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日,在股票停牌5個交易日后,光大證券發布非公開增發預案,擬定向增發6億股,發行價11. 74元/股,再融資70. 44億元。
此前的7月25日,光大證券發布重大事項暨停牌公告,公司正在籌劃非公開發行股票事宜,該事項尚存在不確定性,為保證信息披露公平性,公司股票停牌。
在滬深大盤疲弱不堪、資金供應十分緊張的背景下,該公司的再融資行為令很多投資者感到驚心。光大證券于2009年8月首發上市,發行股數5. 2億股,發行價21. 08元/股,募集資金總額109. 61億元,扣除發行費用2. 51億元后的募集資金凈額107. 10億元。對于這107. 10億元巨額資金,光大證券全部用于補充資本金,具體主要用于增設營業部、發展直接股權投資、開展境外業務等,以提高市場占有率和資本收益率。
但是,與巨額資金的投入相伴隨,光大證券的盈利能力卻在持續下降,從2009年至2011年,公司凈利潤分別為29. 03億元、22. 64億元、15. 95億元,未能給投資者取得應有的回報。而光大證券高管們的薪酬卻居高不下,其中董事、總裁徐浩明的年薪分別達265. 28萬元、464. 8萬元、339. 66萬元。
自上市以來,光大證券的股價表現一直較差。截至2012年7月24日,該公司收盤價為13. 45元,考慮到歷次分紅后的復權價為15. 24元,較發行價下跌27. 69%,與上市首日收盤價27. 40元相比,跌幅44. 37%。
承銷新股令投資者損失慘重
相對于公開的財務數據而言,光大證券的實際經營情況或許更加惡劣,它的股票承銷業務被投資者視為已走上了一條殺雞取卵的不歸路。
在2011年年報中,光大證券的投行業務實現收入6. 4億元,同比增長54%,但沒有可持續性。8月1日公布的2012年中報顯示,該公司今年上半年的證券承銷業務凈收入只有7900萬元,同比下降81. 53%。
自2011年以來,光大證券共承銷了12只新股,截至2012年7月31日,有11只都已跌破發行價,其中雙星新材、中京電子的跌幅分別為55. 04%、51. 02%。很多購買光大證券所承銷股票的投資者損失慘重。
雙星新材于2011年6月初由光大證券保薦上市,保薦代表人為潘劍云和于薈楠。該公司總部位于江蘇省宿遷市,主營聚酯薄膜等新型塑料包裝薄膜的生產和銷售,首次發行股數5200萬股,發行價55元/股,募集資金總額28. 6億元,扣除發行費用1. 53億元,募集資金凈額為27. 06億元,其中超募資金近20. 45億元。
在雙星新材發行期間,光大證券出具的投資價值報告認為,雙星新材合理的價值區間為70. 76元/股至81元/股。在光大證券的推介下,新華保險以55元/股的價格斥巨資申購,共獲配990萬股。近1年多來,雙星新材股價持續下跌,7月30日收盤價為10. 88元,復權價22. 76元,新華人壽被深度套牢。
再以中京電子為例,該公司由光大證券于2012年5月保薦上市,公司主營高密度印刷線路板,首次發行股數2435萬股,發行價17元/股。在中京電子發行期間,光大證券的投資價值報告認為,中京電子的合理價值區間在20元/股至22元/股。在光大證券的保薦下,中國人保、葛洲壩集團財務公司、全國社保基金五零四組合、株洲千金藥業等機構投資者均斥巨資申購,各獲配120萬股。
在上市當年,中京電子就出現業績變臉,公司2011年凈利潤為3399萬元,同比下降逾15%,今年一季度公司凈利潤為74. 33萬元,同比下降逾90%。近1年多來,中京電子股價大幅下跌,7月31日收盤價為5. 45元,復權價8. 97元。
集合理財產品頻頻告急
因凈值下跌和規模萎縮,光大證券旗下的集合理財產品亦頻頻告急,公司資產管理業務深受困擾。光大證券現在共有14只集合理財產品,其中,光大陽光新興產業、光大陽光內需動力、光大陽光基中寶,以及QDII基金全球靈活配置等都出現了較大虧損。
光大陽光新興產業成立于2011年1月31日,首募規模近12. 85億份,有效參與戶數為5238戶,投資經理張楠。該集合進入投資運作后,在頭兩個月即出現虧損,在滬深300指數期間上漲4. 77%的背景下,集合凈值反而下跌2. 57%。
2011年4月25日,“光大陽光新產業”投資團隊在《致投資者的一封信》中,對該集合出現虧損表示歉意,同時宣稱:“我們相信目前構造的投資組合攻守兼備,是能夠為中長期投資者帶來較為豐厚的絕對收益的。”
同一天,在光大陽光新興產業發布的2011年一季報中,張楠說:“考慮到宏觀環境最不利的時點正在過去,且目前A 股的整體估值水平仍然處于歷史的底部區域,市場繼續震蕩向上的可能性較大,同時1季度以來的風格差異將逐步弱化。”
而其后的市場走勢證明,上述分析只是光大證券的一廂情愿而已。截至2012年7月30日,光大陽光新興產業的單位凈值為0. 799元,累計虧損超過20%。
繼光大陽光新興產業之后,2011年5月25日,光大證券又發行成立了投資于海外市場的全球靈活配置,首募規模近1. 95億份,有效參與戶數1293戶。與光大陽光新興產業類似,光大全球靈活配置在投資運作后也很快陷入虧損局面,截至2012年7月26日,該集合的份額凈值為0. 883元,累計虧損近12%。
因業績表現欠佳等原因,投資者不斷贖回,導致光大證券旗下的部分集合理財產品的規模跌破1億元,面臨清盤威脅。7月25日至26日,光大陽光穩健添利、光大全球資產配置相繼發布公告稱,它們在7月24日的規模分別為9953萬元、5136萬元,如在截至8月20日的20個工作日內持續低于1億元,將啟動清盤程序。
此前,光大陽光穩健添利曾于6月6日發布資產凈值低于1億元的公告,而光大全球靈活配置則曾分別于5月31日、6月11日、6月28日三次發布資產凈值低于1億元的公告。
機制和人才困擾
時隔3年之后,光大證券再次提出再融資計劃。
在8月1日公告的《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中,光大證券表示,證券行業是與資本規模高度相關的行業,資本規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證券公司的競爭地位、盈利能力、抗風險能力與發展潛力。“因此,凈資本是決定證券公司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
光大證券還表示,“通過本次非公開發行,公司的經紀業務結構將更加合理,自營業務、國際業務、直投業務以及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等創新類業務的業務規模將有所擴大,業務收入亦會提高。”
但是,對于光大證券的上述說法,一些投資者并不認同。一位曾在光大證券任職的資深人士認為,在金融證券行業,最重要的并非資本,而是機制和人才,而光大證券欠缺的恰恰是后者,這才是該公司多年來發展不盡如人意的主要原因。
從2002年至2007年,在原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的帶領下,光大證券的投研團隊曾為公司作出巨大貢獻,但光大證券內部的機制未能給他們以合理回報,精英人才在2007年大量流失。
在高善文之后,光大證券任命潘向東為首席經濟學家,2011年,潘向東亦掛冠而去。
作為央企控股的大型證券公司,光大證券的經理層多年來未能建立一套市場化的激勵機制,導致公司難以吸引和留住一流人才,從而直接影響了公司競爭力的提升。3年前,光大證券的發行價為21. 08元/股,如今增發價為11. 74元/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