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生
辭舊迎新。過去的2011年,人們曾經期待著CPI指數快快的降低,這樣政策的管控就不會那么過于嚴厲了,股市的流動性也會多少得到改善,市場的向上也就有了基礎;更加期待加息和存款準備金的靴子早一點落地,這樣利空就提前兌現了,未來的反彈也就有望早早的展開。
然而,當物價出現明顯的下滑時,卻遲遲不見央行的貨幣放松跡象;當準備金出現下調時,市場卻還創出了2134點的新低,這就是過去的2011帶給我們的期望。
市場走熊的根本
當期望變成了失望時,往事才不堪回首。那么,我們到底錯了哪里?這是面對過去的2011每一個投資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當制約市場向上的矛盾不再是矛盾時,指數卻依然持續低迷不斷新低,那是否說明我們所看到的問題已經不是什么問題了,影響市場波動的本質或許是更為深層次的問題。
記得10年前的2001年的上證指數的最高點是2245點,經過漫長的十年,現在又重新回到了起點,如果以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去衡量,就算這10年時間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再慢,對應的上證指數漲幅也不至于是0。然而恰恰相反,或者比較畸形的一面是,在這10年間A股市場的流通市值卻增長10倍之多,我們的規模增加了,容量也變大了,但投資人的收益卻是負的,這樣的市場還能算有效嗎?看到如此明顯的剪刀差時,一定說明內在的機制存在著重大隱患,如若不進行及時的修正,必然會走向崩潰的邊緣。
不過,一個成熟的市場必然會經歷不成熟的階段,這個過程也許是無法逾越的。
制度變革是轉換的標志
就跟人類的社會發展一樣,當一種生產力不適應社會發展時,必然會被新的模式或科技力量所替代,股票市場何嘗不是如此。2005年上證指數處于998點之前,國有股的問題是制約市場走牛的最大障礙,后來管理層也曾一度停止了國有股減持,可是當時的市場只是興奮了幾天,之后的下跌幅度和深度遠遠要比之前更為猛烈,直到后來股權分置改革的正式實施,市場才出現了拐點,從1000點用了兩年時間上漲了5倍,這進一步說明,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制度變革所帶來的偉大成就。
那么,相對當前A股的頹勢,我們所面臨的矛盾幾乎是一致的。有人把矛頭指向了貨幣政策,認為只要貨幣政策放開了,股市就能上漲,是的,2008年我們確實經歷了大躍進式的貨幣放松,可是為之付出的卻是近幾年經濟的過熱增長,以及物價的失控,以及股票市場的萎靡不振。還有人說A股市場走成今天這樣,全是大量的新股IPO所造成,對市場的抽血過多,應該立即停止新股發行,這樣市場就會改變當前的持續走低。
而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根本之策。2005年的國有股問題就跟當前的新股發行一樣,政府當時也確實采取了停止減持的方式,可是后來市場還是照跌不誤,這就說明停止新股發行并非上策,另外導致今天A股市場比較弱勢一面的罪魁禍首,也不在于新股的過量發行,市場缺乏的永遠不是錢,而是誠信和公平、公開的制度,這是最大的根本。
溫總理曾經說過,信心比黃金都重要。我們當前的市場缺乏的確實是信心,而要想讓投資人恢復信心,市場必須逐漸的走穩,而前提的條件是,在制度建設方面必須經過全面的改革。從股權分置改革時代的998點到6124點是制度改革成功后的一次井噴。同樣,物極必反,當一個矛盾解決后,接著又會有新的矛盾出來,而這個矛盾必然會阻止市場的健康發展,那么怎樣去解決,必須以大幅度下跌為代價,或者以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來重新喚醒改革的步伐。
特殊事件的導火索意義
