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士君

裝備制造業是遼寧省工業第一大支柱產業,“十一五”末期,全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比重為31.8%,主營業務收入占32.2%,利潤占39.7%。裝備制造業在拉動遼寧經濟增長、促進產業升級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筆者曾對遼寧省30家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內龍頭企業的人力資源狀況進行了調查,其結果顯示:一是人力資源總量近三年來有小幅增加,企業人員總數從92559人增長至96022人。管理人員由13476人增長至19825人,高級技師呈平緩增長趨勢,由8050人增長至8145人。二是人才結構趨于合理,人才層次有所提升。在調研企業內,本科以上人員越來越多,而專科人員基本未增長,高中和初中學歷的人員呈下降趨勢。
在人力資源需求方面,30家典型企業共需求10426人,其中主要人員需求情況如表1。
將30家企業人力資源需求的調查結果與三年前對這些企業的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可以看出遼寧省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人力資源整體人才需求的變化情況。
從企業對人員類型需求看,對本科或高職學歷的一般工程技術人員和高級技能工人的需求略有提高,需求比例分別提高了0.1%和0.4%;而對碩士以上學歷的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級技術人才,中專、技校畢業的一般技術工人的需求都略有下降,下降比例分別為0.40%、0.32%和0.40%。
從企業對主要專業的需求看,對碩士以上學歷的機械工程專業,對本科或高職學歷的機械設計專業、電子專業、焊接、裝配專業,對中專、技校畢業的澆注專業的需求比例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而對碩士以上學歷的工商管理、項目管理、國際貿易、建筑、WH總布置專業,對本科或高職學歷的汽車機械、數控機床專業,對中專、技校畢業的焊接、裝配專業的需求比例都有所下降。
根據上述的對人力資源需求情況分析,要在遼寧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人力資源開發的策略上下工夫,以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
1.構建人力資源開發的大環境
一是政策支持。政府對企業人才開發、培訓經費的落實情況應加大監督檢查和管理,進一步明確不同企業教育經費提取的額度,保證專款專用,督促企業提高職工培訓質量,逐步建立起企業教育的硬性管理體系,像管理安全生產和產品質量那樣來管理職工培訓。
二是資源支持。應逐步建立產業集群內公共性培訓基地,配備優良的設施、教師和教材,為企業提供培訓服務。組織集群內優質培訓師資,深入到培訓相對落后的企業開展培訓活動。
三是資金支持。企業開發或引進的新項目、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等,有的效益非常好,一旦投產會帶動行業和地區甚至全省的經濟、技術的發展,但這樣的項目往往培訓經費投入較大,政府如在資金政策上給予相應支持,會更加有力地促進項目盡快實施。
四是進一步規范培訓市場。目前企業培訓市場良莠不齊,國內、國外、協會、學會、企業、行業等各種組織都在抓培訓、搞認證,在很大程度上對于企業正常的培訓工作是一種干擾。企業不知選什么樣的培訓機構更合適,常常是花了錢卻收不到好的培訓效果。政府應進一步加強管理和規范培訓市場,使其為企業提供高質量、有實效的培訓服務。
2.提高職業學校畢業生的職業能力
目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能力與遼寧省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的發展對人力資源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通過對企業的調查,有86%的企業對所聘用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知識和工作態度基本滿意,有70%的企業認為畢業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對不同崗位的適應能力還比較欠缺。那么,應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一是完善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從對制造類專業的調研結果看,專業課教師在課堂教學方面優勢較強,但在職業實踐經驗方面較為欠缺,特別是一些實習實訓教師,由于學校不夠重視,導致他們缺少職業培訓,較少能夠得到最新的前沿技術訓練,技術更新滯后,影響了教學質量。所以在師資隊伍建設上,要逐步形成企業技術人員到學校兼任教師的機制,并進一步規范管理,增加專業課教師和“雙師型”教師數量,逐步滿足教學需要。
二是健全以校企合作為特征的現代職業教育體制。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特點決定了制造業職業教育必須走校企合作的道路,然而從調研情況看,多數企業不愿意參與職業院校的教學活動和運行管理,也不愿意為學校提供兼職教師、教學設備和培訓經費。遼寧省在這一領域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機制,缺乏促進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有效手段,也缺乏相應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雖然相應的法律法規中有積極發展行業職業教育、鼓勵企業參與辦學等規定,但因為缺乏鼓勵行業和企業辦學的具體措施,所以行業、企業也缺乏辦學的積極性。
三是加強校企溝通,增強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多數職業院校與相關行業之間尚未建立起職業教育行業指導的相關組織或機構,教育部門和職業院校幾乎包辦了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全部過程,包括確定培養目標、制訂教學計劃、組織教學和評估等。其結果是職業院校教學與企業需求脫節,人才培養缺乏針對性,專業建設缺乏基本的需求分析和整體規劃,存在低水平的重復。職業學校必須要了解企業一些大的生產開發項目,已開展校企合作的職業學校,應該主動、及時掌握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并據此調整專業和教學計劃,使“訂單教育”真正能夠解決企業項目的用人需求。
3.加強人力資源開發的企業保障
一是創造校企合作新機制。裝備制造企業可以根據企業經營和產品發展的需要,將實驗室建到高校,與高校共建研發中心,把企業知名度的提升工作融入到服務于高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逐步確立起企業在高校師生心目中的地位。企業要利用在高校舉辦活動的機會,進行企業文化與用人機制的宣傳,以贏得高校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同。
二是建立和完善人力資源開發的激勵、保障制度。通過選拔晉升等激勵機制,激發員工在明晰的目標推動下自覺地參與人力資源開發。只有讓員工在心理上認同,并積極參與,配合開發,才能使人力資源開發落到實處,產生更大的活力。
三是提供良好的職業發展機會與文化環境,提高員工對企業的滿意度。裝備制造業要想留住人才的策略主要有兩項:一方面提供匹配的待遇;另一方面,還要提供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和發展空間。因此,企業應盡快建立完善的員工培訓體系和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從員工的角度來看,通過培訓促進自身的發展進步,并獲得良好的薪資報酬,已經成為他們選擇企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企業要進一步確立培訓的重要地位,加大培訓投入,改進培訓方式,更新培訓內容,通過提高員工的工作態度、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將員工個人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增強企業的發展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