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慶惠
不斷求索的醫學研究之路
在所有現代科學中,醫學的距離與人最接近,醫學的發展程度和醫生的職業水平與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息息相關。所以,醫學也是一門高深、嚴謹的科學,容不得半點差錯和疏忽,在我國的普通高等教育普遍實行四年制的時候,一個合格的醫學本科生往往需要五到六年時間的培養,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如果想要就讀醫學院也必須首先完成普通本科教育,才有資格作為醫生的后備軍繼續深造。
然而,嚴格的專業要求非但不是阻擋有志于醫學事業者的障礙,反而成為了他們在科學之路上不斷求索的動力源泉。張紅超博士正是如此。張紅超1970年2月出生在一個醫生之家,因為自幼酷愛醫學,17歲就考取了大學醫學本科專業,22歲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因為對醫學的濃厚興趣和身為醫生的責任感,使他沒有滿足于既得的知識、成績,而是選擇了繼續求學深造,在畢業兩年之后考入衛生部直屬的同濟醫科大學心血管研究所,主修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以及心臟移植等手術的關鍵環節血液保護、心肌保護與保存技術等,后來又在26歲時提前攻讀博士,并且于29歲獲得醫學博士學位,31歲成為空軍歷史上最年輕的外科副主任醫師。
在談及自己的求學之路時,張紅超博士曾提到最為驕傲的就是通過不懈努力,以各種渠道和方式吸納、掌握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能的培訓過程。早在同濟醫科大學求學期間,他就成功運用了現代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出色驗證了血管內皮細胞在心臟手術中起到的保護血液與心扉等重要生命器官的作用,并且以此為依據,在既有的基礎上對體外循環條件提出了創造性的新觀點。自2000年起,張紅超又開始致力于研究重度心衰風濕性心臟病和冠心病的圍術期救治工作和技術探索,并且涉及到了肺動脈高壓的外科綜合性治療,由他主導探索的《細胞移植結合心肌血運重建治療心肌梗塞》技術被列為空軍重點研究課題,他研究的《肺動脈高壓的綜合程序化治療》技術主導目標在于為部分心臟外科治療的禁區建立全新的規范性治療手段,解除病患痛苦,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手術成功率。
張紅超博士在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總結時說過,選擇心臟血管外科專業就是選擇了一種高難度的挑戰性專業,而在心臟血管外科這個系列中又進一步把高危、高齡、高技術難度的病種做為主要研究方向,就需要謹守醫生執業的基本準則,即:不斷的學習和充實、自我提高;謙虛謹慎、一絲不茍地面對病情。多年來,他正是如此身體力行的。
勇于進取,屹立于國際學術前沿
因為始終保持了不倦的學習和探索精神,堅信具備完整的知識結構、全面的醫療技能、理性的為人態度才可稱為值得患者信賴和以生命托付的合格的心腦血管醫生,張紅超博士于2005年被選派赴美進修并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到美國的第8個月,他就在著名的AJP雜志上發表了專業性學術論文,而且論文質量出色,贏得了美國教授的信任和贊賞。
張紅超在美國研讀博士后期間,曾參與美國最高級別的研究項目NIH課題。他沒有迷信權威和傳統,而是大膽開拓思路,在實際研究中發現了比外國前輩更加先進的說明問題的方法途徑,使研究課題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同時,張紅超還在轉基因動物的研究方面有新發現。
而張紅超沒有滿足于既得的成績,無論是在學習研究還是臨床實踐中,他都把治療過程看做一個完整、全面的邏輯推論過程,要求自己在思維和理論認知中突破內科、外科及各個生理系統的界限,對每個學科的進展也都有非常相應的了解,因此即便是面對非自己專業領域的問題,也能夠給出清晰的解答或完整的解決方案。
留學的經歷、完整而前沿的教育鍛煉了張紅超開放的思維模式和對學科前沿的敏銳洞察力,他對新技術的看法從不盲從,而是本著探索真相的精神不斷學習著、奮斗著。憑借著出色的英語交流能力,他不止一次在國際學術交流會議上向前輩的外國專家提出問題,很多甚至是這些專家也難以回答的,但也正是因為此,他勤于思考、不懼權威的精神贏得了諸多國家知名專家教授的贊譽。張紅超還是國內最早參與干細胞研究的醫生之一,他經過摸索和鉆研,自行研制出用自體干細胞移植的方式保留嚴重動脈病變患者下肢的方法,并且在多項手術實例中取得成功。
在臨床手術和治療方面,張紅超博士以大動脈瘤為專長,而大動脈的相關治療及手術在臨床研究上是處于尖端位置的。同時,他還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科研項目工作,主要研究以基金手段治療終末期心臟病,在科研上屬于另一個尖端。
傳道授業,秉承醫學正道
張紅超博士不僅自己保持了勇于探索、打破神秘的研究精神,他也是這樣教導學生的。他經常倡導導師和學生一起學習納米生物技術、生物鐘蛋白技術等看似與自己專業不相關的技術研究,等到大家都對所研究的領域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后,再將之引入到科研項目和實驗室當中,這種教學方式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
張紅超以精湛的醫術和指導思想深受學生愛戴,更堅持醫者之道,將所有的愛心和責任感傾注在了救死扶傷的醫生天職上。他曾在一本專著中指出過:“外科手術是疾病治療過程中的一劑良藥,合理應用必然除病救人,反之濫用或過度使用則可以殺人。”他將“祛心疾,益心智”當做行醫的座右銘,堅持“大愛”是“醫道”的核心,多年以來兢兢業業,為患者付出了不計其數的心血。
張紅超博士認為,醫生的職業不是單純的經濟關系,而需要以愛心、善心作為基礎,必須放棄庸俗的價值利益觀,把行醫作為自己的責任,并且為之畢生不辭。早在2003年,當SARS病毒肆虐于中華大地之時,他曾經因為堅持在醫務工作的前線而不幸感染,在其時病因未明確的情況下。為了減少同行感染,他在已經嚴重呼吸衰竭、心肌損傷、頻繁水樣泄的情況下,堅持自行應用無創呼吸機,盡最大限度不讓醫護人員進入自己所住病房,還于病痛中總結隨訪了自己所有接觸人群,為研究SARS提供了一條精確的傳染鏈,自行分析提出了“免疫網絡空洞學說”,還在住院期間論文就引起了高度關注。為了滿足當時的防護需要,張紅超還在病床上就反復推敲設計出了黏貼式口罩,病愈出院又義務為一名SARS患者在連續應用呼吸機2個月的患者給予心理輔導和醫療指導。即使在病情危重期間,他仍不忘多次提供自己的血液樣本作為科學研究之用,為打敗SARS病毒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美國留學期間,張紅超主要的學習研究方向為晚期心衰和晚期胸部腫瘤的最新治療技術、肺移植及冠狀動脈搭橋技術訓練,回國之后,他將精湛的醫術和先進的治療手段投入到救治祖國的患者當中。他曾多次隨“共鑄中國心”西部行到邊遠地區義診,在此過程中,以高超的技藝和救死扶傷的仁心仁術救治了多位因家貧或其他原因瀕臨于死亡的患者。2011年,張紅超博士因為其仁心仁術被授予“共鑄中國心”十大優秀志愿者的光榮稱號。
作為醫生,張紅超博士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外科界領域少有人能望其項背。但他仍然是年輕的,因為保持了自信、勤奮的進取精神和悲天憫人的醫者情懷,他的未來有著廣闊的前景及不竭的發展動力。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張紅超博士還將在醫學研究領域里取得更加長足的進展,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