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瓷畫的創始人是“珠山八友”之一的鄧碧珊先生,他在民國時期首創以九宮格繪畫人物肖像這一繪畫方式,直至今天依然是陶瓷肖像繪畫的方式之一,同時也是入門必學的技法。肖像瓷畫一般是用新彩繪制,因為新彩的顏色豐富、表現力強,可以畫出彩色的濃淡層次,并可以調出各種不同的色相、色調并能反復燒制和罩色。這一陶瓷繪畫材料為人物肖像繪畫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陶瓷肖像繪畫是在傳統人物繪畫的基礎之上廣泛吸收了西洋油畫的藝術,并結合了攝影技術,利用陶瓷新彩在瓷板、瓷盤上繪制人物肖像。二十世紀初景德鎮從事肖像瓷畫的有不少人,其中“珠山八友”中的王琦將西洋繪畫中的陰暗光影彩繪手段引入陶瓷人物臉部的刻劃,使人物形象表現得更逼真。這一技法,老輩景德鎮人稱“王氏人物畫”,為“西洋頭子”。它對景德鎮的陶瓷人物繪畫影響很大,對肖像繪畫同樣有較大影響。
二十世紀中期,肖像畫大師吳康先生的肖像瓷畫大膽創新,借鑒西洋油畫藝術吸收攝影技術,準確表現人物肖像的光影透視,再加上吳康先生對陶瓷色彩的精深研究,以色造型,色調豐富。因而人物的像貌,人體的肌膚、服飾的質感特別逼真。與此同時在南昌以楊厚興為首的陶瓷肖像畫派也是當時引領畫派之一,楊厚興的畫,可謂丹青獨創一家風,他以人物為主,兼畫山水、人物舞蹈和古代傳統畫。尤其是他的人物畫像,筆法細膩,色彩講究,人物形態逼真,細膩,質感等均
屬國內外一流水平。其后很多傳人都是當代陶瓷肖像畫舉足輕重的人物,如馮杰、武育倫、楊平等一大批肖像大師活躍在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市場上,他們都為肖像瓷畫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今天,肖像瓷畫更多的是藝術家和所畫對象之間靈魂的溝通,再借用形象的特征進行表述,更多的是表現畫家對所畫人物的主觀看法,更多地體現了畫家自身的存在。畫家不再是簡單完成定件的藝人。
人物肖像瓷畫具有靜態的特征,它是人物瞬間形神的凝固,怎樣對這種凝固的形貌進行藝術創造?首先要求繪畫者要有極其嚴謹的繪畫態度,只有這樣才可把特定光影背景下“形有酷笑”表現好。光影表現要準確,若無堅實的素描能力,沒有純熟的造型能力和一絲不茍的再現能力,是很難做到對“肖像”的形似刻畫。其次肖像瓷畫并不等同于攝影的再現,它是對人物肖像材料的第二次藝術創作。因此繪畫者在追求人物肖像形貌逼真的前提下,一定要對描繪對象進行深層次的藝術考量,力求在瞬間凝固的形貌中去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繪畫者要從藝術的角度用色彩和色調去表現各種光影條件下人物五官形體的纖細變化,深層次地刻畫出人物此時此刻的內在心理。肖像畫重形似,要求寫實逼真,但一味求真而忽略了對人物精神層面的藝術再現。這樣的肖像瓷畫,只能是攝影作品的復制。那么瓷上肖像畫如何才能做到傳神呢?首先,繪畫者對人物的形態有理解,各種人物形態不僅是其血肉之軀的實體,而且是繁復思想情感的載體。人物的精神變化是極其豐富和微妙的。其次,在具體創作時,須充分理解構成人物形神狀態的本質特征。古人畫人物時要求“傳神寫照,盡在阿堵”意思就是,人物繪畫要對物寫照,具有寫實性,更重要的是抓住特征細節傳達人物的精神氣質,而人的精神氣質基本是人物面貌的細部變化。因而肖像瓷畫則須重點關注人物面貌的精確描繪,不可差之毫厘。然而,人物的整體精神顯現又是和諧統一的,人物的五官面貌和四肢軀體的關系是統一的整體。人們思想活動與人的形體動作是不可分割的。就如“驚恐萬狀”,驚恐是精神的層面,而“萬狀”則是人的外部動作,對內在精神的各種展現,要在肖像繪畫上去表現這一層次的內在精神,僅寫“萬狀”之實,而不抓住人物的“驚恐”就很難達到“盡在阿堵”之中。“傳神寫照”重在傳神,重在注意人的面目活動與四肢軀體的情狀聯系,即使是人物的服飾的衣紋變化的線型有時都不可忽視。
畫好一幅陶瓷肖像畫,不是簡單的技術好就可以畫好的,更重要的是畫家善于和對象心靈相通,這或許正是肖像畫的難度所在。畫肖像的過程好比是和朋友作一局長談,絮絮細語,不知不覺,心目相交,靈犀相通,這朋友的形象、氣質,神韻就顯現在眼前,凝于筆端了。確實,藝術只有用心去理解,去表現時才會凸顯出生命力。
由于肖像瓷畫的特殊性,它向來是畫家綜合能力的試金石,眾多經典的繪畫名作,都是畫家以肖像畫的方式,探尋表現對象的外貌、內心和精神過程。
在繪畫的過程中,藝術觀念和藝術追求的差異,形成了不同藝術風格的畫面,也形成了不同的關注點和表現方法。有的注重逼真地再現對象的外貌,有的注重揭示對象莫名的內心世界,有的則借題發揮探索抒發情感。這樣肖像瓷畫已經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所畫對象的肖像了,不過一旦肖像瓷畫中的像失去了可識別的意義后,那么它的藝術價值就成為首要的了。
李振興 江西豐城人,進修于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江西省工藝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