如果說上證指數是在2007年10月16日見6124點,那么一個月之后超級大盤股中石油(601857)的高價發行可以看成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當時上證指數所對應的高點是5400點,如此之后引來的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暴跌,到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四年之多,市場大多數時間始終徘徊在3000點以下,這就是說從998點到6124點的大牛市是中石油的高價發行所終結。而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了今天,除了主板以外,創業板和中小板的都是高市盈率高價格發行,做為發行上市的企業,錢圈完了似乎就與他們無關了,而更為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高價發行的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的走勢,大多是高開之后持續一路的走低,有些甚至很長時間都在連續不斷的下跌,所以新股IPO不是影響市場的本質,而高市盈率、高價格發行對股票市場是一種掠奪行為,也讓我們的市場逐漸的失去了投資價值,當更多的人發現了這樣現象外,就會逐漸的離開市場,新增的資金也不愿意進來。
同時,高價發行之后,必然要走價值回歸之路,而這一漫漫的歷程恰恰是對指數拉低的過程,從這一點看,A股流通市值的增加是存在水分的,每上一只新股,意味著我們的泡沫增加了一份,市場內在的回歸永遠是理性的,管理層在增加泡沫的同時,市場又會以自身的殘酷下跌去擠泡沫,這正是市場這幾年持續走熊的根本原因。
2012年展望
面對新的2012年,市場還將會有繼續慣性殺跌的動力,這是讓高層發現問題嚴重性的唯一方式,從而在制度方面出現新的變革,要記住,每一輪大牛市和大熊市的出現,貨幣政策和經濟背景似乎都不是主要的,制度是最重要的,制度往往能改變一切。
那么,我們該做怎樣的期待呢?
第一,我覺得新股發行的規模減少的可能性不大,管理層很可能在定價方面采取市場與人為的干預為主,讓新股發行回歸到理性中來,具體的展現方式為,不再出現過高的發行價,必須要與二級市場的價差拉小,實現新股上市不再持續的一路低迷,要讓二級市場的投資人有錢可賺,這樣對指數的負面效應就會減小,不僅僅是投資人的信心,對社會資金的吸引力也會增強,這樣市場必然會從低迷逐漸走出。
第二,希望國際板能夠盡快推出,這個新生事物就跟當初的股權分置一樣,開始時反對的人多,后來當市場在這種制度和新生事物的帶動下出現反轉時,投資人才逐漸體會到了其中的有益之處。國際板的建立,意在我們與國際接軌,以國外的上市公司的成熟管理理念,以及成熟的價格形成機制來促使A股市場走向真正的價值之路,尤其是我們的銀行股現在竟然在市盈率非常低的情形下還遭到拋棄,這就是價格形成機制環節的不成熟,因此也需要引導的過程和可參照物,國際板的推出恰恰能夠填補這項空白,尤其是對A股市場中的那些大盤股將有積極的正面修正作用,試想一下,要是大盤股能夠走向價值回歸之路,A股的整體估值就不能回到合理的范圍內嗎?
歷史反復的證明,當悲觀情緒達到一致時,出現驚人的一面也往往時不可待。這就是市場預測中沒有道理的道理,同樣是在2011年1月初時,我對全年的走勢給出了兩種極端的看法,一是上證指數要么到達4800點,要么會由于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跌到2000點附近,如今看第二種邏輯成立了,之所以給出這樣的判斷,就是脫離了機構年終報告的普遍預期性,如果繼續將這種邏輯復制于2012年的預期,那么我給出的判斷是,全年上證指數的最低點很可能出現在2030點到2110點區間,而最高點則有可能到達3600點一線。
展望新的2012年,應該是產業轉型逐漸步入緩和的一年,經濟的減速過程將會得到緩解,人們對市場的預期估計會在下半年好轉,上半年市場可能將以恢復信心為主,而下半年則是指數恢復性回升的過程,在板塊方面繼續關注文化大發展,以及符合民眾消費需求的現代服務業,主要注重電子消費,比如移動互聯,還有旅游和醫療行業,總之在產業轉型期及轉型成功后,周期性行業將逐漸的被新興產業所替代,因此選股的方向也該順應時代潮流,多向大眾需求的重點領域去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