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冰 陳海燕
[摘要]詩歌與繪畫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但作為文學藝術創作中的一對近親姊妹,詩歌與繪畫在追求詩情與畫意上,有著相通的審美意趣。
王維對于水墨山水畫的貢獻是將詩意融入畫中,體現獨特的文人氣質和詩人的情懷,并開創了與前人山水畫不同的“破墨”一體,將山水畫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在探析詩人王維山水畫作的時候就形成了用山水詩解讀山水畫的方法,借助王維的坎坷不平的仕途生平就可以找出一些解讀其山水畫作的線索。
[關鍵詞]王維 意境 詩情 畫意
引言
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長河中,文人畫時期涵蓋了唐以后直至明清一段漫長的歷史階段,就文人畫而言,究其源頭,唐代的詩人、畫家王維當屬其一。溯源山水畫史,有將王維作為山水畫始祖之說,其實水墨山水畫的淵源可推到更早的年代。東漢墓室壁畫、初唐敦煌壁畫都有水墨山水畫的影跡。盛唐時期,山水畫出現重大變革,有異于青綠山水而出現了吳道子筆跡豪邁和王維水墨簡淡的山水畫。王維對于水墨山水畫的貢獻是將詩意融入畫中,創造出簡淡抒情的意境。體現獨特的文人氣質和詩人的情懷,并開創了與前人山水畫不同的“破墨”一體,將山水畫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一、王維的生平及成就
王維(701—761),唐代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他官終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是個多才多藝的人,不僅能詩,而且精通書畫和音樂。他大約在四十歲以后就開始過著一種亦官亦隱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時隨著思想日趨消極,其佛教信仰也日益發展,或與友人詩酒往來,彈琴賦詩,或吃齋奉佛,以禪誦為事,生活十分優閑。安史之亂,長安失陷,他追隨玄宗不及,為安祿山所獲,強迫他作給事中偽官。肅宗回京后,他一度被貶官,最后又升至尚書右丞,卒于官。
王維詩現存不滿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山水之作如《終南山》、《山居秋暝》、《山中》、《過香積寺》等寫秋山雨后深山溪澗或寺院的幽邃景象,都是膾炙人口之作。王維的大多數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詩人特別喜歡表現靜謐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氣象蕭索,或幽寂冷清,表現了對現實漠不關心甚至禪學寂滅的思想情緒。王維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托,這種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詩歌創作之中,正因為多才多藝,使王維的創作兼有詩人、畫家、樂師、佛徒四種氣質。 1、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我國傳統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是構成藝術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亦是山水畫品格高低的重要評價標準。山水畫作為一種獨立的中國畫科,與人物、花鳥相比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其中對意境的營造是山水畫創作的最高美學追求。
2、古代對“意境”的論述
歷代文人、畫家從不同角度、立場、美學觀念對“意境”一詞的含義作了很多較為精辟的論述,典型的論述有:古代有蘇東坡評價唐代王維的畫“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北宋郭熙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以“可游”“可居”為最高境界;清代笪重光的“實景”“真景”“神景”意境論等。
3、近現代藝術家對“意境”的理解
近現代藝術家們對“意境”的理解,同樣是說法不一。李可染說“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現出來的藝術境界和詩的境界,就叫“意境”。“意境”乃是作者通過情趣的自然景象,把自己的抒情、想象和欣賞者的聯想共鳴,互相溝通,從而產生一種特殊的藝術感染力,“意境”的特殊性在于它通過客觀景物的描繪顯示出一個寓意深刻而耐人尋味、富于魅力的藝術境界,既使是不便直接表現出來,也能引起人的聯想。從以上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出,意境的實質就是一幅山水畫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和能引人入勝、情景交融、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
三、王維的詩情畫意
1、王維的詩情
