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一個項目,快速介入,而后迅速賣掉——這種快進快出的投資策略和經營模式,讓何志軍駛入一片沒有歸途的險灘
原浙江之俊控股集團法定代表人何志軍涉嫌抽逃出資、貸款詐騙、偷越國(邊)境一案,因數額巨大,被稱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浙江“貸款詐騙第一案”。
2011年3月29日,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沸沸揚揚的之俊案進行開庭審理。5月20日,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原浙江之俊控股集團法定代表人何志軍犯貸款詐騙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何志軍未提起上訴。
在創業的前若干年,何志軍不斷從銀行申請貸款辦項目,怪異的是,幾乎每個項目他都迅速轉手賣掉,從不考慮長遠。到了2003年,項目作為中間環節,開始被他“省略”:虛擬項目、騙取貸款、以貸還貸、非法牟利,最后,逃之夭夭。何志軍偽造的雄厚企業形象最終讓銀行付出了13億元的代價。
何志軍其人
收購舊工具,賣給其他廠家,利潤一度可以達到100%。之俊集團一名前員工回憶稱,當時工具行業有全國通用的銷售價格手冊,80元的工具轉手即可以300元價格售出,工具送到工廠里幾乎不需議價。當然,富春江亦給予對方采購部門豐厚回扣。
即使從現在看,何志軍的經營理念也頗有創意。富春江工具一名原銷售人員說,何志軍招聘計算機人才,成立電腦部,并曾自建銷售數據庫,所有銷售均有數據統計和偏好分析,應收賬目十分清楚,工具品種超過上萬余種,在過剩產品之間可以自由調劑。
“他的原則是要掌握現金流。”該銷售人員說,“這一想法貫穿他經商始終。”
在長達二十多年的經商生涯中,何志軍幾乎從未接受過媒體采訪。即便富陽當地,多數受訪者雖與之有過不同層面的接觸,但對他的行蹤與個性,均“說不清,道不明”。曾經在之俊集團做工程項目負責人的倪文喜評價他為“急功近利”;而在一位合作伙伴的眼里,當年的何志軍“年紀輕、派頭大,城府不夠深”;受審期間,一名檢察院人士對何志軍的評價是:狡猾精明,對數字十分敏感,受審之時,相較一般人,“顯得十分鎮定,并要求自我辯護”。
“惜命非常,且行蹤神秘,恰似戴笠。”這是之俊公司一前任高管對何志軍的評論。鐵皮楓斗剛剛面世之時,何志軍便不惜花高價購買養生,辦公室內亦有按摩椅等健身理療器材。他回憶,自2006年開始,何志軍已較少參與公司事務,“開會也要求高管們去上海”,與高管連系也只是單線聯系。
用短期的錢做長期的事
1995年,在富陽把生意做大之后,何志軍進軍杭州,成立由其個人控股的公司,之俊系就此鋪開,名下包括之俊公司、西亞公司、凱利達公司、中集公司、久源公司、晨興公司、安泰公司等。
何志軍運作過三十多個水電項目。按照當時政策,自有資金30%以上,即可運作項目;有3000萬元自有資金,即可運作一個億的水電項目。水電的投資回報相對較高,預計投資回報年限在8年到11年之間,但問題在于變現能力,銀行無法對水電站價值進行評估。
倪文喜曾經在之俊集團做工程項目負責人,任職期間,他曾做過工廠、水電站、大學等大型項目的負責人,浙江省內的水電站項目他就參與過至少3個。何志軍的做法就是項目建好后,立刻賣掉。“簡單來說,就是用短期的錢做長期的事情。”一知情人士評論。但何志軍實際上也從未打算長期持有一個項目,比如他介入的第一個項目,北溪水電站在建成之后短短兩年,何志軍即通過掛拍方式,將70%的股份迅速轉讓。
管理鏈條短、風險的可預見性被認為是大批投資者介入這些小水電站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從后期來看,因財務費用和管理費用巨大等問題,何志軍并未從中獲取收益,反而虧損嚴重。何志軍幾乎不斷重復他早年在工具行業的倒賣行為:尋找一個項目,快速介入,而后迅速賣掉,這與資金的左支右絀相關。快進快出的投資策略和經營模式,讓他開始駛入一片沒有歸途的險灘。
2004年倪文喜離開了之俊集團。“以前雖然賣掉了很多自己做的項目,但還有項目在不斷地搞,公司里有七八個主要的項目負責人。但到了2004、2005年,公司不再擴張規模,沒有項目就只能離開了。”公司里倪文喜熟悉的幾個項目均被何志軍轉手賣掉了,而且都在項目完成后不久,他覺得頗為可惜。“留著就好了,學校、房地產現在都能賺很多錢。”倪文喜說。
之俊系崩盤
在1995年至2004年之間,何志軍共完成了對143家公司的注冊,這些公司分布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多為走賬公司和融資公司。而通過偽造工業品購銷合同,提供虛假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復印件等方式,他在上述多個空殼公司之間相互擔保騙貸。
案發之前的之俊公司是銀行的重要客戶,20多家銀行曾與之主動聯系放貸,“只要開口,三天之內加班加點發放貸款。”一名銀行相關人士回憶。高峰時期,何對“兩三百萬的貸款并不放在眼里”,他曾多次陪同銀行界人士參觀水電站等項目,銀行人士并未對項目表示過異議。在這場之俊與銀行滾雪球般的借貸鬧劇中,參與者都唯恐自己成為擊鼓傳花的最后一環,而何在銀行與制度的縫隙中,借勢助力。至2003年底,之俊系的貸款總額已經高達25億元左右,而其可抵押資產則全部用于還貸。
2004年開始,之俊系公司投資的水電站雖已建設完畢,但經營狀況均一般,無法貸出上億資金。且因政策調控等原因,銀行已經開始收縮信貸。捉襟見肘的何開始向民間高利貸求助,之俊系在民間高利貸與銀行借貸之間相互拆補。
2006年前后,之俊公司已裂痕斑斑,陷入困境,卻仍竭力給外界資金雄厚假象。但在內部,何志軍要求高管以維持原有貸款為主,不再進行投資擴張。他的恐懼可以看得非常明白:要求將大量現金存放在辦公室保險柜以及距離公司不遠的鳳起都市花園,并且要求與人現金交易。2006年,一家銀行最先對何志軍夫婦提起訴訟,訴其9200萬元與1000萬元融資未歸還,但其時多數銀行已然被其帶入泥沼。
( 來源:《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