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別人交流時,你是不是常為自己言語的平淡無味而苦惱呢?這可能與你的語言缺乏變化有關。其實,同樣的內容,可以先給它一個平淡的開篇,然后在恰當的時候峰回路轉,來個精彩轉折,這樣一來你的話語就柳暗花明、活力四射啦!很多名人的故事足以為證,來看——
先平后奇,妙語生花
王闿運游泰山,晚上住在東岳廟。不料剛好廟里死了一個僧人,眾僧都知道他是名士,便請他題寫挽聯。他提筆寫道:“東岳廟死一和尚。”此語一出,眾僧大失所望。他笑著環視一周,吟出下聯:“西竺國添一如來。”一聽此聯,眾僧紛紛叫好。
賞析:此聯為何會有這樣的效果?這在于王闿運的巧妙布置。他先以一句平淡無奇的口語作上聯,正是為接下來的精彩轉折埋下伏筆。當對方失望時,再突然推出高雅精當的下聯,提升全聯境界,讓人驚嘆的同時,又回味無窮。
小嘗試:某作家到學校作講座,老師說:“學校來了一作家——”如果讓你接下聯,你會怎么接呢?
先順再逆,峰回路轉
有家雜志社的工作人員辦事一向拖拉,馬克·吐溫的文章發表已有多日,卻還沒收到稿酬。他等得實在不耐煩了,便去詢問原因。出納說:“我們是該及時給您寄稿酬的,瞧,支票都開好了,就是經理沒簽字,領不到錢。”“早該付的款,經理為何不簽字?”“他腳傷了。”“哦!這樣啊!那我真希望他的腳早點好——因為我想看看他是用哪只腳簽字的。”一聽這話,出納頓時語塞,只好趕緊到經理那里,請經理簽了字,把稿酬給了馬克·吐溫。
賞析:出納的話聽起來似乎無可指責,馬克·吐溫便順著他的話,對他提出的理由表示理解。正當出納放松戒備時,馬克·吐溫峰回路轉,一語中的,指出出納所說的理由缺乏說服力。這樣,“先順”表達關心,“后逆”表示不滿,使出納無話可辯,又不致過于尷尬。
小嘗試:強強早上又遲到了,理由是下雨路滑。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回應他呢?
旁敲側擊,柳暗花明
鄭板橋早年家貧,有年除夕賒了一個豬頭,剛下鍋,又被屠戶要回,高價賣給了別人。自此這事便成了他的心結,以致后來到范縣做官,還規定殺豬的不準賣豬頭。他夫人深感這樣做不妥,又不好直說。一天,她將一只老鼠吊在房里。夜里老鼠不停地鬧,攪得鄭板橋一宿都沒辦法睡好。他埋怨夫人,哪知夫人說:“我小時候在興化時,有次好不容易做了件新衣裳,卻被老鼠啃壞了,你說我能不恨它嗎?”鄭板橋笑道:“興化的老鼠啃壞了你的衣裳,又不是范縣的,你恨它是何道理?”夫人說:“你不是也恨范縣殺豬的嗎?”鄭板橋恍然大悟,遂吟詩一首:“賢內忠言實難求,板橋做事理不周。屠夫勢利雖可惡,為官不應記私仇。”
賞析:夫人不直接勸說,而是創設一種
情境,并以平常之語說出原因,待鄭板橋“上鉤”后,便一下亮出“底牌”,一語驚醒夢中人,聰明吧!
小嘗試:米莉因為不按時交作業挨了老師的批評,為此,她常在背后說老師壞話。請你來勸勸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看似平淡的言語作掩護,然后看準時機巧妙拋出金石之言,這不僅會增強談話的整體氣勢,也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很不錯的方法吧?怎么樣,你也來試試?
(責任編輯:范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