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閩
俗話說,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 從古代科舉到近現代的應試教育,再到今天的素質教育,考試不僅沒有停止,形式反而更多,次數也更頻繁了. 對于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考試,家長、老師、社會往往關心的只是考試的結果,對于考試的過程,特別是學生考試后的心理卻關注甚微. 他們只知道在孩子考好時或表揚幾句,或送點禮物,如果考不好,孩子們面臨的常常是打罵、訓斥. 他們不知道此時的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也沒有完全明白考試的目的是什么?
一、小學生考試現狀
1. 不明白考試的目的所在
以往的考試強調,考試是考查學生對某些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的一種方法,具有考查、選拔的功能,而今新課程強調,考試只是一種評價的方法,淡化了選拔功能,突出了評價功能. 這就是說,孩子們的考試只不過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它既可以檢測、評價這個階段學習的情況,又可以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提供經驗和教訓. 而“考后”對孩子們來說也不僅僅是某次考試的終點,更是下次考試的“起點”. 因此,說到底,考試是為孩子們的發展服務的,而并非是為了“應試”. 事實上,在許多家長、老師的心目中,考試主要是為了“升學”,所以各方面的壓力接踵而來,孩子們的考后心理還會輕松嗎?正如一名學生所說:“我希望老師、家長能用平和的眼光看待我們,因為這樣不會讓我們有很大的壓力,也不會沒有了自信心. ”
2. 不愿面對學生考試成績高低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每個孩子都想考好,每位老師、家長也都想看到好的成績,這是人之常情. 因此,現實中就出現這樣的現象:對差成績“怒氣沖天”,對好成績 “笑臉相迎”;給考好的孩子送去“掌聲”,給考差的孩子遞去“巴掌”. 即便如此,高低不一的成績還是存在. 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很多人明知但又不愿接受的事實:由于每個孩子所處的學習環境、家庭背景、自身條件是不同的,特別是每個孩子是有差異的,自然出現了高低不一的成績. 所以,不應排斥考差的孩子,也不應把沒考好的責任都推脫給孩子,問題的關鍵是幫助他們找出原因,對癥下藥,讓每個孩子重樹自信,都能得到發展和進步. 反之,一味地追求整齊劃一的高分數,不顧孩子之間的差異,對未達到要求的孩子采取批評和打擊,那么只能讓這些孩子對考試越來越恐懼,對學習也越來越失去信心,結果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3. 不能平等對待所有學生
在教師之間有一種說法,叫“抓兩頭,帶中間”. 為什么不是“兩頭”、“中間”一起抓呢?在有些家長眼里,考中等成績還可以,或者認為考中等成績不值得表揚也不應批評——無所謂啦. 這些都與新課標倡導的核心理念“為了每一名學生的發展”是有距離的. 其實,考中等的學生往往占大多數,這類學生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中等生,中等生可以說是優等生的后備軍,他們的潛力如果得到有效地開發,就可能發生突變;第二類是進步的后進生,他們通過努力,成績有時也能達到中等;第三類是沒考好的優等生. 難道有潛力的、進步的、退步的學生不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嗎?他們雖然考了“不好不差”的成績,但是他們同樣需要關愛、需要幫助. 如果冷落了他們,他們也會相應地“回報”:或傷心,或無所謂,或麻木……甚至有的學生說:“不重視我的成績,使我沒有了上進心.”因此,孩子考中等成績時,我們不應不管不問,而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給予關注和調適.
二、應對策略
1. 明察秋毫
考試后,老師、家長不能光憑成績的優劣忙著簡單、草率,甚至以謾罵、武力評價孩子的學習情況. 因為孩子考好、考差,進步、退步,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原因造成的,所以不能武斷地以一把尺去衡量. 這時,更重要的是走近孩子,了解孩子,發現問題,找出原因. 例如,可以通過分析試卷、個別交談、集體交流,或者讓孩子們以習作、日記的形式寫考后感等,了解他們本次考試的收獲、教訓及心理狀況,為客觀評價與調適作鋪墊.
2. 有的放矢
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動、好玩,喜歡表揚,更喜歡物質獎勵. 因此,家長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具體情況,對考好的、進步的孩子進行表揚、鼓勵或獎勵. 例如,可以適當滿足孩子一個愿望,買個玩具,給點零花錢,買點好吃的,帶出去游玩等,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而對考差的、考一般的孩子則是幫助其找出原因,及時輔導、鼓勵,樹立榜樣,增強其自信心. 如果有必要,也可以通過穿的、吃的、玩的增強其求知欲,但切不可打擊、放棄,否則會加重他們的壓力,甚至會使他們產生破罐破摔的心態,因為有些考差的孩子已經夠傷心了.
3. 再接再厲
在考后的課內、課外教育教學中,本著教育、關心、發展孩子的目的,教師應繼續關注他們的學習心態,并隨時糾正他們已存在的不良心理,讓調適得到真正的落實. 作為家長,除了與老師保持聯系之外,還應時刻與孩子保持零距離,加強溝通. 同時,可以為孩子建立“考后記錄袋”,專門收集有關孩子考試成績、考后感之類的資料,那將是孩子成長的寶貴財富. 作為孩子自己,也應不斷提高對考試的認識:考試是學習的一個環節,既是檢測手段,又是評價方法,可以隨時檢查自己的學習情況,因此,應以平常心面對考試,反思考試,自覺調節考后的心態.
4. 循序漸進
生活中,很多事并非一蹴而就,調適也是這樣——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新一輪考試后孩子們也可能產生新的心理,加上孩子的心理還處于不成熟、不穩定階段,因此,孩子們考后的心理調適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和家長應充滿愛心,耐心、細心地去調適,對癥下藥,讓孩子們的考后心理調適逐漸由被動走向自覺,也讓他們的考后心理快速地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