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是我國的政治傳統(tǒng),在人治背景下,官員的品行特別重要。說起官員的品行,使我想起了王安石。我喜歡讀點古書,前段時間正好看完三卷《王荊公文集箋注》,覺得王安石太了不起。王安石身上有一種浩然之氣,“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我們對他其實有很多誤解,認為改革派都沒有好下場。我認為王安石的下場絕對好,該得到的榮譽都得到了。雖然保守勢力不僅反對他,而且在他去世后還千方百計誣陷他,后來甚至把北宋敗金也歸咎于他。但這些最終也掩蓋不了他的光輝。王安石的人格極為高尚,皇帝每次破格提拔他,他總是再三推辭。雖然古代官員有推辭的慣例,但好多次是較真的。有一次朝廷破格任命他“同修起居注”,他認為現(xiàn)職才任數(shù)月,雖然皇帝喜歡他要重用他,但這樣會破壞規(guī)則。所以一辭再辭,總共辭了12次。有幾次朝廷命官來家宣布任命,他就躲進廁所;有幾次朝廷官員硬把任命書放在他面前,他就生生給退回去。相比之下,我們現(xiàn)在許多官員為了晉升使盡渾身解數(shù),爭搶都來不及呢。在涉及重大原則問題時,王安石甚至還頂撞皇帝,現(xiàn)在我們很多人在上級面前完全是唯唯諾諾,不敢說一個不字。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名動朝野,而我們現(xiàn)在還有不少官員沉湎迷信,死守教條,明哲保身。王安石在納妾合法的封建社會都沒有納妾,節(jié)操感人,而我們有些官員在黨紀國法禁止的情況下還居然以包養(yǎng)二奶三奶為榮。
現(xiàn)在很多人講一套做一套,說的和做的太脫節(jié)了。個別人這樣沒有問題,短時期這樣也沒有問題,但如果很多人都這樣,整個社會都這樣,長時期這樣,那這個社會甚至這個民族都有問題了,民族的人格都會分裂。說假話者自己沒有內疚,別人對說假話的人也習以為常。這對我們整個民族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后果:它會導致信任感和正義感的流失。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信任,那還了得?一個社會的正常發(fā)展必須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政府也一樣,沒有公信力的政府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長治久安。一個民族要是沒有足夠的正義感,社會的公平就難以實現(xiàn),這個民族就不會有真正的自信與和諧。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政府官員的表率作用特別重要,各級官員應當在誠信和正義方面起模范表率作用。現(xiàn)在都說講真話難,為什么?并不是人們不想講真話,而是講真話可能會產生風險,在政界尤其如此。可沒有真話哪來誠信?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大力倡導黨員領導干部要講真話,可見講真話之難、之重要。要真正鼓勵各級干部講真話,就必須營造一種講真話的制度環(huán)境,首先是民主的制度氛圍,即寬容別人的不同意見,尤其是下級的不同意見。
(摘自俞可平著《敬畏民意——中國的民主治理與政治改革》,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3月版。題目為編者所加,文字順序有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