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霽 吳玄
一、陶瓷與陶瓷文化
對于什么是文化,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說:“文化二字講得淺,就是人生的花樣。”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說:“文化是人對‘美好的追求。”兩位先生所說的“花樣”和“美好”都應合了《易經》中對于“文”的解說:“物相雜,故曰文。”物相雜就是多種東西聚集在一起,形成“文”即美好。“文”是美好,“化”即轉化和演化,“文”與“化”連在一起,就是要用“美好”即“文”來演化、提升、升華我們的生活質量。陶瓷文化就是體現在陶瓷制品中的能夠“美化”人的生活“花樣”和對“美好的追求”。文化涵容在陶瓷中,陶瓷中涵容著文化,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將陶瓷和陶瓷文化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混淆甚至等同起來。如果那樣的話,陶瓷文化便失去了獨立意義,也就沒有必要進行獨立研究了。
陶瓷作為人工制造的器物,由三種成分構成。首先是物質,即制造陶瓷產品使用的材質——瓷土及其它原料。它們本身是天然物質,因為經過了人工開采和加工,包含有人的意志等主觀因素,也就擁有了文化因素;其次是技術,即制造陶瓷產品的技術設備、工具、工藝流程、方法技巧、操作程序等。這是一種介乎于物質和精神(意識)之間的要素;再次是裝飾,即為了提高產品美學品位,增加商品市場價值,由人工對陶瓷產品進行的裝飾,包括造型、繪畫、燒制等。這是對陶瓷產品所作的美化,將人的審美要求貫徹其中,以滿足消費者對陶瓷產品的審美情趣。在這個過程中,技術和文化存在著交叉和包容現象,但兩者的區別也是明顯的。技術更多地反映了人和物的關系,而文化反映的主要是人和人的關系。可見,陶瓷文化主要集中在這個層次,即陶瓷裝飾上。一件陶瓷產品文化含量的高低,主要是看藝術裝飾的效果。如果這個層次上文化含量很低,就很難說整個陶瓷產品具有高水平的文化含量,甚至成為沒有文化含量的陶瓷產品。陶瓷裝飾是否擁有文化的問題,說到底,涉及到陶瓷裝飾的藝術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無。陶瓷文化所反映的是人對于美好的追求、創造和享受。對陶瓷文化不僅要做量的分析,而且要做質的分析。一件陶瓷產品是否擁有文化,含量是否夠大,這首先是個文化含量問題。
從產品形態來說,陶瓷文化主要包容在陶瓷裝飾中,但如果轉換一個角度,把陶瓷文化看作是陶瓷制作人員主觀精神和技能的反映,那么,陶瓷文化同樣比較集中地體現在陶瓷從業人員身上,尤其是那些陶瓷世家傳人以及陶瓷大師身上。一支穩定的陶瓷從業隊伍,包括企業家、工藝美術大師以及長久從事陶瓷技藝的技工,他們所擁有的陶瓷文化觀念、意識和情感是陶瓷文化的最高、最后表現,是陶瓷文化的最高境界。陶瓷文化意識主要包括這樣一些內容。首先,在職業層面上,對陶瓷產業有很深的依賴感。他們仰仗于斯,貢獻于斯,情歸于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陶瓷產業發達的城市,都會有這樣一支從業隊伍。其次,在事業層面上,對于陶瓷產業的發展有強烈使命感。具有這種情感和意識的陶瓷從業人員會將陶瓷的品質、生產、技術、工藝、品位的提高和陶瓷產業的發展看作是自己的使命,為陶瓷事業鞠躬盡瘁,貢獻一生。對于他們來說,陶瓷就是生命。一個富有盛名的陶瓷產地,如景德鎮等地,無一例外地都有一代接一代、一批又一批的這樣的陶瓷人。最后,在情感層面上,對于自己從事的陶瓷事業有高尚的榮譽感。這種榮譽感產生于職業或事業上的成就以及所獲得的聲譽。觀念形態的陶瓷文化是陶瓷文化的靈魂,它使陶瓷文化成為一個有生命的存在。樹立了陶瓷文化觀念的人會將陶瓷看作一種事業,一種追求,一種情感,一種責任,而不再僅僅將它作為一種謀生手段,一種投資方向。
二、陶瓷文化的內核與傳承
從古代到現代,陶瓷裝飾中有一些普遍性、共同性的特征,正是這些特征構成了陶瓷文化的內核。首先,造型上,以形體圓滿、規整、穩定、方便使用以及大肚能容等為主流,體現著人們對于日常生活美好狀態的期盼。其次,繪畫上,以靜物、花鳥、山水、仕女、人物、紋飾為主,和諧、安祥、喜慶、恬靜等情調充滿畫面。再次,在紋飾上,充滿陶瓷制作人對消費者的祝福和關懷。第四,在釉色上,種類繁多,如釉下彩、釉上彩、釉中彩、顏色釉等,給人以活潑、喜慶、安祥、愉悅的感覺。
體現在上述種種裝飾形式中的陶瓷文化,如果拋開陶瓷文化在具體形態上的差別,它有一個共同的內核,從而形成陶瓷業界對陶瓷裝飾一種共同的價值觀,一種共識。這種價值觀或共識構成了陶瓷文化的內核或靈魂。陶瓷文化的內核,概括起來就是祥和安康。和是和諧,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個人和社會的和諧。和是主導,是基礎,更是保證,它要求發揚倡導和合精神。和合精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之道。對于消費者而言,陶瓷制品在滿足生活需要之外,還希望能在心理上愉悅自己,慰藉自己,激勵自己,形成和諧、積極、寬松、美好的生活環境。陶瓷文化內核反映了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期盼。
要發揚陶瓷文化傳統,提升陶瓷文化品位,當務之急就是著力加速培養新一代陶瓷人。陶瓷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塑造陶瓷新人,提高陶瓷人的精神境界和氣質。一個優秀的陶瓷從業者應當具備兩方面的素質。一是陶瓷從業者應當具備的陶瓷理念、情感和使命感;二是掌握陶瓷制作技術和裝飾技藝。這兩種素質的養成,需要學校教育和師徒傳承相結合。陶瓷發展歷史證明,陶瓷人的品德素質,歷史上主要是經由師徒傳承而實現的。陶瓷文化傳統更多體現在師傅身上,而且師傅對于徒弟的教育培養不僅有言傳,更包括著身授。對于徒弟而言,師傅傳授的首先是“道”,即職業操守,是對職業的敬畏和忠誠。只有培養了既繼承傳統,又能適應時代變化的新一代陶瓷人,才能樹立起開放觀念,培育世界眼光,才能順應時代發展,合乎世界潮流,提升和擴展我國陶瓷產業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