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石城,飲長江,弦歌清涼,報效國邦。河海人,水之子,奔騰浩瀚靈動飛揚,華夏水利千秋業,河清海晏民安康……”一首《水之子》唱出了河海大學的責任和使命。“河孕育文明,海凝聚智慧”,河海大學獨特的校風校史熏陶了一代又一代“河海人”。四年時間也許僅是河海大學百年歷史中的一瞬間,就是在這樣的“一瞬間”,留下了你我多少年少輕狂的青春記憶。我無法給青春下定義,灑脫勇敢也好,寧靜美好也罷,河海大學就像一片溫潤的春泥,見證了我們一茬又一茬學子的成長印記。
蛻變
河海大學的樓名都是寫在草坪中的一塊石頭上的,矗立在河海大學江寧校區內的致高樓、致用樓、致遠樓長相又極其相似,導致我們經常迷路,逸夫圖書館內總是那么多人,生活區和教學區總是有那么多校園活動,讓初來大學的我們充滿了新鮮感和向往。
南京素有“火爐”之稱,九月份時南京的熱是那種南方特有的濕熱和悶熱。剛剛步入大學的我們迎來了第一課——軍訓,烈日炎炎下我們用心融入集體,去學習、去鍛煉、去磨礪、去堅持……充實而忙碌的大學生活正式拉開了帷幕。九月份的校園充滿了社團和組織招新的傳單與海報,合唱團、舞蹈協會、演辯社、舞獅協會、輪滑社等近百個社團應有盡有,儼然成為校園沿路的一道風景線,同學們帶著滿腔熱情積極投身其中,各展其能。河海大學十分重視學生的個人發展,從一年級就開始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通過開設心理健康、專業介紹等專題講座,并帶領大家參觀學習、進行骨干培訓,以此幫助同學們適應學校生活,掌握專業特點并確定人生目標。暑期,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讓我們走入社會,走進基層。據說,自暑期項目開辦至今,一個個暑期累加起來,河海團隊的腳步已經遍布祖國大好河山。
經過一年的新生入學教育,我們適應了由高中生向大學生的蛻變。
責任
經過一年大學生活的洗禮,大家都漸漸有了學長和輔導員經常說的大學生應該以學業為重的意識,水利事業更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在河海學水利,一種沉重的責任感便應運而生了。
河海大學的發展一直備受黨和國家的重視和關懷。1985年河海大學70周年校慶,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校名“河海大學”;1995年80周年校慶,江澤民同志為學校題詞“面向未來,開拓進取,進一步發展水利教育事業”,李鵬、李嵐清、錢正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分別為學校作了題詞;2005年90周年校慶,溫家寶總理視察學校,以“獻身、求實、負責”的水利精神對學校寄予了殷切期望。國家政協副主席錢正英院士對河海大學學生的評價是“基礎寬、重實踐、學風好、品德優”。或許正是在這時,我才了解到自己距離一名合格的“河海人”究竟還有多遠。我發現自己欠缺很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啟程
步入三年級,壓力頓增,這一年是關鍵的一年,我
們正式進入專業知識的學習,大家都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這一年,同學們將為自己找尋到未來的方向和去處。河海大學畢業的同學都知道,在這里,考研、保研、工作看的都是前三年的成績、工作和成果,身邊的同學積極地投入到重修、論文、專利中去,為自己增加砝碼,拓寬選擇的余地。在這一年中,每位同學都會把大學三年所獲得的獎項、證書、成績綜合梳理一次,或是制作簡歷,或是申請保研,抑或投入考研大軍。
河海大學的就業率在全國一直都是數一數二的,大三這年,幾乎所有同學都已選定自己要走的路,一部分同學更是不出河海門就已經簽訂就業意向書。曾經一同學習、一起生活、一起成長的同伴們準備奔向各自的戰線,獨自迎接以后的人生挑戰。在即將成為一名真正的水利人的同時,我們也深深地意識到我們肩上的責任有多么重大。
感知
這一年是離別的一年,再見四季如春的蝶翠山,再見饒有韻味的情人坡,再見書香馥郁的圖書館……四年的河海學習和生活,使我們閉著眼睛都能感知到河海,并且能夠感知和理解到河海推崇的水文化,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水特性萬千,剛、柔、堅、韌、容、浮、獻,無不體現著深刻的人生哲學。無論你信或不信,承認或不承認,河海文化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改造著每一位河海人。它教會你我怎樣工作,怎樣生活,怎樣做人。
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河海人以“天下有溺猶已溺”“橫流浩劫永斷絕”和“河疏湖蓄水利興”為己任,銳意進取,不懈奮斗,十六字校訓“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勇于探索”,正需要身為畢業生的我們去踐行。四年的河海生活,鑄就了“我飲河海一滴水,我獻祖國一生情”的學子情懷。就這樣,一路成長著。帶著一名“水之子”的驕傲感,一名“河海人”的自豪感,一名“港航人”的責任感。謝謝你,我敬愛的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