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

不久前,,耐克集團全球總裁,首席運營官馬克帕克抵達北京。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見見今年在網球公開賽上大出風頭的中國運動員李娜。
十幾年前,李娜15歲時,就被耐克簽下。正如她自己所說,耐克給了她很多機會,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贊助她到美國訓練一年,使她學習到很多與國內不一樣的東西。
這種情況在中國很難想象:一個品牌長期堅持贊助同一代言人并在十幾年后迎來豐收。而和李娜一樣,2004年奧運金牌得主劉翔在名不見經傳時,和耐克公司簽約的。
不可否認,國家曾經的培養和投入對李娜的成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市場化操作為李娜帶來了更大的成功。這也讓眾多從事體育產業的企業家和欲投資體育產業的資本對未來的市場充滿了想象。
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的何文義博士分析稱,目前美國體育產業對美國經濟的貢獻達11%;英國體育產業年產值約為70億英鎊,超過汽車制造業和煙草業的年產值;而我國體育產業的貢獻率僅為0.7%。
按照國際慣例,當一個國家的GDP達到3000—5000美元,溫飽需要得到極大滿足的時候,文化體育的消費比重會得到快速提升。目前,中國人均GDP已超過4000美元,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都市,這個數值更是超過了10000美元。
專家估算,目前歐美人均年體育消費在300至500美元之間,而中國人均年體育消費不足100元人民幣,若該指數達到歐美的一半,在中國就將形成一個每年2萬億元的巨大市場。如此看來,中國的體育產業真可謂是一座尚待開掘的“露天金礦”。
“孔卡證明了中國體育的狂熱。”阿根廷球員孔卡在中國1800萬英鎊的身價,則預示著:世界體育經濟的版圖已經向中國開啟。就連一向吝于投資體育項目的資本,也放棄張望開始涌入。
體育項目的商業化探索
雖然有很多資本開始關注并接觸體育企業,記者采訪的某PE卻認為,由于體育產業處于發展初期,產業結構、商業模式等還有待探索,真正要出現一批符合投資人要求的好項目,還需要精心打磨,尤其是,商業化市場沒有放開,中國(北京)缺乏真正商業化運營的大項目和大品牌。
投資北京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屠行健告訴記者,這兩年來,北京的體育產業發展迅速,涌現的體育項目呈現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體育不再作為單一業態發展,而是與文化、音樂、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最顯著的如北京華游競界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推出的《競游網游戲約戰系統》項目,通過搭建競游網約戰系統,吸引大量的電競愛好者參與;后期還將在此基礎上著重打造菜鳥之路、電競明星之路,美女選秀之路等欄目,將體育與網游、電視等結合起來,找到多個贏利點。
第二,很多項目充分利用北京雄厚的體育資源、場館資源等競爭優勢,著力發展各種重大賽事。盡可能長期承辦高水平的體育賽事無疑會更好地體現體育場館的價值。比如奧運后鳥巢、水立方、沙排場地,多次引進各種國際大賽,國際排聯沙灘排球世界大滿貫北京賽、國際泳聯短池游泳世界杯系列賽、世界斯諾克中國公開賽等重大賽事,這些都促進了整個北京國際化體育中心的地位。
第三,著力點在培育全民體育熱潮和潛在的體育消費群體。北京國際時尚體育公園、龍潭湖體育產業園、下花園石佛山戶外運動基地等項目的落戶,為培養大眾體育熱情和青少年體育愛好群體,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北京國際時尚體育公園對外開業以來,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極限運動愛好者,在影視明星和體育明星的帶動下,極限運動正在國內火起來。
第四,越來越多的體育運動俱樂部開始出現。目前北京最有名的俱樂部莫過于首鋼籃球俱樂部和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這兩個俱樂部各自擁有一批忠實粉絲;一些民營企業也開始嘗試多樣化俱樂部運營,比如北京飛人航空體育運動基地就以俱樂部的形式發展各類體育運動飛行員培訓。有民營企業的參與,對小眾體育運動俱樂部商業化運營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體育項目的商業化探索在全國還處于初級階段。” 屠行健表示說,北京在這方面作了許多探索,積累了很多有益的經驗,但和北京自身所具有的豐富體育資源相比,潛力還遠遠沒有挖掘出來。
北京財經研究基地一位專家告訴記者,體育事業產業化發展,需要摒棄一些錯誤的觀念和做法:
首先,政府資源需要向市場釋放。近兩年推出的體育項目中,商業性定位充分的項目寥寥,資源和市場仍然壟斷在政府手里。以“2011中國(北京)國際體育產業高峰論壇”推出的39個項目為例,在這些項目中,相當部分的承辦單位或上級單位都是各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或行業協會,真正實現市場化運營、競爭比較充分的項目或主體不多。上述PE就提到,即便是一些職業賽事承辦單位看似是企業化運營,但由于這些賽事的舉辦都是在行政管理的范圍內,剛剛放開,尤其是知識產權長期積弱不振,沒有一個核心的知識產權,短期內,即使商業化運作,在產業鏈、明星的培養、資本運作等方面都會有障礙。
