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勁松


企業間用工合作的益處不言自明,但實際操作過程出現的各種爭議問題大家也是有目共睹,企業在開展用工合作過程只有摒棄僥幸心理、規范操作,才能使用工合作真正成為幫助我們盤活人力資源、優化人工成本的有效工具。
A公司是一家機械設備制造企業,每年10—12月份是生產淡季,以往一般采取培訓、放假等方式臨時分流富余生產人員。但這種操作方式容易引起員工的不滿,同時造成企業成本增加,A公司一直希望能夠扭轉這一局面,只是苦于生產淡季富余人員沒有其他分流渠道。
B公司是一家以童裝為主導產業的特許連鎖型企業,每年10—11月份是銷售旺季,需要大批臨時工從事服裝打包工作,由于招聘不到足夠的臨時工,嚴重影響了企業生產和銷售的進度,為此一直頭痛不已。
后來,兩家企業了解了彼此的情況后,決定進行企業間的用工合作,商定由A公司周期性地向B公司輸送短期工,生產組織仍由B公司負責。合作剛開始時,A、B公司以及被輸送的員工三方都很滿意。直到有一天A公司的員工在B公司發生了工傷事故,A公司駐地勞動管理部門認為A、B公司間的用工合作既不是勞務派遣又不是勞務承包,員工在B公司工作受傷,A公司不能申報工傷,應由B公司申請工傷認定;但工傷員工的勞動關系、社保關系均保留在A公司,B公司即使為員工申報工傷也無法通過工傷保險為員工報銷相關工傷費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工傷事故還未處理完,A公司輸送的短期工又因為薪資待遇比B公司自有員工低等原因,與B公司發生了爭議,此后更是糾紛不斷,最后兩家公司不得不草草地結束了合作項目。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這樣一個本應對A、B公司以及被輸送員工三方都有益處的用工合作項目,會如此迅速地壽終正寢?非專業從事勞務派遣、勞務承包的企業間難道就真的不能進行用工合作了嗎?
企業間用工合作是指通過某種合作形式在企業間進行員工調劑使用,從而實現企業間人力資源互補、增加企業效益水平的一種特殊用工模式。早已為人所熟知的勞務派遣、勞務外包、建立雙重勞動關系,其實就是企業間用工合作最常見的幾種形式。在實際工作中,除了專業勞務派遣、勞務承包企業開展的長期的、穩定的企業間用工合作項目外,其實還存在非專業勞務派遣、勞務承包企業間開展的短期的、臨時的用工合作項目,這些用工合作項目因為操作不規范,通常會潛藏一系列問題。下面是對實施用工合作的一些實踐的總結,希望對面臨同樣情況的同行有所啟發。
自我評估是前提
在現實工作中,有些企業(或其中的某些崗位)
由于自身存在一些特殊情況,原本并不適合進行用工合作,如果企業沒意識到這一點而盲目操作,結果肯定會出問題。特殊情況主要有:
●員工流失率較高的企業最好不要與有相同工種的其他企業進行用工合作,那樣會使員工流失問題雪上加霜。
●企業擬納入用工合作的崗位有可能接觸專有技術、技術訣竅、工藝規程、配方、技術指標等具有保密要求的企業機密的,不要接收其他企業員工進入該崗位工作,防止企業機密外泄。
●企業內部勞資關系緊張,員工滿意度低且有產業行動的,不要進行用工合作,防止因復雜的勞資關系、管理關系處理不當而進一步激化勞資矛盾。
●產品質量要求較高的企業在一線的關鍵質量控制點不要與其他企業進行用工合作,防止輸送來的員工因工作生疏造成產品質量大幅波動。
企業如不存在這些情形的,如遇到合適時機就可以考慮進行用工合作。
選擇形式有講究
企業間用工合作最常見的操作形式是勞務派遣、勞務外包、建立雙重勞動關系三種,每種形式都有自己的門檻條件和優缺點(如表1),企業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但有些非專業從事勞務派遣、勞務承包的企業對這三種形式的認識和了解比較模糊,不知道這些用工合作形式是怎么回事、哪種形式適合自己、每種形式應該如何操作,甚至為了省錢、圖方便,有意無意地連最基本的門檻條件都忽略掉了,不管什么形式,拈來即用,這是用工合作中大多數問題產生的根源。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勞務外包比較流行,有些企業為了規避《勞動合同法》對勞務派遣的約束,將勞務派遣改頭換面成勞務外包。