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知青》的熱播,再次引起了“文革”期間“激情歲月”的話題。有評論說,“這部劇顯然不是‘老三屆’們的專屬,不同時代的人看過都會有截然不同的觀后感。有的老知青認為劇中表現的知青生活不夠艱苦;有的90后觀眾則認為當年的激情歲月值得向往。”
需要追問的是,那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激情歲月”。
“文革中” 老三屆知青上山下鄉的時候,大的不過二十一二歲,最小的還有十三四歲的。這是一個人生命力最旺盛的時期,即使沒有任何別的燥動,他們也有心理和生理上的激情。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對青少年思想形成期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具有特別清晰、深刻的記憶,以至終身難忘。
上山下鄉初期的年輕人,這種心理和生理燥動的激情洋溢四射。在短暫的亢奮之后,隨之而來的是知青們普遍的彷徨、迷茫、失落和絕望。失落和絕望,那才是激情表象后面的真實景象,寫知青,如果寫不到這一層,那就頂多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癢而已。
如果沒有知青們用自己親身痛苦體驗換來的普遍失落和絕望,如果所謂的“激情歲月”一直在維持,那么,后來當回城的閘門打開之時,又怎么會有幾乎所有知青奔涌而至的返城大潮?這就像“文革”時期,人人表忠心,個個激情昂揚,高喊“誓死捍衛毛主席革命路線”,后來,“文革”壽終正寢,沒有見誰出來誓死捍衛的。在“誓死捍衛”的表象后面藏著的失望、懷疑和偽裝,即便大多數都是下意識的,也足以讓人懷疑,是否能把“文革”說成是一個中國人忠于領袖、堅持革命信仰的“激情歲月”。
真正的“激情”是一種人的自由意志的激發,而“文革”時期的人是不具備這種自由意志的。“文革”中的上山下鄉看起來轟轟烈烈,響應號召者看起來個個摩拳擦掌、歡欣鼓舞,其實,有過親身經歷的人都知道,許多下鄉的青年都只是迫于形勢,不得不如此罷了。當時,因為病殘而能夠留城的極少數學生,不知成為多少人羨慕的對象;而高喊和積極表現“扎根農村”的,恰恰是為了爭表現,好早日有機會離開農村。
當然,大多數的青年學生確實是響應了上山下鄉的號召。對于處于生理激情期的青少年來說,這一點也不奇怪。上山下鄉是一場由“革命”意識形態主導的群眾運動,被稱作為“上山下鄉干革命”。確切地說,上山下鄉是“文革”群眾運動中的一場亞運動,運動的主體對象是“老三屆”的青年學生(至少開始時是如此)。這一青年運動與其他一些青年運動非常類似。
意識形態對青年人具有特別強烈的吸引力,與他們特殊生理期的心理、情緒和認知特點有關。學者吳潮和趙曉蘭曾撰文指出,青年層的主體都處于平凡狀態,但比其他年齡層卻多了一份自命不凡和向往轟轟烈烈的心境。
青年運動的原則是打動他們的人心,喚起他們的激情和熱烈情緒。上山下鄉的宣傳非常能夠投合年輕人的特點,利用他們的弱點,煥發他們的熱情。青年人的性格和舉動常有明顯的相悖之處。他們追求無拘無束、自由浪漫,他們喜歡群體生活,害怕孤獨,在群體中他們可以感受到互相支撐與感染的力量。這使得他們能夠接受哪怕是非常嚴酷的紀律和命令,甘心置身于對人身自由具有強制性的團體之中。青年人有著一股自然而然的沖動,要加入組織和團體,要大轟大嗡激蕩人心的行動,要在凡是可能的地方采取行動和顯示自己的力量。這些組織形式對青年人具有一種特別強烈、神奇的吸引力。
這種充滿著激情和戲劇性,激蕩著表演沖動的場景與行為大量出現在電視劇《知青》中,成為它所展現的“激情歲月”的基調和主色。這種不真實的美化恰恰是以歷史真實的面目展現在觀眾面前。何為歷史的真實,在回憶歷史時,主觀的過濾和客觀的過濾都是不應該的。好的知青故事應該讓讀者看清它的虛幻,而不是對它懷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向往。隨著歲月的流逝,隨著越來越多人的經驗增長和政治判斷力的成熟,這樣的“激情歲月”已經越來越暴露出它的虛幻實質。
即便如此,如何看待電視劇《知青》中的“激情歲月”,把它理解為一種迷幻,還是一種真實,仍然是考驗每一個觀眾的重要問題。
(作者系美國加州圣瑪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