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2年4月15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李曉超在會上介紹了2012年第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從數據看,經濟增速減緩既成事實,第一季度GDP較上年同期增長8.1%,增速為2009年第二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
8.1%的速度,仍高于中央預定的全年7.5%的增長目標。這意味著大規模刺激政策的出臺在今年會是小概率事件。過去三十多年里,中國經濟增長的快車經過長期高速行駛,到了轉換路徑的路口。
在原有支撐經濟增長的要素陸續減退或不復存在的條件下,我們能拿出什么樣的增長動力?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短板進行細致的分析。
居民消費亟待拉升是影響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關鍵。幾乎所有經
濟學家都認為,如果經濟增長中消費貢獻度過小,經濟增長將是不可持續的。中國居民最終消費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三分之一,在美國,這個比重為70%。
當外需強勁或國內投資需求旺盛之時,居民消費支出過低的嚴重性被“去重要化”了。美國次貸危機、全球金融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接踵而至,中國傳統的外部市場遭遇重創,政府拉動的投資在強心效應發揮之后,亦因對其潛在副作用的擔憂和預防,擴大居民消費成了最現實和最迫切的選擇。
以往對中國居民消費支出偏低的解釋,偏重需求方面的原因。比如,有的研究歸因于中國國民的“節儉偏好”,喜歡儲蓄而非消費。有人進一步解釋是因為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政府職能轉變不快以至于社會公共產品供應不足,因此私人部門自身為未來作預防性儲蓄。還有的認為,內需問題主要是收入問題。收入增長不快,尤其是勞動收入相對于資本收入偏低,致使大量收入被用于再投資,這也制約了中國居民消費支出的提升。
從2011年以來的情況看,需求方面的瓶頸已經有所改善。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預測與政策模擬實驗室發布的報告指出,人民銀行、國家統計局和中國銀聯的調查顯示,2011年四季度,消費者對于未來收入預期繼續看好,同時消費者信心指數也維持上升趨勢。
報告還顯示,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速分別為8.4%和 11.4%。其中,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速為1985年以來最高。從增量看,2011年農村人均現金收入比2010年增加1006元,超過了2009年、2010年兩年增長之和(898元)。
隨著需求瓶頸的不斷緩解,容易被忽視的供給瓶頸需要得到關注。數據顯示,消費支出中商品消費所占的比重,中國并不顯著低于美國等發達經濟體。但服務消費支出則明顯偏低。中國居民消費支出中服務支出占比不到30%,而美國家庭人均消費支出中,服務消費約占60%。這當然與兩國現代化水平的差距有關,但也與兩國服務產業發展差距有關。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只有40%左右,而美國達到80%。
造成供給瓶頸的原因之一是服務業中的開放度還不夠高。教育、醫療、金融等服務行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這樣的問題,結果是除居民難以獲得充足適用的服務,還會遇到投資不足的困擾。有些已有的服務之中還摻雜了高昂的非貨幣成本,這也讓對這些服務有需求的人深感不悅。
開放度還不夠是一個問題,該管制的沒到位也是一個問題,并同樣成為造成居民消費不足之供給瓶頸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餐飲行業的地溝油、旅店行業的偽消毒、旅游行業的強迫消費等等,都屬管制不夠的問題,既降低了服務業產品供給的質量,又限制了哪怕具備充分支付能力的消費者的消費欲望。
放緩增長,強勢轉型,是中國經濟發展一個階段顯現出的鮮明特征。但最需避免的是,速度慢下來,轉型沒動靜。在轉型路徑中尋找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動力,是共識,也是難題。其中,放開應當開放的領域,收緊已被銷蝕的行業底線,也許是解答增長動力難題的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