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暉紅
陶瓷山水畫與國畫山水的關系源遠流長。早在元代青花瓷誕生時,陶瓷藝人就將國畫創作技法移植到陶瓷裝飾上來。民國時期的淺絳彩名家以及珠山八友在這方面是有杰出貢獻的,也為我們留下了非常經典的陶瓷山水作品。
一、山水的構圖既要遵循國畫的構圖法則,又要按照自己的審美意趣進行獨具匠心的布局
古代畫家對山水畫的構圖布局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天地的大小,山石樹木,房屋舟揖等的安排,都有一定的要求和基本規律。概括起來,山水畫的構圖必須處理好以下關系:主與次,大與小,遠與近,聚與散,疏與密,黑與白,呼與應,藏與露,開與合等。
這些關系是既矛盾又統一的辯證關系。
主與次的主是指所描繪的重點,在圖中占顯著位置,次是對主作陪襯的物象,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例如張松花大師的《玉屏瑞雪》圓盤,其中山是主體,在畫中所占位置很大,重巒疊峰,氣勢雄偉,而山上的樹木和山間的房屋為次,起襯托點綴作用,同時也反映出并非空山無人,毫無生氣。
山水畫講究層次感,這就要求一幅山水畫,要區別出近景、中景和遠景,不能統統分布在一個層面上。在作畫時要使各種物象具有遠近空間感和立體感,這就是透視法。西畫一般采用焦點透視,中國畫采用散點透視法,它可以打破空間界限,移步換景,獲得“咫尺千里”的藝術效果,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提出“高遠、深遠、平遠”三種透視法。高遠,指自山下而仰望山顛,可用以表現山勢的突兀,建筑物的高聳,產生雄偉磅礴的藝術效果。深遠,指自山前而遠眺山后,宜于表現出幽深的意境。平遠,指平視所見景象,宜表現低巒遠諸,平林數澤,有舒朗開闊的藝術效果。
唐代王維所撰的《山水論》中,提出處理透視關系的要訣是“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天齊”。這說明:景物在近處顯得大而清晰;在遠處則顯得小而模糊。近景物象其線條色彩應比較深重清晰;遠景物象其線條色彩宜比較淺淡朦朧。
景物的布局還須做到有聚有散,有疏有密,切忌平均分布,黃賓虹說:“疏可走馬,則疏處不是空虛,一無長物,還得有景。密不透風,還得有立錐之地,還得在密密麻麻的筆墨中留出一點空白,名之日“活眼”,否則會使人感到窒息。
虛與實也是山水畫構圖的要素,畫面上的景物是實,空白是虛;黑為實,白為虛;有色是實,無色是虛。但空白并不是沒有東西,而是比畫出來的實物具有更為豐富的內容。例如《獨釣寒江雪》中,實物僅為一葉扁舟,一個漁翁,一抹淡淡的遠山,而大面積的江水皆為空白,卻很好地表現出萬頃煙波,迷茫遼闊的意境,倘若把背景全畫出來,那就一覽無余,全無意趣了,這就是“實則虛之,虛則實之,虛實相生”,中國畫貴在含蓄,應該有藏有露,不可一覽無余。藏得好“可以使無景處似有景色,形不見而意見”。山水畫中常借煙云掩映,隱去山間水涯許多景物,令人覺得江山無盡,氣象萬千,使有限變無限,畫面反而更加豐富了。有時藏是為了露。郭熙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
山水畫構圖中,帶動全局性的方法應該是開與合了。正象詩文創作在章法上要講究起承轉合,繪畫創作中在章法上則要講究開合。山水畫中的山、石、云、水、樹木、房舍、路徑、橋梁、舟揖、人物、飛鳥等等物象,如何分別鋪開,如何承接照應,最后如何統一在整個畫面中,來龍去脈,均須交待明白,才能夠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由于陶瓷器型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可分為平面型和立體型兩大類,對于瓷板瓷盤、扇面等平面型的陶瓷,適宜采用分鏡頭式構圖,而對于瓶、缸、罐、杯、碗等立體器型可采用通景構圖,所謂通景既可以是環周皆景,也可以每個面上采用分鏡頭式構圖,例如四面形鑲器,可分別描繪春夏秋冬四季山水。
二、釉上山水畫的筆法與色彩的運用應采用骨法用筆,隨類賦彩
中國畫講究有筆有墨方成畫。山石可采用勾、皴、彩、點等方法。勾就是勾勒山石的外部輪廓及皺褶;皴就是畫出山石的肌理紋路;彩就是用彩筆把皴成的線條彩成一體,以形成山石的明暗面;點就是在上述的基礎上加點,作為遠山的樹影或巖石上的苔痕。
瓷畫山水常用的皴法,由于地域的不同,地質結構的不同應采用相應不同的皴法。如遠方的山或峻峭的奇石多用斧劈皴;南方的山泥土較多,可用披麻皴,此外還有荷葉皴、折帶皴等等均須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粉彩山石用生料(珠明料)勾畫輪廓和皺褶;皴出肌理紋路,然后填色。填色須填滿線縫,但又不能蓋住料線,否則燒成后的線條要么被擦落,要么被顏色覆蓋住。新彩山石一般用艷黑勾線并皴出肌理,然后填色敷彩。粉彩填完色后須蓋雪白,既可保護色彩,又可使畫面產生瑩潤的藝術效果和手感。山崖的色彩并非深淺一致,底部靠水邊的料色宜深,用以表現和水接界的感覺。表現遼闊的水面,必須把山畫得遠而小,色彩宜淡。瀑布的邊沿顏色要深,以襯托清亮的水。云要畫出動感,用線條勾云要細,色彩要淡,要靈動流暢,煙云山嵐,可采用留白處理,稍加一點淡淡的料色,用海綿輕輕的拍出,為突出山間瀑布的白,可打一層薄薄的玻璃白,然后覆蓋一層雪白。
山水畫如果構圖得法,筆墨精到,用色恰當協調,加上精妙的題款,便會營造出理想的意境。
如筆者繪制的粉彩瓷板《山川秀色》,采用深遠透視法,分鏡頭式構圖。即截取最美的一段風景來構成畫面。畫中左方近景為山石與陡岸,形狀色彩厚重清晰;遠景為高入云宵的山峰,形狀色彩較淡,更遠處的山脈不施皴法,影影綽綽,色彩更淺;山頂施少許玻璃白,恍若日光映照;畫的右方為中景,低巒岸清,矗立幾棵樹木,色彩比近景稍淺,遠方也是一抹淡淡的山影。畫的中部為河水,近寬遠窄,自然產生出縱深感和幽遠的意境。左方山崖上兩道瀑布飛流直下,山腰間煙云繚繞,使畫面靜中有動;山崖間的茅屋和水榭邊垂釣的漁夫,增添了畫中的情趣,標題和詩句與畫面相得益彰,觀畫吟詩,耐人尋味,意韻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