這種對勞務外包模式的濫用,其根源在于對勞務外包模式中承包方主體資格的錯誤認知,以及政府主管部門對營業執照后置審批項目監督的缺失。有些人只知道建筑類勞務分包方要經政府建設管理部門審批后才具有勞務分包資格,其實還有很多勞務業務也是需要承包方進行資質審批的,只是因為缺少監督而不被人重視。退一步講,即使不需要承包方進行資質審批,按照規定發包企業外包的業務應由承包企業負責組織和管理,相應的質量、安全、成本控制等工作和責任也由承包企業負擔,如果承包方承包的勞務業務不是其經營的業務,承包方企業要想管理好這塊臨時落到自己頭上的工作恐怕也不太容易,而如果讓發包企業來進行管理,員工一旦出現重大勞動爭議時(尤其是發生工傷
或工亡產生勞動爭議),發包方、承包方企業又很可能因為勞務外包被判無效而陷入重重困境。
規范操作是保障
企業間能否平穩順暢地進行用工合作,關鍵是要看實施過程是否規范,其中主要操作內容和注意事項有如下幾點:
1.制訂《用工合作實施方案》
達成合作意向并確認具體合作形式后,應由合作企業各自制訂《用工合作實施方案》,兩個企業的方案中都應包括合作形式、輸送人數、輸送步驟、輸送時間及期限、工作內容、工作崗位、任職資格、工作班制、職業禁忌、職業致害因素、食宿標準、往返交通費處理、勞務費(管理費)結算方式及標準、員工工資發放方式及標準、合作雙方聯系人等事項。
其中,任職資格、工作班制兩項尤其要詳細確認。如果合作的目標崗位涉及特種作業的(如司爐、壓力容器作業、行車操作、電工作業、電焊等),輸送的員工必須具有相應的特種作業資格證方可上崗。有的企業因為急于用人而安排合作企業輸送來的沒有任何資質的員工,在本企業老員工的帶領下司爐、開行車、甚至操作反應釜等壓力容器,以為用工時間較短不會出現意外,卻沒有意識到這些沒有資質的外廠員工不熟悉設備更容易出現安全事故,而且一旦出現工亡事故,企業的負責人就要承擔刑事責任。如果合作的目標崗位采用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或不定時工作制的,接收員工的企業必須具有經勞動部門批準的特殊工時制度行政許可決定書。
此外,輸送員工企業的方案中還應額外包括輸送員工選拔、履行民主程序、勞動關系及社保關系變更、工作推進領導機構、內部工資(補貼)標準、人員輸送日程等事項。
接收員工企業的方案中還應額外包括目標崗位配套生產計劃安排、生產管理人員指定、宿舍和食堂安排、崗前培訓安排、工作推進領導機構等事項。
實施方案不僅僅是為后續擬定合作協議做鋪墊,更是要為下一步具體輸送人員打基礎。因此,方案內容要盡量周詳。同時在方案擬定時,一方面要加強合作雙方企業的溝通,對共同涉及的內容逐項確認,另一方面也要通過企業工會等組織征求擬輸送員工的意見,這樣制訂出來的方案未來實施起來才會更順暢。
2.履行民主程序
非專業勞務派遣、勞務承包企業的員工與企業間簽訂的勞動合同中,工作內容、工作地點、工作班制等項都有明確規定,企業不經員工同意直接安排員工到另一個企業從事與原崗位工作內容不同的工作時,就違反了勞動合同,所以應履行民主程序,而目前有些企業在進行用工合作時卻遺漏了這項工作。
履行民主程序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由輸送員工的企業安排員工學習《用工合作實施方案》(勞務費、管理費結算方式及標準等個別與員工利益不相關的事項除外),員工自愿接受相關安排的書面簽字確認,否則不向合作企業輸送,仍按停產放假工資標準執行工資。
3.簽訂合作協議
輸送員工企業與合作企業依據雙方前期確認的《用工合作實施方案》,擬定合作協議,其中除了方案中已經約定的基本事項外,還應將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意外情況寫清楚。例如,約定輸送員工不符合工作要求情況下的退返機制;明確輸送的員工在合作企業工作期間,患病、非因工負傷、工傷、死亡、女工“三期”、年休假等特殊情況下,用工合作雙方企業對員工各自承擔的責任;明確人員輸送的流程、接口;明確合作雙方企業各自對輸送員工就批假、有限獎懲、組織、管理、督導、培訓等方面的權限;明確輸送員工應遵守輸送目標企業的相關規章制度等。
此外,協議文本最好事前由企業的法律顧問或律師給予審核和修訂,這樣形成的協議文本會更嚴謹,企業的風險也會大幅降低。
4.處置員工勞動關系和社保關系
員工勞動關系和社保關系是體現用工合作形式的重要標志,因此必須要與選擇的具體合作形式相匹配。
