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上午,在弗吉尼亞州的一所中文學校,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會長、曾出任2008年奧巴馬競選團隊亞裔事務顧問的薛海培碰到了前去為父親拉票的羅姆尼的兩個兒子。當兩人請大家提一兩個問題時,現場的華人家長報以噓聲。
薛海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是美國華人在表達他們對羅姆尼炒作“中國議題”的不滿。
和近幾十年來的歷次美國大選一樣,在民主黨和共和黨交鋒的過程中,中國繼續著“替罪羊”的角色。不一樣的是,還從沒有哪一次大選像今年這樣“重視”中國,華人選民也從未像今年一樣成為大選的關鍵力量。
羅姆尼的“中國”攻勢
8月26日,位于美國佛羅里達州西海岸的海港城市風雨交加。颶風“艾薩克”的來襲讓坦帕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一開幕就宣布暫時休會,直至28日下午重啟。大會的會期被迫臨時縮短,攪局的“艾薩克”還分散了美國民眾的注意力。
這次大會上,馬薩諸塞州前州長米特.羅姆尼和國會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保羅.瑞安被正式提名為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也意味著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角逐下任總統之位開始正面的短兵交接。
出人意料的是,并不很懂外交的羅姆尼頻頻用“中國議題”發起攻勢。
自去年年底共和黨黨內初選開始時,羅姆尼就對中國持激烈批評態度。在奧巴馬任期內,美國財政部拒絕給中國貼上貨幣操縱國的標簽,而羅姆尼承諾說他會在上任第一天就這么做。羅姆尼反復抨擊奧巴馬政府沒有在人民幣幣值問題上責問中國。
羅姆尼的副手瑞安隨后也在俄亥俄州對支持者說,奧巴馬“說他會在中國問題上強硬到底”,“但他們(中國人)把他當成地墊一樣踩在腳下”。
中國歷來是美國總統大選的攻擊目標。是總體上講,中國很適合作為外交政策問題提出來——因為它值得一提,卻幾乎對普通美國選民來說沒什么要緊。過去,中國問題基本是作為人權擔憂被提出來,而候選人紛紛讓自己的表態聽上去比別人更強硬。
然而這次大選中,“中國”被羅姆尼巧妙地轉化成了一個經濟問題,它不是作為外交政策問題提出來。它其實是作為國內問題、直接和美國的就業和經濟繁榮掛鉤了。
一周之后,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于9月4日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夏洛特市開幕。三天的會期里,夏洛特也暴雨不斷,最后一天不得不從露天的體育場移師室內體育館。
9月6日,在時代華納有線體育館,奧巴馬發表了演講,其中涉及中國的部分加起來不過幾十個字,但它們凸顯出中國在美國大選中扮演的嶄新而重大的角色。
奧巴馬質疑羅姆尼缺乏處理國際事務的經驗,但最重要的是,他談及中國的話最終落到了國內經濟問題上。奧巴馬談起與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競爭,并說美國應當扶持自己的教育系統,這樣企業就不必從中國物色員工了。
“我們向太平洋彼岸再次宣示了實力,并且代表美國勞動者和中國勇敢對抗。”奧巴馬指的很可能是本屆政府七次就中國的貿易行為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訴訟。
奧巴馬和羅姆尼的言論自然引來了中國輿論嚴厲批評,但美國社會卻并不關心這個話題。當時的民調都認為,奧巴馬將無可爭議地獲得大選勝利。候選人之間的爭斗,因為羅姆尼的過于弱勢而失去了吸引力。
原本支持率就落后奧巴馬的羅姆尼在兩黨各自的代表大會落幕后,差距進一步拉大,共和黨陣營里甚至已流露出“大勢已去”的悲觀情緒。因此,當奧巴馬和羅姆尼出現在第一次電視辯論的舞臺上,少有人懷疑,勝利還和羅姆尼有關。
電視辯論拉近距離
美國大選從來沒有提前寫好的劇本,一個情節的偏離就能讓劇情天翻地覆。
當地時間10月3日晚9點,今年大選的首場電視辯論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大學舉行。多數選民認為羅姆尼不夠聰明,肯定會被擅長演說的奧巴馬打得落花流水。
1960年的美國大選開創了美國政治史上首次全國性的總統大選電視辯論,并延續至今。電視辯論共分四場,三場在總統候選人之間進行,另外一場在副總統候選人之間進行。
辯論的第一個問題是失業率和就業率,然后是稅收、外債、社會保障等。羅姆尼在辯論中一改過去極端保守主義者的姿態,強調自己以往同民主黨合作的經歷以及在經濟政策上的溫和立場。在這些重要議題上幾乎都往中間靠攏,令奧巴馬始料未及,應對失據。
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奧巴馬苦心孤詣用一年時間將羅姆尼描繪成的與民眾脫節的極端保守主義者形象,被羅姆尼在一場辯論中輕而易舉地推翻。
