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寧
這個新年的開始并不讓人興奮:“貓冬”、“進入調整拐點”、“十字路口”、“變臉”等等名詞開始頻頻出現在VC與PE行當。在此之前,從來沒有如此多的大佬們加入到VC與PE前途的對話之中,這讓本來有些喧囂的市場多了幾許冷靜。
不過,市場似乎并沒有完全理會大佬們討論的內容,雖然二級市場持續不景氣,雖然早在半年前就說二級市場的傳導效應已經開始波及到創投市場,但來自前線的投資經理反饋的信息來看,這些都并沒有讓一級市場真正理性下來,這個硝煙彌漫的戰場依然是“跟風投資者眾且價格仍居高不下”。
回顧2011,如果從簡單的募集與退出來看,清科數據顯示,2011年中外創投機構于中國大陸市場共新募基金382支,為2010年的2.42倍;基金募集規模方面,募集資本總量282.02億美元,為2010年募資總量111.69億美元的2.53倍。但是,受到VIE風波、中概股表現不佳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全年VC支持的IPO退出交易數較2010年的331筆下降5.7%。
數據很長,概括起來很簡單:這一年在募資暴漲的背景下,IPO退出卻是縮水的。如果僅僅看這一年浮出的現象,募資高漲與外圍市場的短暫退出受阻還不能說明太多的問題,大佬們的擔心或者更能切中肯綮:
熊曉鴿上個月的一次演講的主題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VC與PE的十字路口”,他解釋說,這個十字路口在哪里呢……世界上有一個二八定律……在中國有三千多家基金,那么我想說,如果說前20%比較有戲,至少有600多家基金比較有戲,再說細一點,前120家有戲,再往細點數20%,剩下的可能就只有24家了。熊曉鴿說的是“淘汰”和“洗牌”。
不過,熊曉鴿也認為,市場低迷時反而是投資最好的時候,對于投資早期或是成長期的基金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因為大家“更冷靜”。
闞治東在寫給理財周報讀者的信中說,目前PE雖然遭遇了暫時的冷遇,這是大環境周期疊加和PE行業本身發展趨勢所致,這種情況在2001到2005年曾出現過,很多創業投資機構沒能熬過那個冬天。
闞治東認為,眼下的冬天與當時有所不同。“人們對PE的認知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國家對這一行業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因此不可因噎廢食,輕易判斷PE行業不再具有價值”。闞治東的看法是,通常一個行業,要經歷成長期、發展期、成熟期,也要經歷衰變期和蛻變期等;而且,產業大周期中經常會套著小周期,有波峰和波谷。闞治東認為,在目前這個階段,PE行業中的投資公司正好可以“貓冬”,借此修煉自己的內功。
“過去兩年,本土VC、PE行業狂飆突進,亦十分浮躁喧囂。臨近歲末,VC、PE市場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進入調整拐點。”深圳一著名VC機構負責人在近日的一篇文章中如是說,他給團隊提出的追求是“做最好的,不做最大的”。
“做最好的,不做最大的”,這就需要不斷地抗拒誘惑,不斷地歷練,不斷地追求專業更專業,不斷地撥云見日,不斷地堅持自己,不斷出發又不斷前行……
然而,國人天生“好大”,“大”字多畫一橫即為“天”,能“頂天立地”,站山頭、拉大旗,這種誘惑自然蕩氣回腸。對VC、PE來說,別的不講,規模大了,單純管理費就是一筆不小的誘惑,規模大了,可以大張旗鼓地招兵買馬,可以馬不停蹄地擴局布陣。所以,要抗拒誘惑并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
如何才能抗拒誘惑,回到投資的本原?這是站在十字路口的VC與PE們值得沉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