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已載入中共黨章中的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樣,作為執政黨新時期提出的執政理念和目標,“和諧社會”的建設已在過去8年間取得一定成效,但未來面臨諸多挑戰,需要深入改革去一一破除
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拉開帷幕。
八年前的9月19日,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并于隨后將建設和諧社會作為其執政戰略任務。據《人民日報》11月3日報道,在過去十年間,“和諧社會”成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高頻詞。
“和諧社會是中國各階層人民的共同利益訴求。”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謝春濤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認為,但是由于各個不同階層的具體利益不一致,所以在社會發展中出現各種不和諧問題,即社會矛盾,需要正視和解決。
成就顯著
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從醞釀到付諸實踐,“和諧社會”理念已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價值取向,其“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主要內容得以彰顯。
據《中國新聞周刊》整理資料,在十六屆中央政治局44次集體學習和十七屆中央政治局33次集體學習中,“和諧社會”相關主題分別以7次和6次占比約16%、18%,呈上升趨勢。同步伴隨這些學習的,是中國經濟與社會基礎建設的突飛猛進: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從2002年的世界排名第六,躍居世界第二;2011年年底,城市化率從2002年的39%提高到51%。
在謝春濤看來,過去十年間中共在致力于打造和諧社會過程中,成就顯著。首先即體現為“蛋糕”被不斷做大,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在改革開放前期的成就基礎上有較大進步;其次,針對弱勢群體的保障越來越有力,民生建設成就空前。另外,民主政治被大步推進、文化建設在各方面都有大發展、海峽兩岸關系取得重大突破、國防建設水平以及國際地位明顯提高。
“城市化催生了中產階級群體的形成與公民意識的提高;經濟后盾與更高的對外開放水平也帶動自主創新水平的快速發展,這一點從高鐵、航天以及軍事武器裝備的提升,都能得到證明。”11月6日,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評論認為,這些成就使得“中國崛起”成為21世紀最受矚目的國際現象。
該評論同時指出,中國在應對地震等天災的考驗,成功主辦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方面,凸顯大國形象。至于國內,中國政府取消農業稅、免除學雜費建立義務教育,并建立了廣覆蓋的社保體系,均體現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
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二部副主任、研究員辛向陽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同樣對于過去十年間的經濟社會成就予以肯定,他特別指出其間中國在發展中對于經濟增長質量有所兼顧,致力于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生態文明建設等等方面成效顯著。
任務艱巨
謝春濤和辛向陽等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的專家認為,雖然過去十年間中共在推進構建和諧社會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畢竟“和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打造和諧社會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是一個長遠的目標”。
就中共提出“和諧社會”理念背景來看,也注定其實現的長期性和復雜性。2003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有專家指出,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進入“黃金發展時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另一種是進入“矛盾凸顯時期”,經濟社會徘徊不前,甚至出現社會動蕩和倒退。“和諧社會”執政理念可謂應時而生。
之后,在2006年10月的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全面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和定位、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后,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再次強調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并對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做出全面部署。
中國社科院2012年《社會藍皮書》有關統計數據顯示,過去數十年間,群體性事件從1993年的8709起,上升到2003年6萬起,2006年該數據增加到9萬宗,近兩年仍有所增加,且規模與暴力程度還在不斷提高。
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以及腐敗等問題,同樣是專家口中公認的影響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因素。“就目前而言,中國實現的和諧還相對是低層次的。”辛向陽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畢竟目前中國尚未實現全面的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與老百姓期待的目標尚有距離。
至于因缺乏權力制約等而滋生的黨內腐敗問題,辛向陽強調其已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另外,各級政府缺乏科學的社會管理經驗,對于社會和老百姓的服務能力不足,往往也引發一些社會矛盾。
11月6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一篇題為《萬人民調顯示公眾最焦慮貧富分化阻礙國家發展》的報道,對一萬余名網民的調查中,有75.4%的人最擔心貧富分化嚴重問題會阻礙未來十年中國發展,該問題在所有問題中排名居首。緊隨其后的是權力不受制約,擔心者占比59.4%。在所有問題中,占比超過50%的,除去這兩個問題,還有利益集團坐大、生態環境惡化、弱勢群體利益受侵害三個方面。
深化改革
鑒于問題的存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的專家一致將解決之道歸于改革。《中國青年報》的上述報道同樣顯示,在其調查中,72.7%的受訪者明確表示期待未來十年能有新一輪的改革,其中38.0%的人表示“非常期待”。
至于未來十年公眾最期待的改革,該調查顯示,收入分配改革以66.6%排在首位,其次是“反腐機制改革”(57.8%),排在第三的是“經濟體制改革”(53.5%)。其他依次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公共財政改革、農村改革等。
“‘十八大’以后,改革應繼續加大力度。”經濟學家、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拿出其剛剛出版的新書《中國改革:做對的和沒做的》,指出中國下一步的改革“建立朝野共識比推動左右共識更加重要”,其路徑應該堅持以社會改革帶動全面改革。
華生認為,土地制度改革在下一步改革中應首當其沖,“政府的土地財政制度要首先改革。”因為現在的土地財政,其實是倒賣土地的財政,即城市化擴張需要土地,政府征收土地改變性質,再高價賣給開發商,從而形成政府的重要收入。同時,“政府以土地招商引資、用土地融資搞建設又是我國現今GDP競賽的主要基礎和推手”。
辛向陽向《中國新聞周刊》表達了對于改革共識的期許。“當下在政治體制改革上的共識越來越少,中國下一步應盡快確定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找到改革的關鍵領域作為推手,以破解種種現實問題。”謝春濤則更傾向于既定改革思路的延伸,“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同步進行,不要過分側重哪一面。”
“下一步的改革重心要在‘科學發展’四個字上下真工夫,要建設一個良性的社會機制,使每個社會人成為社會化的人,增強參與社會發展的主動性。”辛向陽還針對當前社會存在的“啃老族”“房奴”等各種畸形現象指出,改革應避免空談,而應針對老百姓的實際問題加以設計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