辯論甫一結束,在奧巴馬整個競選策略中發揮靈魂作用的高級顧問大衛·普拉夫在新聞中心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簡短采訪,他極力為奧巴馬辯護,認為奧巴馬在減稅等辯題上有強有力的表現,而羅姆尼則“整個晚上都在防守”。
但奧巴馬所有的競選顧問心里都清楚,他們已經丟掉了這場辯論。奧巴馬后來與白宮內閣秘書長盧沛寧就這場辯論進行過交談,稱自己對這場辯論非常沮喪,對自己的表現很不滿意。
盧沛寧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給出的解釋是,“每個人都有那么一天不在狀態或不太順利”。
盧沛寧是奧巴馬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同班同學,盧的妻子還是奧巴馬原來在律師事務所的前同事。奧巴馬的口才一直是最讓盧沛寧佩服的特質之一,當年在哈佛法學院,每次課堂上輪到奧巴馬發言時,在座的每個人總會停止爭論,洗耳恭聽。
“沒有人能明白到底發生了什么,但過于自信、準備得不充分是奧巴馬表現糟糕的最可能的原因。” 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會長薛海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不管奧巴馬表現糟糕的原因如何,奧巴馬和他的競選團隊不得不面臨一個選情堪憂的糟糕結果。
關鍵性的少數力量
10月19日,美國國會首位華裔女議員趙美心,在民主黨和共和黨選情膠著之際臨危受命,成為奧巴馬競選委員會全美35名共同主席中的一員,為奧巴馬爭取更多的華裔和亞裔選民的支持。
趙美心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指出,亞裔雖然總體選民數量不多,但可能成為奧巴馬贏下選舉的關鍵性的少數力量。
華裔選民的本身的數量很少,現在的人口數量約1800萬,只占美國總人口數量的7%,但是美國人口增長最快的族裔,未來將是一支不容忽視的重要政治力量。
薛海培指出,由于目前選票實力較小,再加上華裔多支持民主黨,雖然近些年華人參政的熱情在提高,在抗議和抵制美國一些政治團體搞 “對華歧視”活動時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但對兩黨總統大選尤其共和黨候選人的影響有限。
“只有當兩黨的支持率相差無幾時,才能體現華裔選民的重要性。今年恰是如此。”薛海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林恩大學所在的博卡拉頓,是一個靜謐的海濱小城,外地人對這個地方一般沒有什么印象。但10月22日這一天,博卡拉頓卻記者云集,在美的中國記者大多風塵仆仆地趕到此地,想看看在今年美國大選的總統候選人的終極辯論中,奧巴馬和羅姆尼會圍繞著中國議題進行怎樣的論戰。
“中國的崛起與明日的世界”,是這場以外交政策為主題的辯論會中的五大辯題之一。中國議題成為獨立辯題,這在美國總統大選電視辯論史上還是第一次。辯論前,在場中國記者們的普遍預計是,奧巴馬和羅姆尼將像過去的競選活動一樣,比拼究竟誰的對華言辭更強硬。
出人意料的是,在這一辯題中率先發言的奧巴馬開宗明義地說:“中國既是一個對手,也是在國際社會中一個潛在的合作伙伴,只要他們按規則行事。”
這時人們把眼光投向羅姆尼,這位共和黨候選人自競選以來在對華態度一直異常強硬,并曾在10月中旬抨擊中國是“騙子”“搶走美國人就業崗位”。然而,剛剛在辯論中聲稱“俄羅斯是美國的地緣政治敵人”的羅姆尼的表態更出人意料,他竟附和奧巴馬的“伙伴論”。
羅姆尼說:“中國希望經濟發展,希望世界自由而開放。所以我們可以成為中國的合作伙伴,不一定非要做任何形式的敵人。在各個方面我們都可以和中國合作協調,只要中國能夠表現得負責任。”
這次奧巴馬和羅姆尼都強調中國可以成為“合作伙伴”,在過去約一整年的競選活動中,是一種難得一見的一致示好姿態。
在美國大選僅剩4天之際,中國話題再次被兩名候選人炒熱。在俄亥俄州的競選活動中,奧巴馬猛烈批評羅姆尼的一則競選廣告歪曲事實。在這則廣告中,羅姆尼團隊稱,克萊斯勒公司將會把大量的工作崗位轉移到中國去。
“就在俄亥俄州,那些汽車行業的工人焦灼地打電話給他們的雇主,詢問他們是不是要把工作轉移到中國去。你知道為什么嗎?因為羅姆尼州長投放的廣告中就是這么說的!但是這根本不是真的。”奧巴馬說,“這不是一場游戲,而是人們的工作,是他們的生活。你不能為了拉選票而去嚇唬那些勤勞的美國人。這可不是想當總統的人所為。”
一些影響力較大的華裔團體呼吁所有的參政競選人和競選團隊不要詆毀中國。今年6月,“百人會”曾發布了《處理涉及中國問題的基本準則》。
百人會是美國的一個華人精英組織,目前有會員140人左右,全部是在美國社會中有影響力與知名度的華裔。
“中美關系牽涉所有美國人,作為美國華裔組織,我們呼吁所有的參政競選人和競選團隊遇到涉及中國的議題時,應該展開富有建設意義的討論,避免偏見。”百人會現任會長吳建民對《中國新聞周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