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樂紅
核能是人類未來社會能源開發的新趨勢,在電力、驅動力及科技研究等方面的開發和利用均具有積極意義,是造福于人類的一種方式。然而,核能是把雙刃劍,特別是在2011年3月份日本發生核泄漏事故以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核輻射對環境、對人身體造成的危害和影響,有些人甚至“談核色變”。然而,核能、核輻射遠非我們通常所想的那樣簡單,在醫學方面,核能及核輻射也有其值得研究和應用的價值,第二軍醫大學的陳杞教授就是一位將畢生心血奉獻給了核醫學事業的老專家。
軍隊中成長起來的專家
陳杞教授出生于1932年,如今已近八句高齡。他18歲參軍,在人民軍隊里成長、學習,1956年畢業于醫科大學,之后分配到第二軍醫大學工作,如今已是享受軍級待遇的退休教授。
在軍隊的醫學類高校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研究的主要方向、領域都離不開和軍事醫學的相關聯系,陳杞教授在自己的軍醫生涯中曾先后從事過實驗性核輻射病理學、放射毒理學、放射性核素標記、示蹤和探測,以及非放射性超微量分析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他還曾擔任該校放射醫學教研室的教授、主任等職務,是本專業的博士生導師和校專家組成員,為學校的基礎核醫學的教學和科研奠定了基礎,培養了一代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技術骨干,并對我國的實驗核醫學發展有著重要貢獻。
多年的軍旅和從醫生涯中,陳杞教授把畢生心血都奉獻給了核技術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研究和教學事業。因為在專業研究上取得突出成績,他曾歷任中華核醫學學會委員會的委員和常務委員、中華核醫學實驗核醫學學組組長、中華核醫學咨詢委員會委員、全軍核醫學專業委員會顧問、上海市原子核學會理事會理事及名譽理事、上海核學會實驗核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國際同位素協會(IIS)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成員(第四、五屆)、第二軍醫大學學報編委、中華核醫學雜志、核技術雜志及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編審等職務。
陳杞教授主編的專業學術著作包括《核生物醫學》、《實驗核醫學》等5部,此外還參編了《核科學技術辭典》、《軍事醫學辭典》等5部著作。他發表的有科技價值的專業論文超過了百篇,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和核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全軍科技進步三等獎9項,他是一項國家發明二等獎的主要貢獻者,并且兩次榮立全軍三等功,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國家級專家。
用心血收獲的豐碩成果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陳杞教授就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研制微型化液體閃礫測量的技術,設計和完成了一系列裝置及測量方法,檢測結果達常規測量水平,大大節省了器材并明顯縮小放射廢物數量,為此獲得了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
陳教授的工作主要是在課堂和實驗室研究核技術在醫學應用中的發展和創新,但他所做的決不止步于此,而是更注重將研究取得的成果產業化、應用化。讓科技成果實實在在地服務于民眾。例如,他與西安262儀器廠協作,成功地研制和生產了細胞代謝快速閃爍計數器,同時還設計了頂管式CO2撲集裝置和連動的加溫、振動、連續測量系統,形成和生產了配套的試劑和儀器,這項技術于1988年獲得核工業部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另外,他在發光分析和鑭系元素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分析研究方面也有較深的造詣,由此研制成的發光光度計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陳杞教授研究工作的重點轉向了非放射性微量分析技術,主要進行鑭系元素時間分辨螢光分析技術在醫學中應用的研究。為了在這一技術領域的工作得到推廣應用和落實,陳教授與北京解放軍總醫院、天津醫科院放研所及上海新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專家、教授進行了協作、分工和聯合攻關,他們還召開過三次全國性專業性研討會,歷經15年完成了“鑭系元素時間分辨螢光免疫分析技術及儀器國產化的系列研究”,后獲得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鑭系元素時間分辨螢光免疫分析技術是一種非放射性超微量分析技術,具有高度靈敏性、檢測快速和數據結果穩定等特點。其成功凝聚了陳杞教授的智慧和心血,目前已有多家單位加入到多方面研究的行列當中,將本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檢驗和科學研究之中。
回顧自己的研究工作生涯時,陳杞教授特別強調作為專業研究人員必須耐得住研究工作中的寂寞、要有經得起失敗的精神,加上主觀的設想和創造力,不斷改進、升級和更新,才能取得追求的成果。他還指出,任何一項科學研究都必須經過同道者的協同合作和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尤其是在技術方面的研究,從課題設計伊始就必須考慮到其實用結果和價值,因此更加需要多方面的協調、協商工作。陳教授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年邁的陳杞教授將一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獻給了我國的核醫學研究事業,已得到專業領域同道者的稱贊,正如程天民院士書贈陳教授的題詞“飛泉流遠、鼓浪聲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