以詩意入畫。王維生活在盛唐,盛唐社會的勃勃生機融入了詩人的生命,他的詩總有一種昂揚情思、明朗基調流注其中,不低沉、不纖弱、不頹廢,所以王維詩中蘊含著一種對自然和人生的一片激情。如《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住,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這確是一個非常靜謐的境界,但這種靜并非凝滯寂滅,而是充滿了自然界的生機樂趣。中間兩聯表現出詩人被自然界種種勝事所吸引的情趣,特別是末聯流露了詩人內心那種歡樂、熱情和曠達的浪漫氣質。王維的輞川別墅得于晚年,當時他對仕途沒有多少激情,希望遠離塵俗,過安靜的生活。由于心情不好,他看眼前景色的時候,全是淡淡的。難以掩飾自我的孤獨,此時仿佛是詩人自我的寫照。詩人想說什么,卻什么都沒有說,在清麗的山林景色之下,王維深藏了幽怨之情。
當詩人投身于大自然,從當時崎嶇不平的仕途中解脫出來,認識到大自然的美,就平添了生命的活力和向上的精神。他的詩表現了田家風光的淳真和可愛,詩中關于田家景物的描寫,都很真切生動,充滿了強烈的生活氣息和對鄉土、田園的愛戀。他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流連忘返,饒有興味地尋找一切可以使他心動神搖的景象。象“興闌啼鳥換,做久落花多”所頓悟到的偷偷逝去的時光;“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所直覺到大自然的生命力;“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所感受到的明月的多情等等這些詩單純優美而不寒儉枯澀,恬靜和平而不死氣沉沉,絕少塵跡而不孤單寂寞,語淡而味終不薄。如果沒有對現實生活的深刻敏銳的觀察,沒有熱愛生活的激情,是寫不出這些真趣洋溢的詩來。
2、王維的畫意
以畫意入詩。古人能詩善畫者很多,而王維更是文章冠世,畫絕古今,《詩話總龜》言:“顧愷之善畫而不能詩,杜子美善詩而不能畫,從容二子間,王右丞也。”他自己也在《偶然作》詩中說:“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王維不但有卓越的文學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畫家,能以繪畫之理通于詩。深湛的藝術修養,對于大自然的喜好和長期山林生活的經歷,使他對自然美具有敏銳獨特而細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筆下的山水景物特別富有神韻,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現出深長悠遠的意境,耐人尋味。如《山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描繪山中秋色,都是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句句皆可入畫。溪水、白石、紅葉、山路,空翠組合成一幅典型的藝術形象,絢麗色彩歷歷在目。領略了詩的畫意,又可引發出生活中似曾相識的感受,從中看到更多更豐富的畫面:蜿蜒曲折的山路,小溪的涓涓細流。在清流中半露出水面的白石,蔥郁的林木,蒼翠的山野,不時看到尚未落盡的紅葉,再進一步,探討詩人的詩意所在:山路元無雨,空明蒼翠的山色亦不可能濕衣,但詩人卻寫衣服浸濕。這種空翠似雨又非雨,亦真亦假的靈境,使得“空”、“無”與“濕”的矛盾得到了統一。詩人的高明的創作手法使靜中有動,白石“出”,紅葉“稀”,人衣“濕”,都被賦予了動感。從整個畫面來說,白石、紅葉是山中景物的局部,山路穿行在空曠的翠崗綠樹中就展現了山景的全貌。畫面更顯得開闊幽遠。局部的“實”與全景的“虛”相映,使飄逸空靈的詩意展示抽象美。一首小詩只二十字抵得上一幅秋山早行圖。
王維對自然景色的感覺敏銳,觀察細致,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給以突出的表現。如《木蘭柴》:“秋山斂馀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著墨無多,勾勒出一幅鮮明生動的圖畫,畫講究構圖,他的詩也很注意景物的安排、布置和色彩的對照。使畫面更加顯得生動逼真了。
王維的詩中畫風景寫生式的,他詩中的景,都是服務于表達情意的,詩人往往結合自身的印象和感受來刻畫山水,這樣寫,更能喚起讀者的想象,傳達出山水的神韻。他還善于在寫景中表達自己的心情。如《酬張少府》:“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寫隱居田園的閑適生活,景、情水乳交融。總之,王維的寫景詩,能做到使山水的形貌、神韻與詩人的情致完美地統一起來,給人一種渾然一體的印象。由于王維筆下的景,不是與“我”無關的客體,而是為“我”之心所融會的物,所以讀者便感到他詩中的景物形象,不僅做到形似,而且追求神似,達到了兩者的統一。
王維是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派杰出的代表人物,為唐代山水田園詩的發展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同時,王維還是一位具有極高造詣的畫家,他初學李思訓父子金碧輝煌的青綠山水,又轉習吳道子“吳帶當風”的勁爽筆法,雜取百家,體涉古今。開元、天寶以后,以王維為第一人,士大夫紛紛進行水墨技巧的探索,終成“破墨”之法。因其為中國水墨山水畫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明代董其昌將其譽為與李思訓父子分庭抗禮的“南宗”。
古人云“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中國自古亦有“書畫同源”、“詩畫同源”的說法。詩講“詩情”、畫求“畫意”,山水詩與山水畫正是在表情、達意上的高度契合,使其相互具有了相通的審美意象與異曲同工的表達方式與方法。王維作為一個畫家詩人,他胸中與筆下的世界也就呈現出更為強烈的氣韻與色彩,他的山水詩的藝術特點,也肯定了古代詩、畫創作中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王維能夠將神奇筆墨融會于山水田園詩的創作之中,形成了他氣韻生動的藝術風格,具有濃郁的繪畫旨趣。
