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元
人具有共性與個性,是國家與社會的細胞。滿足生存需要與繁衍后代,是人與動物的先天共性;通過學習語言、文化表達思想,在社會教育中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后天共性。建國初期的政治思想工作是針對社會共性的思想教育工作,馬克思主義、尤其是被公認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毛澤東思想作為理論基礎與綱領性教材,發揮了“綱舉目張”的主導作用。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指導下,中國有了“兩彈一星”;大慶油田以《矛盾論》、《實踐論》“兩論起家”,由此有了王鐵人“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加上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與“做一顆永不生銹螺絲釘”的雷鋒精神,開創了計劃經濟時期革命性的企業文化。同時,“毫不利己、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通過無處不在的政治思想工作不斷凈化社會環境,形成了全社會共識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西方國家沒有明確的政治思想工作概念,以基督教為主的宗教是長期維系國家統治的思想基礎。對于來自社會生活、工作、家庭諸方面的社會壓力,基督教讓人們去教堂向“上帝”懺悔,由牧師通過詮釋“出世”教義進行心理疏導,以緩解社會現實引起的心理壓力;宗教配合不同時期的政治、哲學思想和國家法典維系著國家統治并延續至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仍然沒有哲人和政治家能挺身而出“叫停”!隨著科技與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心理壓力也日漸增大,心理因素在億萬個體中表現出來的千差萬別,不再是刻板的牧師說教和“萬能的上帝”可以一視同仁“坐堂應診”的。心理學由此應運而生,從研究社會人的共性到重點關注并具體問診人獨具的個性。各種新的理論、新的研究、技術和方法不斷涌現,使心理學各個領域在宏觀的行為層面以及微觀的腦基礎層面研究,都取得了豐富成果與長足進步。心理學的臨床廣泛運用,及時發現并解決了個性的弱點,緩解了來自高節奏社會活動中的形形色色壓力和社會矛盾,激發出個性的人自身的潛在力,推動了社會經濟向前發展。
近年來,我國處在大發展大改革大調整的時期,心理學的深入研究與廣泛運用于解決思想層面的案例,也越來越顯示出其無以替代的前沿性與經典性。譬如過去認為劫匪沒人性,但在“反恐”中,談判專家精準掌握了劫匪人性的“軟肋”,通過其對父母妻兒的情感發動心理攻勢,或使其放下武器,或為防暴武警贏得戰機。心理學從一個人對于小動物的殘殺即可分析其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學成為了偵破與審訊罪犯的制勝武器。我們并不鮮見的電臺主持人與心理工作者對自殺者展開的成功心理疏導,即是心理學在思想工作中的高效運用;在挽救失足者時,人性化心理疏導,比講義化的幫教顯得更游刃有余。
人的一切社會活動都是大腦指揮下的活動,嚴格地說,政治思想工作也就是心理教育工作,心理教育的成敗,決定社會活動的成敗。中國革命的成功,針對蔣介石來說,制勝的法寶就是政治思想工作。在新形勢下,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的政治思想工作者不能故步自封,要不斷學習、改進、完善科學的工作方法。無數事例證明,心理疏導是思想工作行之有效的科學工作方法。如何加強并使政治思想工作更加科學化,從心理學的引進、學習和借鑒中,結合其科學性與實用性,注重科學研究、科學數據對心理現象的詮釋,強調理性對感性的超越以及其系統性與完整性,顯得十分迫切與需要。筆者有以下管窺之見:
一、把心理學的學習與運用作為政治思想工作者的必修課程并進行業績考核
隨著市場白熱化的競爭和物欲橫溢的負面影響,人們的個性思想愈來愈突破共性,甚至有極端自我并多元發展的傾向。政治工作是人的思想工作,是對受眾的心理教育與心理輔導工作。我們過去的思想工作曾有過概念化的誤區,譬如提倡見義勇為,前提即是要“一不怕死”!這在今天80后、90后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中,卻難于接受。看見有人落水卻不會游泳,看見劫匪的槍口對準人質,卻赤手空拳,暴虎馮河只能多一個陪死鬼。心理學告訴人們,生命的寶貴就在于只有一次,救人是必要的,但也要保護好自己的生命,不會游水,應該請人援手或借助救生物件;看見持槍劫匪。笫一反應是報警,而不是“勇敢”犧牲。有位民警多次徒手抓獲過手持閃器的歹徒,他走上“非誠勿擾”時說:“抓歹徒是警察的天職,但危險過后,卻想到那一刻如果犧牲了,自己還沒有結婚,人生虧了,于是來到征婚臺上。”堅守黨的精神和國家道德準則、信仰,是政治思想工作的主心骨,心理學的介入,卻使這一工作更加人性化,雖然增添了社區工作式的“婆婆媽媽”,在新形勢下,剖析人性弱點,運用談心式的心理疏導比教學式的思想教育,更容易被當代受眾樂于接受
