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搞‘財產公示’,我想最關鍵的是要把監督引入進來,形成一種威懾,形成一種不敢腐敗的文化。”中共淮安市紀委副書記范青語氣溫和,但言語之中對于改革的目標毫不含糊。
2012年7月10日,中共淮安市紀委、市委組織部發布《關于同步公示擬提拔干部財產的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引發各界廣泛關注。7月20日,淮安市紀委副書記范青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首次公開回應改革原委。
作為全球公認的“反腐利器”,官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受到各國重視。1987年,該項制度亦首次在國內提出,此后1994年進一步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但至今仍未能出臺。
中紀委副書記吳玉良在今年兩會期間坦陳:“任何一項好的制度,要想行得通、辦得到,一定要有一個配套措施和一個水到渠成的環境。”
吳玉良認為,“對于財產申報制度,我們感到有兩個方面的條件是欠缺的:一是要建立起社會的誠信體系,二是信息統計體系。沒有這兩個體系的建立,我想這項制度實行起來是比較難的。”
此種背景下,中共淮安市紀委希望以地方增量改革的方式穩妥探索官員財產公示難題。
“拒絕申報,不予提拔”
在范青看來,決心并不能代替方法,更不意味著有了決心改革就成功了,吳玉良所稱的難題在淮安也是現實存在。
范青的辦公桌上,擺著一份中央黨校教師呂品的署名文章《官員財產申報公示:進展與分析》,這篇發表在《學習時報》的文章對官員財產申報“化解制度創新風險”“財產申報人群范圍”“財產公示范圍和方式”等問題作了系統研究。
顯而易見,這篇文章深得范青推崇。文中精彩之處被范青標識出來亦顯示著這次改革有備而來,改革主導者對各地情況做了充分的摸底。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在淮安市紀委與相關工作人員訪談中了解到,“我們對其他地區的類似改革做了比較多的關注,有些地方甚至打電話去了解情況。”
但淮安的改革,有自己的邏輯,并不照搬。
之前,淮安已經做了更為基礎的工作,核心所指是,“領導干部信用管理體系的建設”。
“我們當時考慮,誠信問題,不僅是整個社會,領導干部也需要加強。因此從2011年上半年開始,我們淮安就開始建設領導干部信用體系評價平臺,加強領導干部信用建設。”范青認為,此前的工作為今天的財產公示改革做了鋪墊。
不過,改革并不容易。歷經兩年調研,到2012年年初,《淮安市領導干部信用管理體系建設工作意見》和《淮安市領導干部信用管理實施辦法》(試行)發布,一個功能強大的軟件系統也被開發出來,進入調試階段。
中共淮安市紀委黨風廉政室劉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個體系建立后,打開軟件,連交水電費的情況都一目了然。”
領導干部的信用情況主要包括領導干部的履職狀況、工作作風、遵守法律以及遵守社會公德,家庭道德等各個方面。
“在體系建設過程中,開了很多座談會,大家一致的意見是:領導干部上報信息的準確性很難得到確認。”范青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共淮安市紀委開始將視野投向財產公開。范青說,“一方面中央也大力提倡實行財產公開制度;再一方面,這也是社會群眾的呼聲。”
尤為重要的是,通過財產公開正好能解決領導干部自行“申報”信息的準確性難題。
從今年4月份開始,中共淮安市紀委對財產公示制度的設計開始密集調研,召開座談會聽取意見。
參加座談的人員來源非常廣,包括機關干部,部門主要領導,部門分管領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財產公開相關職能部門比如銀行、住建局、財政局,組織部門和縣區;還有特邀的紀檢監察員。
主抓《暫行辦法》起草的中共淮安市紀委黨風廉政室主任王建華介紹說,調研結果顯示,對于官員是否需要進行財產公示這個問題上,淮安上下有著非常高的共識。不僅如此,淮安市委常委會還對此議題進行了專題研究。
但對于具體如何推進,并非一開始就有明確方案。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哪些人的財產應該納入到公示之中來?
