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是孩子們的節日。置身于歡樂的海洋時,請不要忘記,在世界的某些角落,還有很多同齡的小伙伴,他們卻無家可歸。
爸爸媽媽:爸爸像太陽照著媽媽!
女兒:那媽媽呢?
爸爸媽媽:媽媽像綠葉托著紅花!
女兒:那我呢?
爸爸媽媽:你像種子一樣正在發芽!
合:我們三個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
“家”,是個溫暖和美好的字眼。在家,我們每天肚子吃得飽飽的;一年四季,媽媽總讓我們穿得干干凈凈、漂漂亮亮的。我們就是歌里唱的那顆在爸爸媽媽呵護下發芽的“種子”,享受著充足的陽光雨露。
你知道嗎,因為種種原因,目前世界上至少有超過一億人無家可歸,其中80%以上是兒童。你很難想象他們的處境有多么可憐。
饑餓貧窮讓我無家可歸
在贊比亞首都盧薩卡最繁華的大街開羅路兩旁,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兒童伸手向過往司機或行人要錢要物。12歲的克里斯就是其中之一。
克里斯在街頭生活已有5個年頭了。現在,他正伸著一雙臟兮兮的小手,可憐兮兮地對路人說:“太太,給點錢吧?!彪S后,又指指肚子說:“我餓,餓?!?/p>
克里斯的樣子讓人看了心里發酸。他頭上的小卷毛沾滿灰塵,臉上有被毆打后留下的血痂,衣服又臟又破,赤著腳,還有不少血口子,顯然是走路時劃傷的。
克里斯很健談,他告訴與他交談的記者,他的父母親都已去世,妹妹寄養在親戚家;親戚沒能力供養他,他就開始了沿街乞討的生活。
克里斯說:“白天我在街上乞討,一天最多曾要到1500克瓦查(1美元約合5000克瓦查),買點稀瑪(當地的一種主食——玉米糊糊)吃。如果要不到,只有挨餓。晚上,我睡在商店的房檐下,因為沒有毯子,夜里常常被凍醒?!?/p>
克里斯指著一個名叫約瑟夫的小孩說,他只有8歲,家住距離盧薩卡200多公里的卡布韋。約瑟夫的父親去世了,母親靠賣炭為生,家里還有兩個妹妹,母親微薄的收入不足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他便跟著別人來到盧薩卡,結果那人走掉了,他只好上街乞討。約瑟夫說,他現在很想家,很想媽媽。
克里斯和約瑟夫的不幸遭遇,是大多數非洲國家兒童命運的縮影。全世界夭折的兒童中,有43%是非洲兒童。
戰爭讓我流離失所
11歲的阿卜杜拉說,他只希望能快點長大,能夠幫助祖國“變得更好起來”。在戰后的伊拉克,孩子們每天能填飽肚皮就是萬幸;大多數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孩子則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有的更是無家可歸、流落街頭。戰后頻繁的暴力事件也使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孤兒。
6歲的阿里住在伊拉克前空軍總部的廢墟上,他的“家”其實只是用木棍和破布搭起的窩棚。
7歲女童塔格里特在兩個月前的一次爆炸中失去雙親,剛剛被送到孤兒院,破舊的絨布娃娃是唯一能為她帶來歡樂的玩具。
9歲的馬姆杜赫在戰爭中失去了一條腿,為了生計不得不拄著雙拐在街頭向過往車輛行乞。
幾天前,10歲的侯賽因還在巴格達市中心的卡爾馬飯店旁向記者兜售飲料;可就在昨天,這個小男孩在飯店門口發生的汽車爆炸事件中不幸身亡。
戰爭使得孩子就像凄風苦雨中漂在水面的浮萍,孤立無援;生命就似用一根絲線連著的風箏,隨時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我期待世界是個大家庭
國際人道法主張,在武裝沖突期間,兒童的權利必須得到尊重;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努力保證戰爭中的兒童能夠得到充分的醫療服務、食物和水,并且盡最大努力讓他們與家人團聚。
為了引起人們對非洲兒童生活狀況的關注,從1991年開始,聯合國把每年的6月16日定為“國際非洲兒童日”。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向非洲國家提供了大量不附帶任何條件的援助,這些援助在推動相關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等諸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1年3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與坦桑尼亞教育部簽署了《希望工程捐助協議》,“希望工程走進非洲”正式啟動,“助非洲少年兒童人人有書讀”成為該工程的使命。
我們相信,在國際社會的大力幫助下,那些身處苦難的兒童,他們的生活狀況會慢慢好起來。
看到以上小朋友的處境,你會為他們傷心難過嗎?我們有幸生活在日益強大的中國,沒有戰爭、饑餓;每個孩子都在溫暖的家里,受到父母的精心呵護,這是多么幸福和幸運!我們要學會珍惜,有機會也要伸出熱情的雙手,把溫暖和希望傳遞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