采用勞務派遣、勞務承包形式的,輸送員工的勞動關系、社保關系保持不變。
建立雙重勞動關系的,輸送的員工與用工合作企業簽訂勞動合同(與原企業的勞動合同保持不變)。在社保關系方面,因為在同一社會保險統籌區域,同一人不能在兩家企業同時辦理社保(一個人不能同時擁有兩個社保賬戶),輸送員工的企業應為員工辦理社保停保手續,接收員工的企業為員工辦理社保參保手續,當用工合作結束后再恢復原來的參保形式。有些企業圖省事(尤其進行短期用工合作的),往往不為員工辦理社保的停保、重新參保手續,而是把相關社保費用由接收員工企業直接通過管理費結算給輸送員工的企業,出現一般的工傷事故后只要員工工傷保險仍在繳費,勞動部門、社保部門在審核不嚴的情況下,也有可能出現員工正常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情況,但企業不要因此心存僥幸而省略了必要的操作步驟,畢竟保險就是在出現意外的情況下才用的,如果萬一遇到了嚴重的工傷(工亡)事故,那時候企業再想從勞動部門、社保部門眼前蒙混過關就不太可能了。
此外,建立雙重勞動關系的,接收員工的企業還需在簽訂的勞動合同末尾補充一個勞動合同到期員工申請不續簽的欄目,用以規避可能產生的經濟補償費用(勞動合同到期企業不續簽,應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
5.做好人員管理
采用勞務派遣、勞務承包形式的,人員到位后,接收員工的企業一方面要保持與員工之間的非勞動關系界限,防止造成勞務派遣、勞務承包無效而出現其它不必要的麻煩;另一方面要確保輸送來的員工充分知悉并遵守本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讓其盡快適應并融入新的工作環境。具體操作時可以安排員工進行崗前的安全、技能、制度培訓,但注意不要為輸送來的員工辦理員工證或發放員工登記表等。
采用勞務承包形式的,除了上述勞務派遣需要注意的各種問題外,還要注意用工合作目標崗位開展的各種生產、服務工作應由輸送員工的企業負責組織和管理。
6.注重關愛員工
員工進入一個新的企業工作,肯定會有生疏感和不適應的地方,合作的雙方企業均應通過各種人性化的關愛措施,幫助員工盡快適應環境和進入工作角色。尤其是接收員工的企業,可以與輸送來的員工進行溝通和晤談,也可以在安排企業自有員工旅游、訂購返鄉車票、發放節日禮品、健康檢查、例行慰問等工作時,將輸送來的員工一并考慮在內。畢竟員工擁有的勞動力資源,才是整個用工合作運作中最根本的標的物,處理好與輸送員工之間的關系能夠有效改善用工合作的效果并降低風險。
事后總結促改善
用工合作項目結束后,合作企業雙方都要及時總結這次合作項目的得失,事實上有很多額外的收益是企業能夠獲得的,并對后續合作有很大幫助:
一是輸送員工企業組織輸送員工總結合作企業在管理、技術、企業文化等方面好的做法,取長補短。這樣用工合作就不再僅僅是一次企業間人員的調劑,更是升華為一次實地考察、現場學習的寶貴機會。
二是接收員工企業對合作企業在信用、效率、協作、輸送員工整體質量或需提供待遇的水平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為將來選擇用工合作對象提供依據和參考。
三是接收員工企業對當期輸送的員工進行評價,掌握輸送來的每一名員工的優劣。這樣將來如果再有機會與同一家企業進行用工合作,就可以用自己事先擬好的名單要求合作企業輸送員工了。
總體來說,我們要肯定企業間用工合作模式,它很好地解決了企業短期人員富余、人員緊缺的問題,對于消除隱性失業、更好地進行人力資源配置、提高人力資源的整體利用水平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正視用工合作模式目前存在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加強自身對各種用工合作形式的了解,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摒棄僥幸心理,確保規范操作、合法操作,也只有這樣,企業間的用工合作才會真正成為幫助我們盤活人力資源、優化人工成本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