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烈蘭
黃褐斑是面部常見的難治性色素增加性皮膚病,以女性多見,有礙于容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其治療方法很多,如皮膚磨削術、脫色劑、激光等,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有治療后色素沉著、或遺留瘢痕,或復發率高等不良反應發生。2006年1月~2010年1月,筆者科室采用強脈沖光配合中成藥治療黃褐斑患者,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97例黃褐斑患者均來自我院皮膚科門診,符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制定的《黃褐斑的臨床診斷及療效標準》(2003年修訂稿)診斷標準[1]。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9例,男1例,女48例,年齡25~48歲,平均(30.09+10.60)歲,病程0.6~4.0年,平均(3.20+3.81)年。中醫辨證分型:肝腎虧損型13例,脾胃虛弱型13例,氣滯血瘀型12例,濕熱內盛型11例;對照組48例,男1例,女47例,年齡26~49歲,平均(30.10+9.80)歲,病程0.5~5.0年,平均(3.28+4.09)年。中醫辨證分型:肝腎虧損型13例,脾腎虛型12例,氣滯血瘀型12例,濕熱內盛型11例。兩組年齡、病程、分型等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設備:采用冷光柔膚機(北京泰富眾城科技有限公司),治療波長為530、560、585、640~1200nm四種,脈寬3~30ms,輸出能量8~40J/cm2,光斑面積為320mm2,治療頭為外冷光水晶光導,重復頻率為0.2Hz。
1.3 根據中醫辨證施治原則[2]:①肝腎虧損型:黃褐斑呈深褐色或黑褐色斑片,輪廓易辨,對稱分布于眼周、顏面;②脾胃虛弱型:黃褐斑呈灰黑色斑片,輪廓模糊,對稱分布于鼻翼、前額、口周;③氣滯血瘀型:黃褐斑呈淺褐色,輪廓易辨,對稱分布于眼周、顏面;④濕熱內盛型:黃褐斑呈栗皮色斑片,輪廓較清,自邊緣向中央逐漸加深,對稱分布于鼻翼、前額、口周。
1.4 入選標準:①無嚴重肝、腎功能疾病;②1個月內未使用過脫色劑和光敏性藥物;③非妊娠、哺乳期婦女及瘢痕體質者;④中醫辨證符合肝腎虧損型、脾胃虛弱型、氣滯血瘀型、濕熱內盛型。
2方法
2.1治療方法:治療組:患者清潔面部后,在治療部位均勻涂抹約厚1~2mm的冷凝膠。應用水晶光導對患者皮損逐一光斑照射,首次治療以較低能量在耳屏前做光斑測試,治療中根據皮膚反應逐漸提高能量調試至合理的治療參數,根據皮損情況可照射1~3次。選用560~1200nm波長的光導,脈寬及能量根據病變部位、個人膚色、皮膚反應等而調節,一般8~35J/cm2,每個光斑間稍重疊,以強脈沖光照射后皮膚微紅,無水皰出現,色素部位顏色稍加深為適宜,每3周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同時口服中成藥,肝腎虧損者口服六味地黃丸(貴州壽仙藥業有限公司),6g/次,2次/天;脾胃虛弱者口服人參健脾片(河北兆康制藥有限公司),4片/次,2次/天;氣滯血瘀者口服逍遙丸(廣西梧州三鶴藥業有限公司),6g/次,2次/天;濕熱內盛者口服二妙丸(山東方健制藥有限公司),6g/次,2次/天。對照組僅采用強脈沖光治療,方法同治療組,術后囑注意防曬。
2.2 療效判斷標準[1]:觀察皮損情況,治療前測定記錄皮損面積及顏色,5次治療結束時觀察療效,記錄并評價。基本治愈:色斑面積消退≥90%,顏色基本消失,治療后下降指數≥0.8;顯效:色斑面積消退≥60%,顏色明顯變淡,治療后下降指數≥0.5;好轉:色斑面積消退≥30%,顏色變淡,治療后下降指數≥0.3;無效:色斑面積消退<30%,顏色變化不明顯,治療后下降指數≤0。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下降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總積分=色素面積評分+顏色評分。面積評分:0分為無皮損;1分為皮損分布于面雙側,面積<2cm2;2分為皮損分布于面雙側,2cm2<面積<4cm2;3分為皮損泛發于面部,面積>4cm2。顏色評分:無顏色為0分,淡褐色為1分,褐色為2分,深褐色為3分。
2.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0軟件處理,進行χ2檢驗及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3結果
