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楊知評最近很忙,因為7月6日要在這個城市舉行該園區“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第十四次會議”。
屆時,始建于1994年的蘇州工業園區將正式舉行“成年禮”,謀劃新發展,并與新加坡探索新的合作路徑?!敖涍^18年發展,園區目前已經是有近80萬常住人口的新城市?!睏钪u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這個新城市在踐行了來自新加坡關于城市規劃、管理以及外向型經濟發展等理念后迅速崛起,如今站在十八歲邊上,相對經濟發展而言,城市的社會管理成為比較緊迫的問題。新城市的社會管理模式以及人才培養和引進會是本屆理事會雙方探討的合作重點。
走過“十八歲”
站在十八歲邊上,不勝感慨的還有曾任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后任宿遷市副市長的沈小鷹。已經退休的他曾親歷了1990年代中新合作全過程。
1994年,當第一批蘇州官員前往新加坡“取經”時,現在被當地人稱為“洋蘇州”的工業園區所在地還是一個落后漁村。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在其回憶錄里用“處處是破舊景象,河水污穢渾濁”來形容他1992年9月初到蘇州的印象,但是考察途中他“突發奇想,認為有辦法把蘇州發展成一個漂亮的城市”。
這一想法與一個蘇州人不謀而合,這位蘇州人名叫章新勝。沈小鷹對這位當時的蘇州市長不吝贊譽,李光耀同樣在自己的回憶錄中用“精明能干”來形容他。
本科畢業于原杭州大學英語專業、之后取得哈佛大學城市設計專業碩士學位的章新勝,在李光耀中國之行蘇州站的一頓午餐上,以自己流利的英語主動與后者商談合作事宜。之后不到兩年時間,中新兩國領導人即達成合作共識。1994年2月,李光耀與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在北京簽署蘇州工業園區協議書,園區開發計劃隨之啟動。
根據協議,新加坡向中國輸出軟件:現代化城市的規劃、建設與運行管理理念;經濟發展尤其是外向型經濟的管理,城市投資環境的營造;公共管理中適合中國的部分。
新加坡成立“軟件辦”,中國成立“借鑒辦”,雙方正式合作,蘇州官員開始頻繁前往新加坡學習。
“合作過程也伴隨著各種聲音?!鄙蛐→椄嬖V《中國新聞周刊》,由于國家體制和經濟性質不同,當時國內對于新加坡“轉移軟件”理念尚有顧慮,甚至在接受培訓過程中,當新加坡專家講授“親商”理念時,由于其發音不太清晰,不少蘇州官員在筆記本上寫下“輕商”兩字。
“其實這代表了當時地方政府重政輕商的治理理念,認為官員的職能在于領導而非服務,企業則須服從安排而無自主性。”沈小鷹認為,新加坡以親商為主題的軟件體系為園區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并于此后數年產生不可估量的價值。18年的園區發展起于理念創新,同樣贏在先進理念。
不僅僅是園區
“中新合作時定名為工業園區,實則不僅僅是園區,而是一座新城市?!睏钪u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當地人用“洋蘇州”來形容這個規劃總面積288平方公里的園區(其中中新合作區為80平方公里)。園區宣傳牌上,刻有醒目的“非凡城市”四字,以宣告自身的不落俗套。
“園區的獨特性很多。”楊知評向《中國新聞周刊》解釋其與傳統工業園區相比的“非凡”之處:
其一,產生于國際合作性項目,機制上由兩國副總理任主席的聯合協調理事會負責運作;其二,理念不同,親商文化改變了傳統“官本位”治理理念,打造服務型小政府。規劃先行,建設在后,保證規劃一以貫之而不受官員任期制影響;其三,定位不同。園區是一座城市,而非僅僅集中了數家工業企業的園區。
在體制機制上,園區完全借鑒新加坡精細化城市治理方式,提高班子人員工作和服務效率;在審批制度上,由于中央部委授權,減少諸多不必要的中間環節。開發建設前期園區的項目審批擁有相當于省一級的權限。
過去18年間,中新共召開13次理事會。其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指示該園區應發展為自主創新示范區。據楊知評透露,每次理事會上,蘇州都會爭取一些先行先試政策,以保證在一些體制機制上取得創新,園區“承擔著對外開放先行軍和改革開放試驗田的重任”。
