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經緯 周聯東
摘要:新科19是新鄉市農業科學院用自選系K380作母本,自選系H863作父本雜交育成的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玉米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平均比對照鄭單958增產8.1%,生產試驗中比對照鄭單958增產9.7%;植株緊湊,高抗瘤黑粉病和矮花葉病,高抗大斑病,中抗莖腐病,中抗小斑病。
關鍵詞:玉米;新科19;選育;栽培制種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3.048文獻標識號:B文章編號:1001-4942(2012)01-0120-02
1.選育方法及過程
新科19的母本K380是以鄭58作母本、78599作父本組配成基礎材料經多代自交選育而成;父本H863是以昌7-2作母本、Lx9801作父本雜交,并取F1混合花粉與昌7-2回交,之后再選黃粒后代連續自交8代而育成,它多抗、質優、配合力高。
2004年冬在海南三亞用自選系K380作母本,自選系H863作父本進行雜交。2005~2006年,新科19參加新鄉市農業科學院玉米鑒定和產量比較試驗,同時在河南浚縣原種場、黃泛區農場農科所(周口)、濟源農業科學研究所、河北省金諾科技園、山東省金海種業有限公司、陜西省西安市種子管理站和內蒙古赤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等地進行多點試驗,并表現出產量高、抗性好等特點;2007年參加河南省玉米6萬株/hm2組預備試驗,表現突出;2008~2009年參加同密度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10年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豫審玉2010010),同年申請品種權保護(公告號:CNA006780E)。
2.特征特性
生育期99d,與鄭單958相同。芽鞘淺紫色;株型緊湊,株高280cm,穗位高115cm;雄穗分枝密,花藥淺紫色,花絲深紫色;穗圓筒型,穗長16.6cm,穗粗5.5cm,穗行數16.4行;結實性好,籽粒半馬齒型,黃粒白軸,行粒數33.5粒,出籽率88.9%,千粒重352.8g。倒伏率0.9%,倒折率1.2%,空稈率0.6%。多年試驗表明,該品種適宜在黃淮海夏玉米區及相似生態區種植。
2008~2009年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保所和河南農業大學植保系人工接種聯合抗病鑒定結果表明:新科19高抗大斑病(1級),中抗小斑病(5級),抗彎孢菌葉斑病(3級),高抗瘤黑粉病(0),中抗莖腐病(28.2%),高抗矮花葉病(0)。
2009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對該品種多點套袋果穗的籽粒混合樣品進行品質分析,報告顯示:其粗蛋白質為10.71%,粗脂肪4.02%,粗淀粉74.67%,賴氨酸0.31%,容重738g/L。籽粒品質達到普通玉米國標一級,淀粉發酵工業用玉米國標二級,飼用玉米國標一級,高淀粉玉米部標二級。
3.產量表現
2008年,新科19第一年參加河南省區域試驗,產量為10485.0kg/hm2,比鄭單958(CK)增產7.7%,差異極顯著,全省12個試點11點增產1點減產。2009年續試產量為8871.0kg/hm2,比鄭單958(CK)平均產量8161.5kg/hm2增產8.7%,差異極顯著。綜合兩年23點次的試驗結果:該品種平均產量9712.5kg/hm2,比鄭單958(CK)平均產量8983.5kg/hm2增產8.1%,居參試品種第1位,增產點數:減產點數=22:1,增產點比率為95.7%,豐產性好,穩產1生好。
2009年參加河南省生產試驗,9點匯總,全部增產,平均產量9027.0kg/hm2,比對照鄭單958增產9.7%,居參試品種第2位。
4.配套高產栽培技術
播期和密度:適于夏直播,一般在6月10日左右播種。該品種中大穗,適宜種植密度6萬株/h2。
合理施肥:適當增施肥料,注意氮磷鉀肥配施。施好基肥,重施攻穗肥,酌施攻粒肥。
澆水和病蟲防治:澆好第一水,保證一播全苗,重點澆好大喇叭口期至灌漿期的豐產水,及時防治地下害蟲和玉米螟。
5.制種技術
選擇土壤肥力好、灌排水方便地塊作為制種田。
父母本同期播種。父本花粉量大,父母本行比以1:(6~8)為宜。
結合間苗去掉雜苗、病苗,拔節期和抽雄前嚴格去雜,收獲后和脫粒前進行穗選。
及時摸苞帶葉(1~2片葉)去雄,做到雌雄不見面。
及時收獲晾曬,待水分降至標準水分后及時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