四、文人的“詩品”與畫家“逸品”
1、藝術三品
①王維的“含蓄”詩唐代藝術實踐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學的成就——詩的成就,就其影響來說,是最大的。王維的詩獨具特色,無論是政治詩、邊塞詩還是山水詩,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藝術欣賞有“體會”和“感悟”的特點。實際上,藝術最基本的一個要求,就是“含蓄”。“含蓄”是藝術普遍性的規律之一,因為有“含蓄”才能使人產生“聯想”。有“聯想”才可能有所“感悟”。《終南山》是王維的山水詩中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前六句寫終南山的高大雄偉,最后兩句撇開山寫人,用人襯托山,更顯出山的崇峻與廣袤。詩人由遠及近進入終南山,此時,白云彌漫一切都籠罩在云中,人也仿佛正浮游在云中。一路行去,白云分向兩邊似乎自動的要為人讓出眼前的山路;駐足回首,分向兩邊的白云又合攏了,匯成茫茫云海,將身后的路封住。這種奇妙的境界令人心馳神往。詩人登上山頂,縱目四望,盡情欣賞著終南山的風光,不覺間已到黃昏誤了下山,詩人四處尋找,終于聽到了樵夫砍柴的聲音。隔水問樵夫何處有住處,在詩的最后,詩人為無聲的畫面增添了樵夫砍柴的聲音,山澗流水的潺潺之聲,可謂是畫龍點睛之筆。這首詩使讀者產生了無限的畫面聯想,最終達到詩人與讀者產生共鳴并有所感悟。不難看出,王維的山水詩作尤為體現了詩品中的“含蓄”一品。
②文人的“逸品”畫唐代除了對于詩歌歸納了品第之外,繪畫藝術也從書法引申來了品評方式:“神品”“妙品”“能品”及“逸品”。前三品每品又再分上中下三等,說明這三品的容量范圍較廣泛,但“逸品”則不分等次,說明“逸品”地位特殊。其次,“逸品”和它們最根本不同的標準是不強調“師承”的“合規入矩”,相反,它必須是不拘常法,換句話說,它重視的是作者本人的“獨創”。隨著文人越來越多地介入繪畫藝術創作活動及鑒賞活動,“逸品”地位扶搖直上,成為高居于“神品”之上的最高等級,也充分體現了中國文人階層藝術思想的基本特色。
2、詩境與畫境
畫講畫境,詩有詩境,而“韻”則是詩境的審美魅力所在,有韻則生,無韻則死。可見,對意境的營造,以及追求氣韻的生動,是詩人與畫家的共同追求。集詩人、畫家雙重身份于一身的王維,在他的詩作中,運用自然、凝練而富有特征性的語言,營造出一幅幅形象鮮明、氣韻生動的優美畫卷,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人以簡練的筆墨、白描的手法,在層次分明的立體空間中,將山村雨后清新恬美的山林景色描繪得生動傳神。詩的首聯先點出地點、時節,以雨后“空山”勾勒遠景,以“晚”、“秋”渲染氣氛,是用省練自然的闊筆淡墨鋪設出背景,以與下聯的近景特寫形成對比。頷聯由月、松、泉、石、視點依次降低;再至頸聯,由山下之竹而竹下之人,人下之舟而舟下之蓮,一氣呵成,如“吳帶當風”的勁爽線條;而月之“照”、泉之“流”、竹之“喧”、蓮之“動”,又如勁爽線條側面的輕渲淡染,使景物空間層次豁然開朗,渾然一體。尾聯由景入情,由外在景物描寫轉入內在心志的表達,自然而出,點明主旨。通觀全詩,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等形象的選取,使人聯想到一個潔身自愛的封建士大夫的高尚節操,詩中浣女漁夫的淳樸生活,蘊涵著詩人對人生理想境界的無限向往。全詩未著一“情”字,而句句含情,幽遠清絕的情韻、氣韻,給人留下了生動傳神,無窮無盡的意味。
五、結束語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多作于天寶年間,此時他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詩人沒有陶淵明那樣出世獨立的決心,雖贊美農家生活,但終是放不下王侯富貴。可詩人看透了朝庭官場的腐敗黑暗,也就只能以回到藍田輞川寄情于山水為樂。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介于出世與入世之間的獨特處境,決定了王維的詩境是“有我之境”,一首首山水田園詩就是一幅幅生動雋永的畫面,在這個畫面上,有人的理想、人的精神氣質,也就有著詩的情感與畫的氣韻。
參考文獻:
[ 1 ]彭修銀.中國繪畫藝術論 [ 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2]劉道廣.中國古代藝術思想史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 4 ]陳綬祥.隋唐繪畫史[ M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5]豐子愷.繪畫與文學[M].繪畫概論[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6]王宏建. 藝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7]薛永年. 羅世平.中國美術簡史[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2
[8]陳殊原. 王維[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5
[9]入谷仙介.王維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