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過年,最大的樂事是放炮。
尚未進入臘月就開始一分二分地攢錢,為的就是買鞭炮。鞭炮終于買了,就把它藏到一個安全妥當的地方,每天都去查看,看看還在不在,少了沒有。這樣的一種揪心般的幸福一直漫長地持續著,直到大年初一的早上。
大年初一,天剛蒙蒙亮,父親已經起床,在外面放了三響大雷炮。那是開門炮。新的一年的大門算是響亮地開啟了。在母親的吆喝聲中,我們也睡眼惺忪卻是興奮無比地從床上爬起,穿好新衣服,從自己的鞭上揪下幾枚小炮,穿過父親三聲開門炮的余響,走出門去,進入新的一年。
不論誰家的孩子,每人都只有一掛一百響頂多二百響的小鞭。要想讓悠揚的炮聲貫穿整個新年,就只有把鞭拆開,一個個單獨來放,這樣就可以一百次二百次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在響徹整個天空的巨大聲響中,弄出自己的聲音,這仿佛成了我們對這個世界最初的發言。
我們所有的人都是這樣,沒有例外,因為所有的人家都是窮人,所有的孩子都是窮人的孩子。我們最為奢侈的享受是擠著看誰家父親高高挑起一掛鞭,點燃后開始連續地爆響,我們便一窩蜂涌到那位父親的腳下,拼命搶拾那些沒有放響的小炮,都顧不上頭頂正在燃放的鞭炮,更顧不上大人們夾雜著嬉笑聲的喝斥。
臨近早飯時,家家戶戶門前便只剩下落紅繽紛。與凌晨時分連續不斷的爆響相比,此刻是難以忍受的寂靜。成群結隊的孩子徘徊在各家門前,低著頭,仔細地搜索,指望著能有意外的收獲。但是,除非特別幸運,否則是不可能有所發現的。這時候,就只好動用自己的庫存。從口袋里摸出一枚小炮,迅速地點燃,把它拋向別的孩子,那孩子還沒有來得及躲開,小炮已凌空炸響。
這時候便聽到母親歌聲一般嘹亮的叫聲,那是開早飯了。這樣也好,口袋里的剩余還多,吃過早飯,再慢慢來放。整整盼望了一年的春節,就這樣轟轟烈烈地來到了。我們在灶臺邊上端起飯碗,看一看的確是一年一次不摻粗糧的香噴噴的油茶,而且心中又不由得想到中午的餃子,便滿心都是高興。
我們這些還未能知曉苦難的孩子,歡天喜地地置身于窮人的狂歡節里。我們成群結隊地把白雪踏得臟污,我們從村子東頭跑到西頭,再跑回來,我們跑進每一個院子,再跑出來……我們都成了自由主義者,我們最討厭誰家大人在這時候訓斥我們,我們簡直無法無天。只有一樁事情令我們不滿,那就是口袋里的鞭炮越來越少。然而,我們像小動物一樣尚不能預知未來,我們以為明天還會有的,因為我們老是聽說:面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 (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