其二,中國的職業體育俱樂部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商業化探索有待完善。西方的俱樂部一般都有上百年歷史,完全根植于社區,有一批非常忠實的擁護者;而我國的俱樂部缺乏一些聯賽,本身實力也比較弱。比如北京的國安俱樂部和首鋼籃球俱樂部都還處于行政框架下,完全解放思想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其三,體育企業應該更多著力于主營業務盈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應對核心競爭業務有所側重。就目前而言,無論是否上市公司,單作體育產業就能賺錢的公司幾乎是沒有的,以中體股份為首,公司主要盈利并非體育;而另一些渴望上市的企業又太過于重規模,往往忽視了利潤。
隨著文化體制的逐步深化,體育事業逐步走向體育產業,體育正日益呈現出其最本質的面目:健康和快樂,體育產業也正在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雖然目前我們的體育產業還存在諸多問題,但政府對體育產業的重視將為其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資本的不斷涌入,為體育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投資者眼中的項目
前不久結束的“2011中國國際體育產業高峰論壇”上,北京市體育局副局長陳杰透露,2010年北京市體育產業總收入為558億元,實現增加值113億元。北京體育產業近年來呈現良好態勢,除一直延續的高端賽事之外,健身、休閑、表演等方面的市場也發展迅速,服務場館方面更是踴躍。而十二五期間,北京市體育產業增加值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成為首都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今年來,很多人欣喜地發現:過去很少出現的VC/PE此次扎堆出現。正是看到了體育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很多投資機構開始伺機而動,轉向體育產業。其中不乏財大氣粗的房地產商和政府投資平臺,體育產業投資潮崢嶸初露。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資產管理公司副總裁傅延華認為,近年來中國體育產業有了飛速發展,也涌現了一些優秀的企業,遺憾的是,這些優秀企業多為體育服裝、體育設備方面的制造商與運營商,而體育主業仍然比較薄弱,整個產業比較缺乏的就是持續的盈利能力。
可對于資本來說,他們最關心的無外乎兩點:第一就是持續的盈利能力,第二就是成長性。傅延華更看重成長性一些,他認為成長的真實性、持續性、質量和空間,是他們主要考量企業和項目的依據。
“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把2萬億的潛在體育市場變成可運營和掌控的市場?如何在這樣一個市場中運營好的、適合的商業模式來獲取相應的收益,而且是一個可持續、不斷盈利的商業模式?”他坦言,這是他作為投資人特別關心的問題。
目前在政府的規劃中,體育產業被劃分為公益性的體育產業、混合型的體育產業和經營性的體育產業。有些投資人指出,體育產業在很大程度上是混合型的,既帶有一定的公益性,又有相當的社會職能,同時兼有一定的經營價值,而這樣的領域應該是最為寬廣的。而當前體育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是因為某些部分受到體制上的限制。最典型的如北京足球俱樂部,在體育界已經是赫赫有名的大型俱樂部了,但事實上他們的真實收益很不樂觀。
何文義認為,比較理想的項目包含以下幾個核心要素:
第一,權益是否清晰。某PE有意投資一家大型體育公園,可是在調查中才發現,這家公園所用場地和設置都是租用政府的,期限為10年,而公園的管理機構也屬國有,這種紛繁復雜的權益和歸屬,使得該PE果斷放棄,“這個項目很好,如果權益清晰的話,未來一定是一個很好的上市公司題材。”
其次,商業模式是否能夠不斷延伸出新的盈利模式。何文義認為,默多克的傳媒集團的跨界發展能夠給體育產業投資很大啟示:跨界最能實現資源最大利用和利益的最大化,體育產業也是如此。“要跳出體育來做體育產業,在體育內部抓住幾個核心要素做體育產業。”而在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很多投資人對一些跨界結合的項目比較感興趣,比如體育和文化、藝術的結合。
第三,目標市場是否足夠大,項目要有成為細分領域體育消費龍頭的潛力。好的項目要具備把消費人群激發和培養出來的能力。
前不久,上海出臺政策倡導從小學階段開始打網球,這讓上述PE感到很興奮:“上海這樣一紙命令能夠激活一個大大的網球消費市場,從網球訓練場、網球設施、器械、包括服裝和鞋帽,這些加起來的潛力不可限量。”
何文義指出,激活體育投資市場,核心是激活體育消費市場,這不僅需要企業從商業角度考慮這一問題,也需要政府營造一個大的氛圍。“目前這方面還是一個弱項。”
盡管如此,一些有前瞻眼光的資本已經開始悄悄布局,為投資體育產業而創立的體創資本董事長王文就提到,雖然中國體育產業業態還不太成熟,不適合做水平整合,但他們還是找到了很好的切入點:做垂直整合,搜選有市場潛力的小公司項目,尋找合適的機會做并購。
在看過幾百個體育項目后,王文最大的感受是:體育產業里不管是企業的商業模式還是管理模式,甚至資本模式,都非常欠缺。即使是他們已經投資的一家做體育資訊服務的公司,也仍覺得強差人意。
“現在我們比較關注的是體育場館的連鎖、好的體育賽事,包括娛樂方面版權的購買,還有體育網站。”王文表示,投每一個項目之前,他都會看看這個團隊的創始人,是不是有一種體育或者財富的夢想,以及是否有創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