這些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宣傳報道,得到了聽眾的好評。
四、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化解社會矛盾,增強節目影響力,提升媒體公信力
民生類節目的播報內容離不開百姓生活,這其中也有一些問題需要媒體曝光來推動解決,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長期存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因此,《905天天說事》節目組加強了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和聯系,及時地向主管部門反饋信息,督促其解決問題。對一些問題進行曝光的目的既是替百姓說話,也是為政府提供準確的信息,最終以解決問題、構建和諧社會為目的。尤其是對一些難點問題的報道,做到有始有終,跟蹤事態的發展變化,定期作出跟蹤報道,直到問題最終解決。2011年4月,伊寧市喀爾墩鄉一農民向節目組反映,他家的5座蔬菜大棚進水,棚內蔬菜不同程度受損。《905天天說事》節目組派出記者實地采訪后發現,大棚外3米遠是一條承擔著2000多畝農田灌溉任務的灌溉渠,這條灌溉渠不是防滲渠,又沒有及時清淤,因此造成水渠經過庫克蘭木蔬菜基地時蔬菜大棚進水,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對該渠進行防滲改造。記者寫出了三篇連續報道《蔬菜大棚被淹,農民損失誰來負責》,節目播出后,在當地鄉黨委、政府及各方共同努力下,蔬菜大棚被淹一事得到妥善解決。受災農民拿到了賠償款,鄉黨委、政府還無償提供了補種的蔬菜種苗。為避免今后類似事故的發生,水區滲水部分由伊寧縣、伊寧市的兩個鄉共同出資修建防滲設施,目前402米的防滲渠已經全部修建完畢。
五、主持人語言的個性化直接影響民生新聞節目的傳播效果
一個受人歡迎的廣播節目,主持人語言的個性化表達是非常重要的。主持人語言的個性化是其政治素質、生活閱歷、性格能力、文化修養、思維方式、審美情趣、新聞敏感的綜合體現。由于這些內在因素的作用,不同的節目主持人往往表現出不同的語言個性,或溫文爾雅,或熱情風趣,或老成持重,或瀟灑自如。某一種語言風格如果被聽眾接受或認同,將會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沒有個性化的語言表達,節目主持人的形象是籠統或模糊的,容易讓聽眾產生聽覺疲勞,聽眾不會有耐心聽下去,更不會敞開心扉和主持人交流,傳播效果就大打折扣。《905天天說事》節目有男、女兩名主持人擔任主播。他們主要采用說新聞的方式解讀新聞事件。其中男主持人的風格成熟干練,善于講述新聞故事;女主持人的風格銳利獨到,善于評說新聞事件。兩位主持人聲音氣質正好互補,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贏得了聽眾的信任。節目自開播后收到了來自伊犁各地不同性別、不同年齡聽眾的大量來電、來信、電子郵件及短信、留言。聽眾敞開心扉,熱情坦誠地說出自己的身邊事、關心的事,同時還對節目提出建議和意見。這讓我們從中感受到聽眾的信任和貼心。一位老聽眾來電說,《905天天說事》節目為市民解決了很多困難,特別是把伊犁州殘聯副理事長請到直播室,專門為殘疾人做特別節目,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905天天說事》節目對民生的關注,確實辦得不錯,希望以后反饋的時間能快一點。
六、貼近聽眾既符合廣播自身發展規律,又充分發揮了廣播獨特的傳媒特點
在節目中,我們大量采用直播、電話連線、深度報道等形式進行播報。這些符合廣播發展規律的有效形式,時效性、現場感強,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給廣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特別是遇到重要的、突發的新聞事件時,節目可以通過和前方記者連線的方式發回現場報道,使新聞報道更加及時豐富。如,2011年9月30日,國內首座雙塔雙索鋼桁梁公路斜拉橋,也是新疆最高的公路大橋——果子溝大橋正式建成通車。為充分展示通車現場伊犁各族人民的喜悅之情,我們通過電話連線的方式,第一時間報道了通車儀式的現場實況:“鑼鼓隊的張德榮老人喜笑顏開,敲起腰鼓也很帶勁:(出錄音)‘高興得很,太高興了,果子溝這么多年來都是盤山路,又比較危險,特別是冬天。現在你看大橋修好了,高速修好了,又安全又快捷,多好呀,從經濟上,各方面都有利。”(錄音止)
在賽果高速公路五年多的建設時間里,來自全國13個省市近三萬名建設者,遠離親人,千里迢迢,長途跋涉來到伊犁,當看到在他們手中建成的高速路像一條長龍在果子溝翻山越嶺,日夜奮戰在這里的建設者們也喊出了自己的心聲:“特別激動,特別激動!終于通車了,可以回家了!”
又如,2011年4月16日,江蘇省對口支援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首批100個民生建設和產業發展項目在全州八縣兩市同時開工,這標志著江蘇省新一輪援疆工作迎來了對口支援的新高潮。我們在《905天天說事》節目中策劃推出了和江蘇人民廣播電臺的異地直播節目《江蘇援伊東風勁,共謀發展繪宏圖——江蘇伊犁情相牽》。在半個小時的異地直播節目中,兩地主持人聯合采訪,通過訪談、廣播連線和聽眾熱線參與等多種形式,展示了13年援疆工作給伊犁帶來的巨大變化以及江蘇人民對新疆、對伊犁的美好祝福。
(作者單位:新疆伊犁人民廣播電臺)
(本文編輯:劉園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