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中午至22日凌晨,特大暴雨降臨北京,致190萬人受災,交通大面積癱瘓。截至23日17時,因災死亡人數(shù)達到37人。
北京市氣象臺于21日上午啟動暴雨藍色預警,隨后,下午14時和18時30分分別升級為暴雨黃色預警和暴雨橙色預警,讓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雨夜的北京,10萬參與搶險、救援、排水的市民和干部,無數(shù)愛心志愿者和交通參與者,站在了大雨中。乃至普通市民所體現(xiàn)出的“最美精神”,通過電視、報紙、網(wǎng)絡、微博,傳遞著災情,也傳遞著救援信息,激發(fā)了這個城市每一公民的責任與道義。
雖然北京市政府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抗擊這場暴雨,也涌現(xiàn)許多感人的故事,但道路被淹、市民被堵、人員傷亡依舊成為暴雨留給人們的心頭之痛。新華網(wǎng)刊發(fā)了評論文章《追問北京暴雨下的應急之痛》。
是的,這是一次值得我們思考的天災,它使中國城市之營建與管理的漏洞顯示出來。
城市建設思路存在嚴重偏差。中國文明實以治水為開端,那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大禹治水的原則只是一個字:導。北京雖在北方,然查看明清兩代北京城市圖,或許讓人驚訝:城內湖泊與自然、人工河道相連、縱橫,構成一個完整的水系。這個水系既可儲存寶貴的雨水,也可以排泄多余的雨水。這個水系可以濕潤冬春干燥的環(huán)境,改善北京生態(tài)。該水系與公共建筑、民居交錯分布,也讓城市整體格局疏朗、開闊。
本來,這個水系是這座北方城市的巨大優(yōu)勢。然而,過去幾十年的城市建設,卻缺乏對于古人建城智慧之敬意,有意、無意地破壞、切斷這個水系。城市喪失了最重要的蓄水、排水系統(tǒng),無雨則旱,有雨則澇。填平水系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建筑空間,但由此,城市空間過于緊密,更使得這座城市經受不住不到24小時的連續(xù)暴雨的沖擊。
很多人援引法國文豪雨果的一句話: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而北京,當然,還有國內迅速擴張的其他城市,下水道建設存在很大缺陷。幾乎所有城市都在提出建設現(xiàn)代化、國際化大都市,一棟棟摩天大樓拔地而起,然而,城市基礎設施方面,則用心明顯不夠。
最嚴重的問題是,過去十幾年來,城市建設在很大程度上被房地產開發(fā)業(yè)所左右。地方政府集兩個身份于一身:它既是城市的公共管理者,又是城市國有土地的所有者。這樣的身份交疊導致城市政府角色錯亂,而且經常按后一個身份行動:城市營造圍繞著土地增值而展開。這種激勵推動了城市規(guī)模的大躍進。但在利益驅動的城市化過程中,城市政府對城市之根基——基礎設施——重視不夠,因為基礎設施建設并不能帶來當下顯性利益。
還有就是,政府主政官員任期越來越短,官員急于追求政績。這一制度導致各地城市規(guī)劃均存在短期化傾向,規(guī)劃者只考慮自己任期內的城市建設,不管十幾年、幾十年后城市的可能發(fā)展。規(guī)劃對主政官員沒有約束力,主政官員頻繁更換,規(guī)劃總會大幅度調整,由此導致城市建設缺乏連續(xù)性,也就缺乏長遠打算。這種短期化傾向對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尤為不利,因為基礎設施是對城市長遠未來進行投資,如果沒有穩(wěn)定的長期規(guī)劃,這種投資是無從保障的。
近些年來,北京年年發(fā)生大暴雨,某些路段年年嚴重積水,對此,有關市政部門或者本應予以改造,交管部門則應將此記錄在案,一旦發(fā)生大暴雨,當立即派遣警員到現(xiàn)場觀察。一旦發(fā)現(xiàn)可能嚴重積水,即采取封閉道路措施。如此,即可有效控制風險。
氣象、水利等部門在災害預警方面也沒有充分利用現(xiàn)代通訊工具。本次大暴雨之后,氣象部門表示,無法通過短信向全體市民發(fā)出預警信息。然而,移動通信公司明確表示,這方面不存在技術難題。
政府的救災工作和相關信息發(fā)布工作,應該從此次暴雨之后吸取教訓。比如,在一些最為嚴重的災害現(xiàn)場,沒有重要官員現(xiàn)場指揮。對于發(fā)生嚴重災害而民眾最為關心的地點、場所的災害情況、死傷情況,比如,京石高速16公里路段的災情,有關方面沒有及時提供可信信息,引發(fā)民眾廣泛猜測。
應當說,災害前后,政府做了很多努力,但在城市規(guī)劃、建設、管理與災害控制、救助等各個領域,還有許多可以總結的教訓。歸根到底,城市管理者和市政管理部門需要深思一個問題:城市究竟為何而建,城市的主人究竟是誰,城市政府的宗旨究竟應當如何踐行。
近些年來,城市管理層特別喜歡說一句話:“經營城市”,建設城市似乎成為一樁生意。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城市建設和管理不可能不出偏。完全對上負責的政績觀,也讓城市管理不可能不出偏。明智而健全的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必須以人為本,也即以民為本,確保民眾的生命安全、生活便利以及人格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