3.1 療效:兩組臨床療效見表1,兩組有效率分別為71.43%、60.42%,兩組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χ2=5.023,P<0.05)。治療組中四種中醫類型的療效比較見表2,統計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χ2=0.366,P>0.05)。
3.2 不良反應及隨訪情況:治療組有3例出現暫時性色素沉著,口服中成藥未見不良反應;對照組有6例出現暫時性色素沉著,兩組均未發生灼傷、紅腫、水皰及瘢痕。兩組治療結束后均隨訪24周,治療組有2例復發,復發率4.08%;對照組6例復發,復發率12.50%。
4討論
黃褐斑病因多種,通常認為與遺傳、內分泌失調、紫外線照射、精神因素、妊娠、使用化妝品及服用避孕藥等因素有關[3]。強脈沖光的作用原理是選擇性光熱解作用,特定的靶組織因所含色素不同而對不同波長光的吸收率不同,即對特定光譜的選擇性吸收。黑素吸收250~1200nm波長的區間光,隨波長增加,吸收減少,強脈沖光波長為515~1200nm,可以被黑素選擇性吸收,靶細胞受熱被破壞,黑素經皮膚滲出或被吞噬細胞吞噬后排出體外,祛除色素斑[4]。同時,強脈沖光的熱效應能刺激成纖維細胞轉化為纖維細胞,促進成纖維細胞分泌I型膠原;熱能能夠縮短Ⅰ型膠原,減少皮膚皺紋,達到嫩膚與緊膚作用。采用強脈沖光的連續可調脈沖方式治療,每次激發可選擇1~3個脈沖,脈沖時間短于靶組織的熱弛豫時間,使不同波長產生的熱能僅選擇性作用于相應靶細胞,不會引起鄰近組織的損傷。脈沖方式釋放能量可使靶組織持續升溫,讓表皮充分散熱,以保證安全。因此強脈沖光治療黃褐斑的優勢是安全、有效,非剝脫、無痛苦,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在治療中,兩組均有一過性色素沉著的現象,治療結束后3~6個月色素消退,無其他并發癥發生。
祖國醫學稱黃褐斑為“肝斑”、“面黑”[5],是由于情志不遂或勞傷脾土或腎精受損,肝、腎、脾等臟器功能失調,氣滯血瘀不能榮于面為主,氣滯血瘀與臟器功能失調互為因果,相互作用。本組資料通過中醫學辨證分為四型,各型除了面部色斑表現外,還有不同的主證。肝腎虧損者陽氣偏虛,水虧火旺,虛熱內蘊,郁結不散,患者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眼澀,婦人月經不調,舌淡紅少苔,脈細沉。這型患者予以口服六味地黃丸,補血填精,調補沖任,養顏祛斑;脾胃虛弱者脾陽虛衰,陰寒內盛,聚濕為痰,患者氣短納差、四肢乏力,舌淡苔膩,脈緩無力。予以口服人參健脾片,健脾和胃、利濕;氣滯血瘀者氣機紊亂,氣血不暢,患者胸悶、乳房脹痛,婦人月經不調,經前色斑加深,舌有瘀斑,脈眩澀。予以口服逍遙丸,疏肝理氣,活血調經;濕熱內盛者濕熱內盛,脾虛肝郁,患者胸痞悶,口苦,腹脹便溏,帶下,舌苔黃厚膩,脈象滑。予以口服二妙丸,清熱利濕,芳香化濁。
在本組治療中,治療組的有效率(71.43%)優于對照組(47.93%),治療組的復發率(4.08%)低于對照組(12.50%),表明通過辨證施治,使用中成藥有利于提高療效,減少復發率。由于黃褐斑治療周期長,長期應用中藥湯劑,患者往往難以堅持服用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采用中成藥口服可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總之,強脈沖光配合中成藥治療黃褐斑安全、有效,復發率低,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黃褐斑的臨床診斷及療效標準(2003年修訂稿)[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雜志,2004,3(1):66-68.
[2]葉一萍.中西醫辨治黃褐斑優化方案[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20(3):133-134.
[3]李麗瓊,張 明.黃褐斑中醫研究進展[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1,32(1):67-68.
[4]曹寒秀,彭芳麗.強脈沖光治療雀斑臨床觀察[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8,14(6):387-388.
[收稿日期]2011-10-24 [修回日期]2011-12-05
編輯/李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