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和后天優勢兼備,將于今年11月24日迎來70歲生日的讓?平稱得上是中非合作最好的見證人。
他在非洲成長,但他有“中國根”。父親是越洋跨海到達非洲的中國浙江溫州人,母親是加蓬一個部族首領的女兒,中非合作融進他的血液里。
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在北京召開第一屆部長級會議時,他以加蓬外交部長的身份與會。此后至今,他連續12年參加中非合作論壇各級別會議。2008年后,他有了新的身份:非盟委員會主席。
今年是讓?平最后一次以非盟委員會主席的身份與會。抵京出席于7月19日至20日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的兩天前,南非女強人德拉米尼成為他的接任者,也成為非盟委員會史上第一位女掌門人。
或許人如其名,讓?平在擔任非盟委員會主席的四年里,關于其執政風格,外界多認為是 “四平八穩”,并稱非盟在處理地區和國際事務時“無所作為”也與此有關。
但《中國新聞周刊》在專訪讓?平的兩個多小時里,感受到的不止是他的平和親切,也有他的坦率尖銳。
在對話的過程中,他會直接指出不愿對某些問題多加回答,也會主動回答“沒有被問到的問題”。而談到西方對于中非合作的不實指責,他直言西方“荒謬”,說起西方在利比亞危機上的干預導致非盟邊緣化,他坦承非盟受到侮辱。
原材料初加工符合中非共同利益
中國新聞周刊:中非合作論壇12年了,論壇給中非合作和非洲帶來了哪些改變?
讓?平:12年前,世界認為非洲是片沒有希望的大陸,西方世界實際上放棄了非洲,轉而將目光投向亞洲。
但是亞洲不僅沒有放棄非洲,反而是來到了非洲。尤其是中國和日本,越來越積極地關注非洲。
中國所承諾的對非援助項目,履行得非常好,完全做到了。但以前,很多西方國家給過非洲很多承諾,卻往往不會完全實現。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面臨著一些指責,說中國從非洲進口原材料是“掠奪資源”。
讓?平:這樣的指責是毫無道理、完全錯誤的。原因很簡單,石油等資源的價格不是中國來制定的,而是世界市場來決定的。
比如說購買鐵礦石,可以從非洲也可以從巴西或澳大利亞購買,價格由國際市場決定的,這里頭也有競爭關系。中國愿意去哪兒去買,完全是中國自己決定的。
指責中國掠奪資源的人,要么是出于惡意,要么是對市場的供求關系法則不了解。
其實,西方的指責主要并不是針對你所說的這個方面。
西方批評中國,主要是因為中國從非洲進口的原材料,是未經加工的原材料。如果在非洲加工,會產生附加值。
西方人在非洲已經待了5個多世紀了,從來進口的都是原材料,而不是加工過的。他們指責中國的事情恰恰是他們過去都沒有做的事情。
不過,隨著中非合作程度的提升,這種情況正在改變。中國同非洲的經貿往來不應該停留在進口原材料的層面。
旅游業是新興的現代化產業,目前在非洲發展速度相當快。旅游業的發展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比如航空業、酒店業的發展。中國需要和非洲加強在這方面的合作。
在綠色能源方面,中國在非的投資也越來越多,比如太陽能項目和水電站建設。
我回答了很多你沒有問到的問題。(笑)
中國新聞周刊:現在很多中國人特別希望到非洲旅游,但也有擔憂,比如安全。
讓?平:這說到底是心理問題。在非洲人自己看來,非洲比紐約還安全。舉個例子說,紐約每年也會發生很多起暗殺事件。
對于非洲安全的擔憂可能是因為非洲有很多的內戰以及恐怖主義活動。但恐怖主義活動也并不只是非洲才有,而是世界范圍內的。我可以向你保證,在非洲旅游,安全是有保障的。
在紐約,在巴黎,晚間也有很多地方是危險的。只要你不去這種危險的地方,在非洲和在紐約、巴黎沒什么兩樣。
中國新聞周刊:回到前面的話題。不論是向歐美還是亞洲國家,非洲出口的原材料一般都未經加工。這是因為在非洲生產的成本更高和非洲缺乏相應的產業工人嗎?
