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睿熙
恬鸝眼睛盯著電腦,苦苦思索著文案,那支筆在她手上轉了一圈又一圈,每當寫不出東西時,她總會這樣拼命轉著筆。
昨晚她辛苦熬了通宵寫出的文案,副總只看了一會兒就退給她了,他的話仍在耳邊:“全是漂亮的包裝,老套、不實用。要寫創新的,你寫的這個操作性不強。你看你同事做過的策劃,總有新點子……”
三十分鐘過去了,恬鸝覺得自己的思想被抽干了,什么都想不出來。內心有個聲音在說:“我其實什么都不會”,“我是個笨人”,“別人都比你強”,“逞強吧,我本來就適合做助理,做什么策劃?”……想著想著,眼淚差點掉下來。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在內心里會出現類似恬鸝這樣的“內心語言”,而當工作和生活遇到一定壓力時,“內心語言”則常常表現為“負性”,即擔心的、自責的、否定的消極語言:“我可不行”,“我太丑了”,“我太胖了”,“我不會為人處事”,“我擔心不能升職”,“我擔心我的愛人會不會有外遇”,“我擔心我的孩子考不上大學”……
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用一些評判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對錯。尤其當我們覺得自己做得不好時,就自責、自悔、自愧批評,毫不留情。
靜心想一想,我們會發現,在理性上,其實我們什么都明白,道理比誰都清楚,可是在情感上,我們常無法用道理來說服自己放下情緒。那些負面的“內心語言”的背后,給我們帶來了消極的情緒,甚至消極的行為。
我們一起來做個小體驗。
現在,你頭腦里千萬不要想一個:大象。千萬不要想一個:紅色的大象。就是不能想:那只紅色的大象。千萬別想那只紅色的、紅色的大象。
你現在頭腦里最多出現的是什么呢?恰恰是紅色的大象。
你不希望發生的卻會發生,這就是有名的“墨菲定律”。
物理的波動理論告訴人們,世間萬物都處在波動
的狀態中,各自擁有一定的波長和固定的頻率。不僅人們周圍的物體呈波動狀態,就連各種文字、聲音、圖像,以及我們的心理變化和情感活動也呈現為一種波動狀態。這種波就像超聲波、電磁波一樣,我們看不到,但它卻真實地存在。
思想的波動會引發情緒,積極的思想會有愉快的情緒產生,消極的思想會有消極的情緒產生。美國斯坦福大學有一個很有名的實驗,則更為直觀看到我們的負性思想產生的結果。實驗人員用試管收集不同情緒的人呼出的氣體,并放在雪里,發現對心平氣和的人呼出的氣體,雪的顏色不變,生氣的人呼出的氣體,會使雪變成紫色。抽取這種紫色雪水1-2毫升注射到小老鼠體內,僅1-2分鐘,小老鼠就死了。這說明惡劣的情緒會使機體產生有害健康的毒素。
讓我們再來做一個體驗。你看著這篇文章,只看其中一個字,一直盯著這個字看,結果是什么呢?你只能看到這個字,最多還看到旁邊的幾個字,而大部分字已經看不清晰了。
當我們的心專注在某一點時,這一點所產生的心理感覺、情緒反應就影響著整個人。而我們想要自信的、從容的、快樂的生活,就要去專注那個對我們的情緒產生積極效果的那一點。
從現在開始,改變我們的內心語言,讓積極的語言替代那些消極的語言。對著太陽,你要把那些話變成這樣說的話:“我做策劃時間還短,所以,我寫不好是正常的”,“終有一天老總會認可我的”,“有的人還是認為我是挺不錯的”,“我這個形象一定會有一些人喜歡我”, “我說話辦事的能力在慢慢進步中”,“我好好干,還是有升職機會的”,“我愛人這些年對我還是挺好的”,“我相信愛人是愿意和我好好生活的”,“我相信孩子經過努力,還是很有希望考上大學的”……
來吧,放下那些本不必在意的思慮,面對著窗外的太陽,深深地呼吸,享受生活,自在地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