新陳代謝是社會發展的規律。在今天的職場上,輩起的80后、90后新人,他們年輕,陽光,有高學歷,但從小在甜水中泡大,沒有艱苦耐勞的心理概念。獨生子女從小以自我為中心,對于個性化的強調近乎夸張地步。按照心理學劃分,環境造成了不同的依賴型、孤獨型、怯懦型、妒忌型、抱怨型、厭倦型、自卑型、印象型、平淡型等心理問題,并在工作中也會突顯出來。不同的心理問題就必須抓住癥結進行不同的心理疏導,才能事半功倍。面對物質高度發達的社會,不少年輕人會表現出物質引發的浮躁。他們以工作選擇、報酬多少、物質欲望、娛樂休閑等作為幸福指數,并且與周圍人進行比較;總是感覺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太大,抱怨工作和交通擁堵擠掉了交友、談戀愛、上網、泡吧的休閑娛樂時間、這類心理問題,從初期的牢騷怪話,發展到“厭班”情緒,被動工作。要解決這類層出不窮的心理問題,過去重點針對社會人的共性教育顯得力不從心。美國心理治療專家比爾·利特爾認為,許多簡單易行的常見思維方法常常助紂為虐,激發人無事生非,自尋煩惱。當問題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如果能正視就很容易化解,而消極地抱著“往后拖拖”的態度,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時機,就會滾雪球似地擴大事態,如在婚姻關系中,把第一次出現的猜疑與裂痕隱藏在心里,幾個月甚至幾年后,忿怒和苦惱積聚起的足夠壓力會拆散曾經美好的家庭。同事與朋友之間的相處以及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也同樣如此。“往后拖拖”這樣一個簡單的行事規則,往往是人們忽視的嚴重心理思維缺陷。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并不是聳人聽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理學既研究共性,更多的是解削人的個性與大腦里的矛盾特殊性,用不同的談心形式完成心理疏導工作。譬如解決為什么要工作這個問題,馬克思說,人類如果一個星期不工作,社會就會停滯,人類就會毀滅,心理學家認為工作是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實現個人價值的需要,人類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創造滿足社會與個人需要的物質財富;也只有在勞動工作中才能實現自我價值,當代人只要離開了職場,立即會出現心理亞健康。
在政治思想工作中,掌握了心理疏導這把鑰匙。就能有序地排解影響其心理健康的外界因素。因此,政治思想工作者都應該認識到,加強心理疏導是新形勢下政治思想工作的必修課;優秀的政治思想工作者,首先必須是合格
的心理工作者。
二、在定期開展的政治思想教育中植入心理輔導課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健康是每一個人工作與生活的“本錢”。在新形勢下時代的快節奏里,心理健康比過去任何時候顯得尤其重要。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就像身體在空氣與大自然中一樣,被各種生理的、心理的細菌與病菌四面包圍。心理學告訴人們,心理暗示既是天使又是魔鬼,來自外界的錯誤心理暗示會侵蝕人的自信,使人犯錯誤甚至是唆使犯罪,而心理工作者卻把健康的心理暗示作為治療心理患者的良方對于每一個人,心態對了,狀態就對。對于心理亞健康的人,心理輔導是治療課;對于心理健康者,心理輔導是預防接種。
人是社會的成員,如何使自己能在社會中與更多的成員協調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有滋有味,需要有健康的心理。家庭、同事與朋友之間都需要經營,要學會建設的技巧,多作正面猜想,不做負面推敲,要學會與社會成員的良好溝通能力。
為了受眾的心理健康,政治思想教育中直該植入心理輔導課。
三、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應該設置對政工部門負責的心理咨詢師或心理醫生崗位,作為反映從業人員心理動態,開展政治思想工作的助手
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心理高負荷的公務員、官兵,法官、警察都必須定期看心理醫生,乃至發展到企業、學校、社區,概無例外。
目前,我省已提出在中、小學內,必須至少設置1名專職心理教師與3名兼職心理教師,比照這一規定,政府部門、企事業都應該設置對政工部門負責的心理咨詢師或心理醫生崗位,作為開展政治思想工作的助手。
四、在條件允許時,配備測謊儀,作為提供招聘與選拔“第三梯隊”人才之面試參考
美國政府開了使用測謊儀對公務員進行心理測試的先河,一些大型企業也紛紛效法,在招聘與測試員工對于企業忠誠度的時候,也用上了測謊儀誠信與謊言,是衡量道德的基本標準。測謊儀的運用,有如商場、工廠使用防盜監控,從最初有關信任危機的非議到實效突顯,以至今日的全社會共識并廣泛運用。每一個人思想的悄然變化并不是完全隱形與無形的,唯物主義認為,事物變化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突發事件雖然是引發“裂變”的導火索,但心理問題卻是從細微的量變過程逐漸形成質變的,如果往量變過程中開展心理疏導,質變是可以避免的、從企業文化建沒到廉政建設,為了防微札漸,對每一個人定期的心理分析并由此進行心理跟蹤疏導,是新形勢下政治思想工作不可忽缺的內容。
(作者工作單位:貴陽卷煙廠)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