讓?平:從西方的角度來說,這是他們的殖民思想在起作用。西方過去對非洲的殖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非洲有資源,他們將非洲大陸作為原材料的供應基地。
西方長期只進口原材料,是因為他們希望西方的工人有利可圖,所以不在非洲建加工廠,只在歐洲建。
中國一開始走的也是西方的老路,但現在情況在改變,越來越多的原材料經過初級加工,擁有一定附加值后才出口中國。
看到非洲缺乏發展加工業的基礎設施,像鐵路、公路、港口等,中國加大了投資。
中國人很快理解到,在非洲進行初級加工是非中雙方的共同利益所在。
世界在不斷變化,生產力關系在不斷變化,國際分工也在不斷變化,中國以最快的速度地適應了變化,西方至今沒有找到很好的方式適應這種變化。
中國新聞周刊:當中國加大了在非洲進行原材料加工的力度時,西方又出現了一種指責聲音,中國給非洲帶去了污染。
讓?平:非洲人的想法和西方的想法恰恰相反,我們本身愿意看到中國在非洲大陸進行初級加工,這會讓原材料產生一定的附加值,會給非洲帶來好處。
污染是西方多年來沒有解決的問題,并非中非合作帶來的新問題。而且現在非洲和中國都在嘗試多用綠色能源和技術。
必須清楚一點,工業化生產勢必會帶來污染。這種污染在西方世界已經持續了幾個世紀。要追究責任的話,首先是西方要負責任,他們污染在先。非洲發展起步很晚,非洲帶來的污染是一小部分。
西方的指責并不是說中國在非洲的工業投資和生產給非洲帶來污染,他們會說是給世界帶來污染。
中國在自己國家生產也會帶來污染,我這兩天在北京也看到,這里的空氣污染就很明顯。非洲的污染不能怪罪到中國頭上。
非法入境問題難解決
中國新聞周刊:非洲一些媒體也質疑,說中國向非洲輸出勞動力影響了當地的就業。
讓?平:不不不……媒體的報道并不符合事實。中國在非洲建鐵路等工程,確實會帶來一些工程師和工人。中國人用一年時間建的工程,西方人需要用三年,非洲人用的時間可能更長。中國人工作非常勤奮,夜以繼日,非洲人對此并不適應。
在相關的合作項目上,非洲和中國都會進行協商,非洲方面會評估,這個工程需要多少工人,就會告訴中方,你們需要帶來多少人。如果本地有一些熟練工人,我們也會跟中方提。但實際的情況是,非洲本地非常缺乏勞動力。
還有一種情況,有些項目中方想做得好和快,那往往就是中國人自己來做。這個我們很理解,對于中國人來說,所有的事情都由中國人自己來做,當然效率最高。
非洲人對中國人有意見不是因為就業機會的問題。
中國新聞周刊:那因為什么?
讓?平:在非洲的中國人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政府管理人員和國企員工,第二類是私營企業員工,第三類是私自到非洲的人。最后一類人是最容易產生問題的。
第三類人中有不少是來尋找生計的。他們的特點是比較窮,數量又多,文化水平不高,與當地的工人尤其是小商販產生強烈的競爭,引起當地人的不滿。西方也經常拿這個問題對中國進行指責。
這一類人中還有一些是偷渡到非洲的。但非法入境問題不僅非洲有,歐美也有,是世界性的問題,很難徹底解決。非洲也有很多人偷渡去歐洲尋找工作。
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希望出現非法移民問題,但這目前是世界范圍內的難題。
中國新聞周刊:第四屆部長級會議發表了沙姆沙伊赫行動計劃,其中提到非盟要在北京設立代表處,目前進展如何?
讓?平:目前還在研究計劃的可行性。不是預算出了問題,而是設立的方式還需要討論和研究。
非洲以一種聲音說話
中國新聞周刊:你能否評價一下自己擔任非盟委員會主席四年多所做的工作?
讓?平:非盟是一個很年輕的組織,需要進行建設。因此,每當新任非盟委員會主席上任,他們都致力于推進組織建設,完善非洲一體化進程,尤其致力于讓世界認可非洲,讓非洲在國際上獲得其應有的地位。
我也正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我的出發點是,非洲所關注的不能僅僅是和平和安全問題,同時還要促進發展。因為和平和發展是密切相關的。沒有發展,和平是不可持續的。反之依然。
我上任之后,開始著重關注發展問題,實施一些具體的項目。四年來,非盟成功創立了泛非大學,這所大學剛剛成立不久。非盟推動落實了公路、港口、鐵路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對非洲一體化項目的可行性進行了研究,并在投資領域取得了積極成果。
非盟還努力推動國際社會認可了非盟的地位。如今,非盟得以參加諸如二十國集團峰會、八國集團峰會等重大國際會議。我們現在已經成為北京論壇(中非合作論壇)的一個正式成員。你可以看到,非盟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越來越得到認可。
此外,非盟開始致力于讓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以一種聲音說話。
中國新聞周刊:但現在非盟內部還存在一些分歧,比如法語區國家與英語區國家為維護自身影響力而產生著矛盾,怎么來調和這些內部矛盾?
讓?平:非盟有54個成員國,這些國家間不可能沒有差別和分歧。但主要的分歧只有一個,就是語言問題,有英語、法語和葡萄牙等語種。這種語言的分歧是先天性的,而不是人為的問題。這種分歧并不嚴重。
中國新聞周刊:近兩年非洲局勢并不平靜,尤其在北非,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亞出現了政權更迭。非盟在這中間持什么立場,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讓?平:首先,這種更迭在1990年柏林墻倒塌后也發生過。跟東歐等地區一樣,在非洲,尤其是黑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出現了所謂的民主化進程。這個進程并非純粹的民主化進程,也伴隨著戰爭。
最近一些北非國家發生的變革,與這個時期的黑非洲相比,局勢其實還相對穩定,盡管發生了反對獨裁政權的民主化革命。
非盟作為54個非洲會員國的聯盟,一貫支持各國人民的意志,支持追求正義、自由和人權這些原則。但當“阿拉伯之春”爆發時,我們有些始料未及。非盟不僅要支持這場運動,同時還要調整自身的政策,以適應北非新局勢。
中國新聞周刊:非盟接下來的目標是什么?
讓?平:非盟的目標是實現非洲國家的聯合,現在離實現這個目標還很遠。歐盟到今天也遠未達到一體化目標,但他們走得比我們要遠。但非盟和歐盟的目標也有相似之處都是致力于實現一體化。
(實習生李熠超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