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杭州市江干區人民法院法官俞燁的辦公桌上多了一本小冊子,這幾天閑下來時,他就翻著看看。
與俞燁一樣,不久前,浙江省法院系統13000名法官干警收到了一本《柔性處理,藝術拒絕——法院干警拒禮、拒請、拒托提示手冊》(以下簡稱《提示手冊》)。
《提示手冊》類似于“口袋書”,體積雖小,卻囊括了幾乎法官面對“人情案”的各種情形。
作為一名剛到法院工作兩年的年輕法官,俞燁的直觀感受是“小冊子具有提示、指導意義,并且把原來抽象的制度規則轉化成鮮活案例,讓人感覺不枯燥,亦不覺得空洞說理”。
浙江省高院的《提示手冊》甫一推出,即引起輿論關注。
“媒體關注度如此之高,這是原來沒有想到的。”浙江省高院新聞發言人唐學兵向《中國新聞周刊》感慨。
從“約法十章”到“防止人情關系的工作規定”再到“陽光司法”,以及新近推出的《提示手冊》,在“防腐”方面,近幾年浙江省高院可謂頻出新招。
同時,浙江省高院在“反腐”上亦有動作。據初步統計,自浙江省高院院長齊奇上任以來,省法院就有8名處級法官因腐敗而落馬。
據知情人介紹,就在7月初,浙江省高院一名法官因涉嫌腐敗而被檢察院帶走。“這名法官是頂風作案,但院里還是進行了人性化處理,等他幫助孩子填完高考志愿才帶走的”。
被“人情“包圍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一些人認為沒有關系辦不了事,有了關系好辦事,很多當事人碰到官司就四處到法院托人情、找關系。”浙江高院院長齊奇坦承,“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面對人情關系找上門,法官應該怎么做才好?浙江省高院在推出的《提示手冊》中設計了24種場景,以問答形式進行解釋。并且每個問題之后都有處理建議,還配有漫畫插圖。
“我們強調的是以人為本,法官既要堅持原則、秉公辦案,又不能因為簡單的拒絕親朋好友的說情而影響和諧的人際關系。”中共浙江省高院黨組成員、紀檢組長宋濤表示在編寫《提示手冊》的過程中突出人性化,藝術拒絕與柔性處置相結合。
例如,場景十一:某日,你受親友、長輩、領導、老師或同學邀請聚餐,入席時發現有案件當事人在場,你如何處理?如果該當事人是中途到場的,你又如何處理?
《提示手冊》給出的處理建議是:“不論入席時發現當事人在場,還是當事人是中途到場,均應設法借故離開(例如家人來電,家中有急事需即刻回去處理;領導來電,單位有急事需要加班,等等)。
另外《提示手冊》建議,如礙于情面確實難以離開的,應當堅持原則,避免談論案件,并建議當事人通過正常的來訪途徑書面反映情況。事后,可向親友解釋和說明法院的有關紀律規定,懇請得到理解和支持。同時,要及時向組織說明情況,可能引起合理懷疑的,應主動申請回避。”
場景三:你將該當事人勸走了,但第二天你在樓下信箱或者小區門崗處發現當事人留下的裝有若干購物卡券或現金的信封,你會如何處理?
《提示手冊》處理建議:首先向部門廉政監察員或部門領導報告情況,并第一時間與當事人取得聯系,確認卡券、現金是否為其所留;同時告知當事人,如無人認領,將上繳紀檢監察部門。
場景十八:某日,你接到一位退休老領導打來的電話,詢問你主審的某案件的審判結果。你會如何處理?
《提示手冊》處理建議:可向老領導表示尊敬,問候身體健康情況,告知其案件仍在審理過程中,有一些事實仍需進一步查清,目前尚無傾向性意見和結論,但一定會公正審理案件。待裁判文書送達雙方當事人以后,可主動向老領導匯報審判結果。
浙江省高院推出的《提示手冊》中“場景十二”對上級部門以及兄弟單位的“關心”也給出了處理建議。但多數受訪法官認為,對上級的“關心”是最難處理的。不直接審案的法院領導非程序性介入法官審理的案件是導致法院腐敗案件頻發的一大重要原因。
“注重互動性,使教育的方式由說教灌輸走向建議啟發,強調法官的主動參與和融入。”唐學兵分析認為,傳統的廉政教育一般停留在開個會、看部片、寫篇文,形式單調,內容單一,缺乏互動,導致法官被動應付的多,主動參與的少。
看完《提示手冊》,杭州市江干區法院辦公室主任陳歡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基層法院的法官在辦案過程中經常會碰到熟人說情、打招呼的問題,怎么妥善處理著實讓人頭疼。《提示手冊》中的案例場景真實再現了法官在辦案中碰到的風險,讓法官辦理這類案件有了依據。”
浙江省高院宣傳科科長張興平坦承,20多種場景不可能涵蓋所有“被”送禮、請托情形,《提示手冊》只是給大家提供了一種處理人情關系案件的思路。
向“人情案”開刀
轉型時期社會利益、價值的多元化,對廉潔司法構成了嚴峻挑戰。通過對近年來落馬腐敗法官案件的分析顯示,多數落馬的法官是利用手中的審判權、執行權,送順水人情,辦人情案、關系案,以權謀私,收受賄賂。
早在2008年年初,剛從上海市高院調任浙江省任高院院長的齊奇,就開始向法官辦理“人情案件”開刀。
彼時,剛上任的齊奇向媒體宣稱,人情關系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情關系對司法工作的不當影響,導致產生偏離公正的人情案、關系案。通過建章立制,公開處理涉案反映中的人情關系,落腳點就是以“陽光機制”防止與抵制人情案、關系案,確保司法公正。
同年3月,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出臺了《全省法院領導班子成員防止人情關系對司法工作不當影響的若干規定》,人稱“約法十章”。
