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 韓君 張小兵 劉峰
摘要: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測定了9種殺菌劑對蘋果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結果表明,蘋果炭疽病菌對三唑類殺菌劑戊唑醇、己唑醇、氟硅唑、苯醚甲環唑、腈菌唑的敏感性依次下降,EC50值均在2.2μg/ml以下EC50值均低于21μg/ml;甲基硫菌靈對蘋果炭疽病菌毒力EC50值為1.9008μg/ml,與腈菌唑毒力相當;而福美鋅、醚菌酯和代森聯抑制病菌生長的毒力顯著低于三唑類殺菌劑。
關鍵詞:殺菌劑;毒力;蘋果炭疽病菌
中圖分類號:S482.2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2)01-0091-03
蘋果炭疽病又稱苦腐病、晚腐病,由蘋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引起,主要危害蘋果果實,是引起果實斑點或腐爛的一種真菌病。我國大部分蘋果產區均有發生,在夏季高溫、多雨、潮濕的地區發病尤為嚴重,在果實近成熟時開始發病,采收后在貯藏期繼續發病,成為采前和采后貯運期的重要病害,且此病在蘋果的整個生長期有多次再侵染和潛伏侵染現象,近年發病又有上升的勢頭,一般不易有效防治。目前防治上多采用代森錳鋅、百菌清、代森聯等保護劑等,預防效果較好,但治療效果差,施藥周期短。三唑類殺菌劑是一類廣譜、高效、內吸性殺菌劑,對絲核菌屬真菌具很高的生物活性,其作用機理為影響甾醇類生物合成,使菌體細胞膜功能受到破壞,其重要品種戊唑醇對小麥散黑穗病、小麥條銹病、大豆銹病、花生葉斑病、豇豆銹病、蘋果輪紋病等病害都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為了評價不同藥劑防治蘋果炭疽病的可行性,筆者測定了9種殺菌劑對蘋果炭疽病菌的毒力,以期為篩選防治蘋果炭疽病的殺菌劑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菌種
蘋果炭疽病菌(GlomereIla cingulata)由泰安郊區新鮮發病材料上分離得到。
1.2供試殺菌劑
95%己唑醇原藥(江蘇常州市豐登農藥廠提供);96%戊唑醇原藥(山東華陽農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93%氟硅唑原藥(江蘇建農農藥化工有限公司提供);95%醚菌酯原藥(山東京博農化有限公司提供);92%苯醚甲環唑原藥(山東聯合農藥有限公司提供);92%甲基硫菌靈原藥(江西省海利貴溪化工農藥有限公司);90%福美鋅原藥(河北冠龍農化有限公司);85%代森聯原藥(江蘇省南通寶葉化工有限公司);95%腈菌唑原藥(浙江一帆農化有限公司)。
1.3殺菌劑的室內毒力測定
1.3.1供試藥劑1%母液的制備苯醚甲環唑、腈菌唑、氟硅唑1%水乳劑母液(100g)和制備配方:原藥1g,環己酮2g,正丁醇1g,1602#1.5g,AEO-60.5g,余量加去離子水補至100g。
己唑醇、戊唑醇、醚菌酯、甲基硫菌靈、福美鋅、代森聯1%水懸浮劑母液(100g)配制:原藥1g,黃原膠0.2g,1602#20.0g,500#1.0g,余量加去離子水補至100g,濕法研磨1h即得1%水懸浮劑母液。經測定所得懸浮劑的平均粒徑在5.0~7.5μm之間,懸浮率均在92%以上,符合農藥懸浮劑的要求,以上藥劑均現配現用。
1.3.2藥劑對病原菌菌絲生長的抑制作用
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進行測定。將供試藥劑分別用去離子水稀釋成系列濃度,按培養基與藥液體積比9:1的比例加入到已融化并冷卻至50℃左右的PDA培養基中,充分搖勻后迅速倒入滅菌的直徑為9cm培養皿中,制成系列濃度的含藥平板,以加入等體積的無菌水的PDA平板為對照。用直徑為8mm的打孔器截取在PDA培養基上培養3天的病菌菌餅,把菌餅反接到含藥平板中央,每處理重復3次,置于28℃下培養5d,用十字交叉法測量各處理茵落直徑,每個菌落按十字交叉法測量2次,以其平均值代表菌落的大小,計算抑制率。通過DPS分析軟件求出藥劑的毒力回歸曲線、EC50值及EC90值。
2.結果與分析
由表1結果可知,供試5種三唑類殺菌劑對蘋果炭疽病菌具有較高的抑菌活性,尤以戊唑醇和己唑醇毒力最高,EC50值分別為0.3385和0.4110μg/ml;其次是氟硅唑、苯醚甲環唑、腈菌唑,EC50值分別為0.4625、0.6423、2.1603μg/ml;甲基硫菌靈對蘋果炭疽病菌毒力EC50值為1.9008μg/ml,與腈菌唑毒力水平相當,這表明甲基硫菌靈對該病菌具有兼治作用;而福美鋅的毒力EC50值為6.2115μg/ml,EC90值為13.8962μg/m],明顯低于甲基硫茵靈和5種三唑類殺菌劑;醚菌酯和代森聯對該病菌的毒力作用則更低,顯著低于其他藥劑。

3.討論
蘋果炭疽病菌目前最主要的防治措施仍然是化學防治。筆者測定了9種殺菌劑對蘋果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為蘋果炭疽病防治藥劑的篩選提供了理論依據。
本研究顯示供試病菌對幾種三唑類殺菌劑己唑醇、氟硅唑、戊唑醇、腈菌唑、苯醚甲環唑等均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表明該類藥劑對蘋果炭疽病有一定的兼治作用,且由于此類藥劑有內吸活性,因此可以彌補保護劑以及常規藥劑治療活性的不足,具有較大的應用潛力。但三唑類殺菌劑由于作用位點相對單一,存在一定的抗藥性風險Ⅲ。因此,有必要開展與作用機制不同的其他類型的殺菌劑混用、混配或交替使用的技術研究,以延緩此類藥劑抗性的產生。
參考文獻:
[1]吳芳芳,檀根甲,陳仁虎.蘋果果實炭疽病的研究進展(綜述)[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9(1):29-33.
[2]高立強,李英梅,郭西鳳,等.幾種藥荊對蘋果炭疽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J].陜西農業科學,2002,48(11):16-17.
[3]張穗,肖培英,溫廣月,等.氟鈴脲對水稻紋枯病菌的毒力和作用機制[J].植物保護學報,2007,34(1):87-90.
[4]汪漢成,周明國,張艷軍,等.戊唑醇對立枯絲核菌的抑制作用及在水稻上的應用[J].農藥學學報,2007,9(4):357-362.
[5]祁之秋,周明國.戊唑醇對小麥紋枯病菌的抑制作用[J].農藥學學報,2003,5(3):80-84.
[6]慕立義.植物化學保護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76-81.
[7]潘金菊,慕衛,翟茹環,等.9種殺菌劑對蘋果斑點落葉病菌和輪紋病菌的毒力比較[J].農藥科學與管理,2006.27(6):16-18.
[8]馬超,劉峰,慕衛,等.常用殺菌劑生物測定中稀釋母液的配制方法[J].現代農藥,2006,5(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