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鈺鈺
起步
在盤錦市大洼縣大洼鎮興盛路483號,一個代表遼寧省農業最高科技農業企業——盤錦北方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就坐落在這里。
他從事水、旱稻育種研究40年。“七五”至“十一五”期間,主持國家水稻重點項目15項,省、部級水、旱稻重點項目16項。他經過多年辛勤努力,總結并創造出具有高價值的快速育種法一“人工選擇理論”及“性狀相關選擇法”和“性狀跟蹤鑒定法”。應用此法,先后主持選育出生產應用的水稻、旱稻、特種稻新品種(系)85個,其中19個水稻新品種經省級審定,8個國家審定(早稻品種1個)。成果中:有1項獲國際最高金獎;2項獲優質米水稻品種國際名牌產品獎;1項獲國家優質米水稻品種金獎,3項獲銀獎;2項獲國家發明三等獎;6項獲省、部級科技二等獎;4項獲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獲省政府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獎;12項獲市(廳、局)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面對這些殊榮,他常想,國家給我們創造這么好的平臺,有很多的優惠政策給民營企業,他應該更好的利用好這些條件更好的為國家、為社會盡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
創業
水稻專家袁隆平說:“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許雷研究員的畢生追求就是讓種水稻的農民朋友都富裕起來。
許雷是1966年從遼寧省熊岳農業專科學校畢業的。當時的他,帶著父輩的“為農民多打糧食而努力”這一樸實的愿望,投身到時刻召喚我的黑土地,開始了育種的探索。從此,培育水稻新品種,為農民多打糧食,使農民致富奔小康就成了他一生中的追求。1967年至1985年,他先后在鄉(公社)農科站、縣五七農業大學、縣農業中心等單位從事農業教學和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為了不影響本職工作,他持之以恒地利用所能利用的業余時間去研究水稻新品種,人們稱他是“業余歌手”。1985年,他被調到國家科研機構——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任水稻育種室主任,專門從事水稻育種研究,人們又稱他是“專業歌手”。1995年,他放下“金飯碗”走出國家科研機構創辦民營科技企業——盤錦北方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以培育推廣優質、高產、多抗水稻新品種為已任,旨在不斷提高遼寧、華北及西北稻區水稻產量,其目的為農民增產增收服務,人們稱他是“下海歌手”。在走過的四十年的歷程中,他經歷了政治風云的變幻,改革大潮的磨礪,促成了他“歌手”地位幾經變化,但歌唱的主旋律并沒有變,那就是始終如一的為國家、為人民培育優質、高產、多抗、適種區域廣的水稻新品種。與土地打交道,是十分辛苦的。幾十年來,他也記不清自己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努力。他從未休過節假日和星期天,也從沒旅游過國內外旅游區,經濟上獲得的也只是寥寥無幾,但他依然很快樂。他覺得,能將自己全部的身心都奉獻給他那熱愛的育種田,就是他人生最大的快事。作為一個平凡的“歌手”,他最大的滿足是有一顆赤誠之心,這就是與農民心心相印的那份“安泰”,為此,他無怨無悔。
起步的艱難是可以想象的。但是許雷從不向困難低頭,為了農民可以更好的增收致富,他克服了重重磨難,逐步建立了一套新的機制。起初,許雷先講研究與開發相結合,
建立產銷聯合、風險共擔機制。
其次,許雷建立和發展一體化經濟組織,把種子產業鏈有效聯接起來,使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通過合同契約形式進行有機嚙合運行,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
再次,公司要樹立品牌意識,建立開拓國內外市場機制。許雷意識到一定要注重信譽,樹立品牌,創立精品,以“雷”字牌商標為本公司優質高產水稻種子商標,廣泛開拓國內外市場。
許雷又建立了協作機制,加快良種推廣速度。充分利用公司“九五”期間被國家列為北方水稻優良品種推廣項目的主持單位所建立的推廣體系,進一步完善遼寧及北方水稻優良品種推廣協作網建設,從而使推廣機構縱向形成體系化,橫向形成網絡化。加快先進的科研成果的轉化速度,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他體會到了創業的艱難,但是許雷從水稻想到做人,為人民服務好,培養出理想的水稻新品種,是為祖國為社會盡力的具體落腳點。他恪守“勤苦做事,剛直做人”的原則,演繹出許多動人的佳話。
興旺
他的夢想就是變成一粒豐碩的種子,植入到農民的土壤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許雷是中國農業領域,做為第一完成人,選育北方粳稻品種最多、獲獎最多、推廣面積最大、取得社會經濟效益最高的專家。他選育的遼鹽系列水稻品種被國家列為“九五”重中之重推廣項目。他主持選育的“遼鹽、雨田、田豐、錦豐、遼旱、錦稻”等系列水、旱稻新品種,已在中國北方適宜稻區累計推廣1.7億多畝,增產稻谷95多億公斤,增收人民幣180多億元。
由于他工作積極、政績突出、成果顯著,自1989年以來連續20年被評為遼寧省盤錦市的先進政協委員。多次被評為省、市優秀科技工作者、自然科學學科帶頭人及優秀盟員。先后獲得國家級專家,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個人,民盟全國先進個人,中國當代科技之星,建國六十周年百名優秀發明家,全國農墾系統科研先進個人,遼寧省勞動模范,遼寧省民主黨派為經濟建設做出突出貢獻先進個人,遼寧省優秀企業家,遼寧省優秀專家等榮譽稱號,被國際名人交流中心授予“創造世界的中國人”榮譽稱號。1991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他的業績先后被收入中國和世界名人錄、專家辭典等書。
創業使許雷收獲頗多,但他坦言,最大的收獲是他對社會的奉獻。有貢獻就有榮譽。2008年3月18日,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閉幕。作為代表之一,許雷受到胡主席及中央政治局各大常委的親切接見,并與他們合影留念。那一刻,他的心情無比激動。他從一名農民的兒子,成長為一名農業科學專家,并且能夠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九位常委的親切接見,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榮幸,也是他一生中最高的政治待遇。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忘的一天,也是他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一天。這一天,將永遠激勵著他在政協舞臺和本職崗位上更加努力的工作,為農民多打糧食,是他無悔的追求。為社會多做貢獻,是他一生的夙愿!
老驥伏櫪志千里,生命漫長在進取;
風微塵落有青草,桑榆雖晚不覺老:
人生路上多荊棘,不需揚鞭自奮蹄;
夕陽朝陽皆太陽,一樣燦爛鑄輝煌。
這首詩形容許雷老師很形象,詩格即人格,許雷給人們展示了他不服老的斗志,這種斗志是他向自我、向生命的真正挑戰。他以一個老科技者的身份創業,其孵化的社會力量是巨大的,其創業經歷在中國具有特殊性。他的創業經歷再一次向世人證明老有為、老有所用的真正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