就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的關系,“約法十章”明確規定:法官不得私下接觸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以及涉案關系人。當事人等如堅持要求面談反映問題的,會面必須在法院辦公大樓接待室公開進行,必須兩人參與接待,做好記錄,事后制作成書面材料存入副卷。違反上述規定的,視程度輕重予以批評、誡勉談話、通報直至紀律處分。
同年9月,浙江省高院接到多封舉報信,反映民一庭原庭長趙某在本庭審理的一起離婚案件期間,私下與當事人多次約會、未按規定上交所收銀行卡等違紀問題。查實后,趙某旋即被免去庭長職務、行政記大過處分。
齊奇后來向媒體慨嘆,辦人情案、關系案害人害己。“一些家長本以為自家孩子大學畢業后進法院當法官體面安全,還有什么不放心的,但因為人情案、關系案的禍害,個別法官工作沒幾年就經不住誘惑,收受賄賂、鋃鐺入獄”。
陽光司法
2009年年初,浙江省高院在全省法院院長會議上提出“抓好八項司法,服務科學發展”的工作思路,其中,將“陽光司法”作為全省法院的重點工作。
為了推進“陽光司法”,浙江省高院聯合成立了課題組,作為課題組成員之一,浙江省高院研究室主任魏新璋參與了整個調研過程,最后形成一份《關于陽光司法的調研報告》。
魏新璋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齊奇院長上任后不久,就提出打造“陽光司法”,并且把“陽光司法”列入院里工作計劃。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只有把司法權的行使置于陽光之下,才能最大限度地遏制背離公正司法行為的生存空間。”魏新璋認為這是齊奇推行“陽光司法”的目的。
根據《關于陽光司法的調研報告》顯示:在立案公開、庭審公開、證據采信公開、事實認定公開、判決理由和結果公開、辦案紀律公開等方面都已經建立了新機制。
據統計,浙江省103個法院已全部建立了門戶網站,推行網上預約立案、庭審直播、案件信息查詢等便民措施,上網公布生效判決書;全省1347個法庭全部實現電子化,對所有開庭案件全程錄音、錄像。
去年2月,浙江高院制定下發了《浙江法院陽光司法實施標準》,從硬件、軟件到運行,對司法公開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確、具體、可操作要求。
“如果說《提示手冊》是針對廉潔司法的戰術問題,那么陽光司法則是大的戰略部署,是防止腐敗的有力舉措。”魏新璋比喻說。
2009年開始,浙江省高院院長齊奇開始在網上與網民直接對話,被看做是陽光司法的又一措施。
“其他副院長、庭長和中院院長等都曾有與網民對話的經歷,這有利于提高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唐學兵認為。
2010年12月,浙江省高院再次為防止法官辦理“人情案”立規,下發了《關于本院審判執行人員辦案實行地域回避的規定(試行)》,旨在防止人情關系對審判執行工作的不當影響。
據上述知情人介紹,此規定與當年省高院發生的腐敗案件不無關系。
2010年1月8日,浙江省高院原立案第一庭副庭長潘華山在家中將當事人錢某殺害。
據媒體報道,該案件當事人錢某向浙江省高院提起申訴時,與潘華山結識。為獲取幫助,錢某許諾如申訴成功將給予好處費。因該申請再審案件無結果,錢某來杭找潘華山,揚言要予以告發。
隨后潘華山邀請錢某到家中吃飯,其間兩人因官司一事發生口角,繼而拉扯,潘遂將錢殺害。
“潘華山案件給法院造成極壞影響,這個案件可以說是因‘被’送禮而發生的極端案例。”上述知情人分析說。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0年9月初,浙江省高院刑一庭原庭長、后任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的童志興(副廳級)被“雙規”期間,時任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監督庭庭長樓旭萌因嚴重違紀被免職。
當年11月22日,在浙江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上,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齊奇坦誠,省高院反腐倡廉形勢依然嚴峻。
據中新社報道顯示:2010年浙江的法院在抓規范司法中,有192人被追責,其中誡勉談話38人,通報批評115人,其余給予了責令檢查、取消評先資格等處理。
2011年3月,在談反腐倡廉建設時,最高人民法院紀檢組長張建南指出,一些案件當事人為了打贏官司,往往會想方設法通過各種關系結識和拉攏辦案法官;一些和辦案法官具有親屬、朋友、同學、同事等關系的人員,則在案件當事人和辦案法官之間請托說情,使得辦案法官面臨的誘惑和考驗越來越多。
通過浙江省法院發生的幾起腐敗案件來看,“有些法官落馬的確是因為當事人請托,或者是辦理人情案件。這也是浙江省法院在反腐上為何如此關注人情關系對審判執行工作的影響原因之一。”上述知情人分析認為,每個人的生活都有一個“圈子”,有時這個“圈子”就是一種利益同盟,“法官也不例外,如果法官們對法律的忠誠度,低于對‘圈子’的忠誠度,那么天平將失去平衡。”
(實習生張玲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