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宇


當人類的歷史進入21世紀,中國的迅速崛起,引來世界各國的矚目。中國人在致力于發展經濟的同時,正意氣風發,激情滿懷,欲振興中國文化,使之走向世界。
我們知道,中國的文化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一脈相承流傳至今,依然煥發著旺盛的生命力。這其中必然蘊藏著優秀的文化精粹,無形地影響著國人的思想,起著關鍵的主導作用,才使得中國文化薪火相傳。
當然,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完美無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不例外,既有精粹,也有糟粕。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并非所有的中國文化都能走向世界,而只能是中國文化當中那些精粹的部分,才能為各國、各民族提供參考和借鑒。因此,中國欲促進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就是要把傳統文化的精粹深入地挖掘和闡發出來,為文化強國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并將中國人的文化精粹傳播到世界。
“文化”一詞,最初來自《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它的含義就是說,按照人文來進行教化。中國的古代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從沒有間斷過。中國又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發展中,各民族的文化融會成具有頑強生命力和凝聚力的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深深地融進炎黃子孫的血脈中,最終造就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文化鑄就的“民族魂”,中華民族雖歷盡劫難,卻生生不息,由弱到強,發展壯大。
那么,在傳統文化中,中國人究竟有哪些文化精粹具有普世價值,值得傳承和弘揚,并且能夠走向世界的呢?
自強不息。語出《易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是卦名,象征著至剛、至健的“天”。天上的日月星辰永不停息地運行,這就是“天行健”的意思。“自強”就是不依賴別人,自力更生,努力奮斗。“不息”就是不停止。因此,人們應當效法天的這種精神,永不松懈地努力,不斷地進步。一個人如果有了這種精神,就能不怕挫折,戰勝各種困難,勇往直前,永遠進步;一個民族具有了這種精神,就能發展和壯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千百年來的實踐證明,炎黃子孫正是秉承了自強不息的精神,才得以闖過重重危難,頑強地走到今天。中華兒女也必將弘揚這種精神,為民族的復興而奮斗不止。
厚德載物。語出《易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象征著寬厚深廣的土地,所以才能承載和化育萬物。人們應當效法地的這種精神,自覺地培養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寬闊的心胸,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主張以德治國,中華兒女也崇尚道德,并視其為傳統美德。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就是以仁義思想為核心的,宣揚“孝悌”、“性善論”等,主張“泛愛眾”。《弟子規》這樣解釋:“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意謂不論是什么人,我們都要關懷愛護,因為我們都共同生活在這天地之間。孟子也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尊敬、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一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這種愛,推而廣之,就是真正的博愛,具有普世價值。佛教自漢東興,與儒家文化相交融,成為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慈悲愛人的思想對國人的影響極大;而道家文化自古就是中國的本土文化,創始人老子在《道德經》中強調:“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勸導人們要效法水的品性,成就崇高的道德。
總之,儒、釋、道文化都有對“厚德載物”的闡發,其精粹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儒家的修身之道,以及“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思想,都是讓人們通過修身自省來培養高尚的道德。
和諧統一。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和諧統一的思想最初來源于古老的先民們對世界的認識上。《易·系辭下》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包犧氏(即伏羲)所制的“八卦”,其核心部分是由兩儀(即陰陽)組成一個圓形,象征著這個世界是由陰陽和合衍生的。從哲學上看,陰和陽既是矛盾的、對立的,也是不斷運動、相互轉化和統一的。我國傳統文化有許多關于“和”的內容和論述。儒家提出了“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道家在分析自然、社會、人生時,非常強調陰陽和合的理念,提出了“道法自然”、“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知和曰常”的思想;佛家也有“因緣和合”的說法,還提倡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此后,和諧統一的思想廣泛地運用于各個領域。它主張人與自然要和諧,在發展的過程中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人類不能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毫無節制地破壞自然;人與人之間也要和諧,建立良好的秩序,不要爭斗,才會有家庭和社會的和諧;在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上,都要把思想統一到和諧上,允許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獨特的文化的存在,加強溝通,互建誠信,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共建協和萬邦。
變革圖強。變革即是革命的意思,《易經》有“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之語。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注重變革圖強,歷史上有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革、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等。我們實行的改革開放,所進行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體制改革,都是中華民族變革圖強的具體體現。實踐證明,只有變革圖強,中華民族才能不斷進步,發展壯大,我們的國家才會擺脫落后的面貌,日新月異。
愛國主義。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這種文化思想早已根植在炎黃子孫的骨髓里,成為各民族之間關系的牢固紐帶。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他創作的不朽的《楚辭》、《離騷》等作品中,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情懷。此外,像我們所熟知的“位卑未敢忘憂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等等。這些詩句無不思潮激蕩、氣吞山河,閃爍著愛國主義的光芒。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涌現出許許多多愛國志士和英雄人物,有憂國憂民投身羅汩江的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發沖冠精忠報國的岳飛、至死盼望“北定中原”的陸游、英勇抗擊倭寇的戚繼光、收復臺灣的鄭成功,還有譚嗣同、秋瑾、孫中山,等等,他們的英雄事跡在中華大地上廣為傳誦。
魯迅先生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可以說,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寶貴的精粹,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中華民族只有傳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精粹,才能最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