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人間天堂杭州,毗鄰享譽中外的西湖、西溪,初來乍到的你可能還是第一次聽到浙江科技學院(以下簡稱“浙科院”)這個名字,不過只要你到過浙科院,就會驚嘆于她的美。西蜜湖畔水光瀲滟,和興居茶樓旁鳥語花香,湖畔花圃里向日葵、油菜花、熏衣草四季更迭,說她是杭州最美的學校都不足為過。時任浙江省委書記張德江視察時曾這樣贊譽她:“這里真山真水,真是讀書的好地方。”
浙科院的美不張揚,不放縱,而是在茂林修竹、丹桂飄香間平和地展露,作為一所工科院校,卻出人意料地帶著點小家碧玉的溫婉。只有真正了解浙科院的人才知道,她當真孕育自書香名門,1980年成立時,她叫浙江大學附屬杭州工業專科學校,發展至今,已形成中西并重的風貌,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路甬祥題寫的“崇德,尚用,求真,創新”八字校訓激勵著一代代浙科院人奮勇向前,追求卓越。
浙科院人總是不忘“根本”,每年“五四”之際學校都會舉行一場浩浩蕩蕩的“尋根之旅”,從起初的三五好友結伴,已經壯大到3000多人的毅行隊伍,“和山毅行”也悄然成為浙江青年的一種全新風尚。春光明媚,一行志在四方的青年從學校出發,沿著西湖景區的西山游步道,攀上北高峰,徒步到浙大玉泉校區,尋找歷史的根源。“不等待、不懈怠、不拋棄、不放棄”的毅行精神已不知不覺間融入浙科院人的血液里,化作一種心靈的追求,逐漸走遠,到云南支教、赴德國求學……
有根才有枝繁葉茂,從建校之初浙科院就沿著中德合作的道路,不斷借鑒德國應用科技大學(FH)的辦學經驗,培養了大批具有國際素養的應用型人才,浙科院已經越走越好,建成“中德論壇”這一兩國高校交流平臺,獲批進入教育部首批“卓越計劃”試點院校,成了名符其實的“卓越工程師”的搖籃。交流與學習素來是浙科院的傳統,學校先后與德、英、美、法、羅馬尼亞等國家和地區的40多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形成了浙科院鮮明的國際化辦學特色,已成為浙江省開設全英文授課國際化本科專業最多的高校之一,每年還有不少同學赴境外交流研習。走在浙科院的丹桂路上,你時不時就會遇見不同膚色的留學生,這里已經成了他們的第二故鄉,從只能在食堂里用生疏的中文點一份中餐,到站在國際大賽上用流利的中文抱回金獎,浙科院見證了他們的成長。
浙科院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但如果你認為浙科院只是一所應用型的工科院校,那就錯了。走在浙科院,你總會在某個轉角,不經意地聞到一縷古樸的書香,聽見若有若無的誦讀聲,一看,原來是浙科院有名的“孔子學堂”。在這所世外桃源般的學堂里學習,你就像是穿越到了漢朝一般,穿上一襲裙裾,手邊放一盞清茶,看一份沉甸甸的竹簡。漢學的博大精深,漢語的魅力已經從浙科院的“孔子學堂”走出去,漂洋過海到了羅馬尼亞,到了德國,在那里落成了海外孔子學院。
浙科院的目標,是讓理科生變得文雅,讓文科生變得明智。晨曦微露中,淺灰的古鐘“當——當——”作響,圖書館早已座無虛席,實驗室也開始充滿忙碌的身影。但這里的學生并非只知道讀書,他們更懂得汲取知識的方法。浙科院寧靜的校園氛圍可以讓整個人變得淡然平和,你可以在西蜜湖畔閑步思考,可以在和山之巔放聲晨讀,亦可以到半山茶樓里,泡一壺茶,捧一本書,研讀。
寧靜地放下一張書桌,享受天地人和,浙科院已成為讀書人真正向往的地方,一個“卓越工程師”的搖籃。如果你來浙科院,這里的青山綠水便會和顏對你說:伊且留下,贈爾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