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約1100萬家中小企業,與銀行有信貸關系的不到100萬戶。既然銀行體系改革一時無法到位,有識者則鼓吹要給它們減稅,既然不能開源,那就節流……

2011年,在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多種因素外,為應對通貨膨脹而實施的貨幣緊縮政策使得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凸顯出來。
進入2012年,中國穩健的貨幣政策的走向將直接關系著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狀態。《望東方周刊》就此采訪了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李子彬。
說“倒閉潮”跟實際情況不符
望東方周刊》:2011年以來,有不少關于中小企業“倒閉潮”“跑路潮”的消息,有的人說比2008年更加嚴峻,根據中小企業協會的調研,真實情況如何?
李子彬:“跑路”問題不是2011年才有的。溫州一個市2010年這種案件就有2000多起,而蘇北一個縣因為類似的民間金融問題導致全縣的資金都斷裂了,其實一個縣只要有十幾家放高利貸的就足以把全縣拖垮。
雖然2011年中小企業面臨的形勢比2009年、2010年更加復雜和困難,但比 2008年要好,說“倒閉潮”跟實際情況不符。
2011年我到浙江去調研的時候,省政府告訴我一個數字:減產、半減產的企業大概占總數的20%。浙江省政府不認為這是倒閉潮,我也不認為這是倒閉潮。因為大部分企業并沒倒閉,都在盡力支撐,把技術骨干、管理骨干留住。
2008年下半年以來,國家為應對金融危機采取了大量措施。一方面,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比如取消總計350億元的100項收費,并且加大對中小企業的專項資金的支持力度。在2008年9月以前,中央原來的專項資金包括工信部、商務部、科技部加起來一年才十多億,而到了2009年、2010年已經增加到100多億了。而且,地方政府力度比中央還大。
金融危機雖然是壞事,但如果不是幾十萬戶企業倒閉,各級政府也不會認識到中小企業還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影響社會穩定、影響民生,從而下那么大的力度來支持。
《望東方周刊》:中小企業2011年遇到困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李子彬:供需之間的缺口拉大了。
國際貿易明顯下降。由于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和美國的經濟增長乏力,IMF預計2011的貿易增長量會由上年的14. 5%下降到6. 5%,因此中國出口額從2011年8月起逐月下降。根據2008年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普查的數字,外貿出口額中有68%來自于中小企業,所以他們還是會受到很大影響。
對資金的需求更加迫切。一是2011年中央貨幣發行量比前兩年明顯小了。實際上前兩年中國貨幣一直超量發行,這是近來通貨膨脹的一個主要原因。為了抑制通貨膨脹,必然限制貨幣發行量;二是因為國際的大宗產品漲價,這是輸入性的通脹;三是雨災旱災相繼發生,副食品蔬菜供應緊張;四是地方政府開始換屆,新一屆政府多少會有些擴大投資,這種規模擴張、大干快上拉動了能源及原材料的價格上漲。
與此同時,2011年貨幣供應量減少了。從去年到現在十多次上調了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凍結了超過4萬億的存量。

警惕銀行資金流向高利貸
望東方周刊》:有許多消息說,中小企業從銀行貸款很困難,所以它們往往會求助于民間金融機構。民間資本對緩解中小企業的資金缺口有多大作用?
李子彬:2011年我們在調研的時候得知,浙江約1. 2萬億元的民間資金中,參與中小企業借貸的大概只有2000億元,其他的仍然是閑散資金,炒房、炒寶石、炒字畫去了。
民間資本不是最好的融資渠道。比如有些企業通過擔保公司借銀行的錢,擔保公司至少會在銀行的基準利率之上加收3%的利息,一般都會在15%的利息左右,那么小額貸款公司跟鄉鎮銀行的利率更高,大概在20%到40%。所以,中小企業從民間資本融資的成本是很高的。
這也衍生出一個問題:有些銀行為了高獲利,已經有一部分錢流失到了民間金融機構,因為他們沒有那么多錢,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從銀行借錢出來放高利貸。原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一個公開場合表示,銀行流向民間金融機構的錢大概有3萬億元。
融資難能緩解還不能根本解決
望東方周刊》:應該怎么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
李子彬:融資難問題能緩解還不能根本解決。中小企業最好的融資渠道是從銀行貸款,但現在中國的銀行業改革滯后,銀行體系也不完善。
目前中國的國有銀行及大銀行的放貸條件、流程等等都是為國有企業和大企業設置的,中小企業很難企及。應該放手發展中小銀行,包括鄉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合作社、農村信用社之類機構。
實際上,每個縣,乃至于每個鎮都可以成立一個小型銀行,而大銀行給這些小銀行做貸款批發,再由小銀行貸給中小企業,比如大銀行的批發利率是3%,小銀行貸給企業收6%,這樣小銀行和中小企業都能活下來了。
美國有8000家銀行,香港有1000家銀行,中國就100多家。不僅如此,在中國金融業重組的過程中,縣級縣以下的機構和農村信用社基層機構還在撤銷與合并。這讓中小企業更無從貸款。
所以說,銀行業要繼續改革,但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減稅是當務之急
望東方周刊》:直接融資渠道呢?
李子彬:在國外,企業有30%的錢是從銀行拿的,70%的錢是直接融資。目前,我國直接融資渠道還不通暢。中國的資本市場發育得晚、規模小,擔負不起來向企業輸送資金這個任務。
比如說股票市場算直接融資,但有多少家企業能上市?再說債券市場,國外的債券市場跟股票市場等量齊觀,而中國的債券市場規模不大,大企業發公司債一年還有個千八百億,小企業債券2011年一年也就30億的樣子。中國1100萬戶中小企業發30億債,平均一個企業幾百塊錢,那還能管用嗎?剩下的產權交易市場及私募股權基金也都規模很小。
所以說,現在中國企業直接融資只有2%左右,最大膽的估計也只有5%。剩下的98%按道理都得靠銀行,而銀行現在還沒那個力量。
《望東方周刊》:應該怎么辦呢?
李子彬:2011年4月我寫了一份報告,其中一條就是“調整信貸結構,多種途徑緩解融資困難”。
其實,中國約1100萬家在工商局登記的中小企業,跟銀行有信貸關系的不到100萬戶,有90%的企業不貸款。所以我一直鼓吹要給它們減稅。既然不能開源,那就節流。政府應該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并且給中小企業減輕稅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