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在武漢大學老校長劉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語驚四座。
我看來,錢先生對目前的大學和大學培養出的人才的評價,其實是過高了。你看看現在的大學,只有少數者還在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更多的大學已經不屑于此等“表演”。
所謂利己主義者,好歹還要“裝”一下,比如,在各種公開場合,說冠冕堂皇的話;在運作“潛規則”時,不動聲色,做到“天衣無縫”,不留把柄。如果我的理解不錯,可舉一例,來說明何為“精致”:某老板想報考某博導的博士生,想打點博導,直接把紅包送上門,或者把博導請出來吃飯,是很低級、小兒科的做法,弄不好要把事辦砸。“精致”的手法是,老板叫自己的老板朋友,邀請博導去做一場講座,給幾萬到10萬的講課費,博導也覺得體現了知識的價值。
近年來,一些高校,都采用這種“精致”做法,“做好”了不少事。包括評審院士,“精致”到可稱為10年計劃。為了讓某人評為院士,運作在十多年前就開始,其中比較普遍的做法,就是在比較長的時間中,把可能投票的評委,都邀請到學校參加論壇、講座,或者聘為兼職教授、顧問教授。這種“表演”和“配合”的水平,比那些臨到頭來,再四處打聽誰是評委、家住何處、送禮尺度、不知要精致多少。
這些人,無疑是“潛規則”教育的精英人士,目前培養這類“精致”“精英”,我們的一些大學確實比較拿手。
近日就有兩則新聞,讓大學斯文掃地。一則是,武漢大學法學院一副教授對該院的一名教授大出打手。據被打教授的學生及學校多名老師介紹,其打人原因是“沒能評上教授職稱”,而被打的教授正是評審委員會成員之一。另一則是,近來《新京報》等多家媒體報出的新聞,湖南省負責職稱評審的評委名單剛剛確定即遭泄露,有評委專門在賓館開房收錢。且收錢的時間還有限制——索賄短信這樣寫道:“請準備3到4萬元,于今晚到新天賓館2408房間找劉一兵教授,晚了就送不進了。”
在這兩起事件中,為人師表的教授們,已經赤膊上陣了,把原始的一面不加修飾地展現在公眾面前。根本就不把規則、道義放在眼里,還以自己能挑戰規則、道義為榮。
做事能招搖到這種地步,如此公開運作“潛規則”,恐怕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見不得人的事,二是對自己有絕對的自信,相信沒人能動得了他。這與“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不同,“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至少表面上還分得清是非,在臺面上還要說出大套理論,表面裝著對權力的敬畏,還知道要樹立良好的形象,卻是以此實現利益的長久化和最大化。
其實,這些招搖者,當初也屬于“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即使要撈好處,也是悄悄進行,之所以發展到毫無顧忌的程度,是因為見得多了,習以為常。大家都這么干了,一切都不是問題了。這種變化,與這些年來大學的學術腐敗、權學交易公開化是一致的。以前,學校領導到北京,拜見部委官員,還委婉地說是出差,現在可以直接告訴身邊人,就是去送禮,去打點的。“能送進去,已是本事了!”送禮者無一不是充滿了驕傲。
按照中國高等教育當前的辦學現狀,如果不推進教育管理制度改革,高校會被“粗陋化”“厚黑化”玷污,一些人心照不宣地把辦學作為生意,教育資源和學術資源都成為販賣的商品。年輕的學生,可能在最初的幾年還略有不適,而隨著接觸越深,就將“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樣的大學,不可能給學生以文明的教化,只會加速文明的倒退。學生進大學沒有提高科學素質、人文修養,倒可能從一些老師那里習得一肚子的厚黑功夫以及鉆營本事。長此以往,真是毀滅性的災難。
蔡元培先生當年就說過,“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今人肄業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于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
只有先凈化校園,并發揮大學教育的非功利價值,我們的教育才有希望走出這個可怕的黑空。 ★
(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