目前,園區內約80萬人,由60%左右的流動人口與40%左右的本地戶籍人口構成,分布在約100個社區中。其規劃打破傳統城市條帶狀結構,借鑒來自新加坡的點狀布局,打破人口過度集中區域,以不同功能的社區來分散承載不同需求的人群,進而解決了國內其他一二線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擁堵問題。
“寫字樓不設底商,避免行人、車輛過度滯留引起擁堵;商業區立體化,多層停車位通向不同方向,疏導車流;小區設置鄰里中心,居民可不出小區實現醫療等基本生活需求,同時加強鄰里之間的聯絡?!鄙蛐→椪J為,這樣的新城市規劃理念在全國尚屬獨有。
以社工委、社區工作站、鄰里中心等為主的三層架構在楊知評看來,打破了中國目前多數城市存在的政府服務程序繁復且容易失效等問題,一方面有利于政府提升服務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社區居民自治能力。
舉行“成年禮”同樣意味著要接受新考驗,作為一個新城市,該園區下一步同樣需要更成熟的治理理念和創新的發展路徑?!吧鐣芾硎悄壳氨容^緊迫的問題。”楊知評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上述三層架構模式如何有效發揮作用,如何以科學社會網絡架構管理社會,都有待在此次中新理事會后與新加坡深入探討,“期待新方再輸出有效的軟件體系”。
輸出“新城市”
隨著中新合作成果凸顯,全國各地赴蘇參觀學習者至今已逾20萬人次。據園區管委會提供的資料,自2001年國家開發區協會舉辦蘇州工業園區借鑒新加坡經驗培訓班以來,平均每年到該園區實地參觀學習的各類人員超過300批次。該園區自身也根據中央要求建立了培訓中心,以培訓其他地方前來學習的人員。
根據中新合作之初的設想,臨屆成年的蘇州工業園區到了重點發揮樣本示范作用的時候。去年9月,蘇州召開實施“走出去”戰略工作會議,確定此戰略是蘇州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并確定其為蘇州融入全球分工與區域合作體系的必經之路,是其有效應對自身發展瓶頸的客觀需要。
該戰略一度引起爭論,認為“非凡城市”理念會在其他地方引起工業園區的重復建設乃至資源浪費,進而引發新一輪“大拆大建”的城市擴張問題。也有觀點認為,只以復制一個園區的模式“走出去”,效果有待觀察。
楊知評就此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應,蘇州工業園區“走出去”主要以輸出先進開發經驗和理念為主,而非僅僅由建筑實體構成的城市,園區對于“走出去”戰略也很慎重,會像當年新加坡在中國謹慎選擇合作方一樣,對合作方進行細致考察。
“我們希望自己的經驗被更多城市所用,但是各地情況不同,合作方式也不同?!彼f,有些是深度合作,有些則是協助建設?!白叱鋈バ枰涷灒粌H僅是復制”,因此,在與別的城市合作時,會結合當地的文化、經濟、社會特點進行,而“合作僅僅是開始,非常早期,有待探索并積累經驗”。
其實,2006年,中央、江蘇省已開始部署和要求嘗試整體對外轉移和輸出開發建設經驗模式。同年底,由蘇州工業園區參與共建的蘇州宿遷工業園區啟動建設,目前已基本完成;2009年5月,蘇州南通科技產業園啟動建設;2010年底,借鑒園區經驗開發建設的新疆霍爾果斯特殊經濟開發區啟動。
作為經驗接受方的蘇通科技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周少華,面對《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此番合作受益良多。首先,是蘇州經驗的輸入打破了南通一些地方官員存在的教條主義政績觀和價值觀,工作上更務實?!拔覀兌昧税l展中的問題必須在先期規劃中預料到并提供解決辦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要注重把基礎打牢、打實,基礎設施建設一定要走在經濟、社會發展前面,不能盲目貪多求快?!?/p>
其次,在南通有限的土地上避免了再走傳統“攤煎餅式”復制工業園區、盲目鋪張發展工業的老路,轉而采取“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等戰略,打造一個宜居的現代化新城市;另外,經由合作,南通可充分分享蘇州多年積累的招商經驗,后者的合作伙伴也可以直接為己所有。
“近二三年可能會比較艱難?!敝苌偃A坦言,和當年前往宿遷的沈小鷹一樣,在規劃階段、地下作業階段,“會遭遇各方面的詬病,因為傳統思路是一立項就要馬上看見樓盤拔地而起,否則就是不出成績。”他們均強調,新城市建設必須嚴格按計劃進行,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