有人提出來能不能在某個部門先試,搞試點。中國漸進式改革的好處在于,先在局部范圍內進行試驗,以此降低風險。
討論的結果是,風險需要防范,但改革也要推進。范青說,“最后我們決定將全部擬提拔干部都納入進來。”
這樣一來,市委擬提拔擔任正、副縣(處)級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的干部;市直單位黨組(黨委)擬提拔擔任正、副科級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的干部;各縣(區)委等擬提拔擔任正、副鄉(科)級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的干部都必須進行財產公示。
在“監督檢查”部分,《暫行辦法》規定:各級紀委和組織人事部門要加強對擬提拔人選財產申報公示情況的監督檢查。對不按規定要求進行公示的地區和單位,要追究主要責任人的責任。非常硬性的約束是,“對拒絕申報的擬提拔人選,建議不予提拔。”
“有公示就會有監督”
公示的內容一直被認為是財產公示制度的核心所在。
新疆阿勒泰地區官員財產公布的信息包括四方面,主要限于官員本人的工資收入、獎金補貼、收受禮金、禮物等收入狀況,通過阿勒泰地區廉政網向社會公開。財產以及家庭成員等七項信息則被列入秘密申報、內部掌握的范疇。
浙江慈溪的官員財產公布范圍除了公布收入等內容,干部未成年子女名下的房產、擁有的私家車等大宗財產,以及官員親屬從業、子女就學等情況都要詳細公布,但卻不包括銀行存款、信托資金、股票和其他有價證券、借出款和借入款、美術工藝品。
顯然,淮安在這一點上做了非常大的推進,擬提拔官員的房產、車輛、投資、存款、債務等均被要求如實申報并做公示。以投資情況的申報為例,包括投資或持有有價證券、股票、基金等金融理財產品的本金或市值、賬戶余額;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投資或注冊公司、企業、個體工商戶的時間、名稱和投資總額均被納入進來。
此外,還包括“其他需要說明的財產情況”這樣一個兜底條款。范青認為,這樣一來,基本上涵蓋了干部的財產情況。媒體亦評論認為,“這樣寬泛規定的好處在于,誰如果有不當收入和財產,可以很清楚地得到反映;誰想隱瞞收入和財產,也很困難。”
在公示程序上,此次改革亦做了精心考慮。“我們設定的公示程序是與組織部門確定的程序同步。黨委決定準備提拔干部,向社會公示其簡歷等情況,我們就同時公布其財產情況,與組織部門的干部任前公示保持同步。”范青說。
王建華認為,“這樣的好處在于,干部任前公示期間,社會各界對其最為關注,任前公示本身就意味著引入監督,財產的同步公示使得監督得以具體化。”
《暫行辦法》做了更進一步的規定:不僅僅是擬提拔期間受到監督,擬提拔人選在被提拔后,有群眾反映和舉報的,紀委和組織人事部門要認真進行調查核實,對隱瞞重大財產且在公示期間的,建議不予提拔;已提拔的,建議取消其任職資格。
格外引人關注的是財產公示的渠道。
《暫行辦法》要求“市委擬提拔的人選,在其任職單位張貼,淮安市電子政務平臺同時予以公示;市直單位擬提拔的人選,在單位黨務政務公開欄予以公示;縣(區)委擬提拔的人選,在其任職單位和本地電子政務平臺同時予以公示。”
這一規定表明改革者對改革的推進非常謹慎,也被評論人士認為“公開的程度不夠”,并稱之為“遺憾”。
范青的看法是,“無論是在任職單位還是電子政務平臺公示,財產公開的目的并沒有改變,實際上最了解情況的還是單位內部,提拔期間競爭也是在內部,只要有公示,就會有充分的監督。”
盡管如此,范青并不寄希望畢其功于一役。
“我們之所以叫‘暫行’,就是希望通過不斷的實踐,總結經驗,在合適的時候能夠進一步完善推廣這個制度。”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獲悉,改革方案出臺后,中共江蘇省紀委副書記、監察廳長江里程專門對淮安財產公示的改革做了批示:“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探索,符合漸進、增量改革的辯證思維,對于進一步深化懲防體系建設的思路與舉措具有積極的作用。”
根據中共淮安市紀委和市委組織部的安排,《暫行辦法》將在8月1日施行。王建華說,他們希望制度設計的可操作性優點能釋放出來,使之真正成為“反腐利器”。
(實習生張玲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