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消費者走進華東、華北等地超市時,一款名為“金鼎”的食用油將成為新的選擇。2012年5月,繼成功進入華東、華北市場后,中儲糧旗下“金鼎”品牌一級菜籽油正式進駐華東地區鋪貨。
盡管沒有慣常的強大廣告造勢,“金鼎”這一動作仍引發業界的關注。
中儲糧涉足終端消費市場尚屬首次。“做好糧油儲備,我們是老師;但在終端市場,我們還是新兵。”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建民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現謹慎而虔誠。
真的保持低調并不容易。在如今早已實現充分市場競爭的食用油市場,新兵“金鼎”的正式亮相被寄予厚望。此前,輿論多有認為“金鼎”食用油將承擔國家油脂油料宏觀調控的任務。據相關業內人士向本刊記者證實,中儲糧正式推出“金鼎”品牌試水國內食用油市場為國家相關部委看好,并得到了后者的支持。
“這是我們的榮幸。”對此,劉建民向本刊記者透露,金鼎定位在大眾消費,并不會是純商業行為,“維護食用油價格穩定是我們理應承擔的國家責任。”

走入終端
對金鼎的對手而言,這或許并不是一個輕松的消息。
據來自中儲糧內部的測算,金鼎品牌上市后,憑借中儲糧的獨特優勢,其食用油產品加工成本可以比對手低6%左右。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營銷公司總經理王慶榮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說,最終反映到終端產品上,“金鼎價格將比對手便宜3%~5%左右。”
早在去年12月份,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旗下首個小包裝食用油品牌“金鼎”就在上海、江蘇、浙江、天津等7省市悄然鋪貨,進入了上述地區約2萬家超市及零售終端。來自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的內部資料顯示,目前已累計銷售超過4萬噸。
據了解,金鼎原計劃2012年春節前完成銷量10000噸,實際完成8000多噸,完成率超過80%;計劃覆蓋網點22000家,實際完成接近20000家,達成率在80%左右。
據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高層向《瞭望東方周刊》透露,2012年,該公司在華東、華北將建成5萬家銷售網點,實現銷量20萬噸。此后,金鼎將逐步向華南、華中、東北、西南、西北地區拓展。根據規劃,到2016年,金鼎在全國的銷售量將突破90萬噸。劉建民則向本刊記者透露,“金鼎的最終市場份額將努力達到10%。”
為此,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計劃投入巨資推進生產基地建設。據了解,該公司將在已建成的江蘇鎮江等三個小包裝工廠的基礎上,計劃于未來建成新鄭、成都、沈陽、西寧、合肥、哈爾濱等小包裝食用油工廠。據王慶榮介紹,完成上述基地建設“總投資將在40億元以上。”
“金鼎的目標是最終進入市場前三位。”劉建民說,在此前推出金鼎大豆油,以及此次推出一級菜籽油的基礎上,金鼎還將于今年內推出濃香菜籽油、食用調和油等多個品類;在遠期規劃上,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還將推出中鼎、華鼎等輔助品牌。
2012年度金鼎將以華東、華北為銷售主戰場。“進入北京市場將在今年七八月份,暫時還不會在全國范圍內鋪貨。”王慶榮說,作為市場新兵,未來一段時間仍將是金鼎的鋪市期。“一步一步來,不奢望爆發式的增長。”

金鼎的高貴出身
盡管是終端消費市場的“新兵”,但在食用油行業,中儲糧可算是十足的“老手”。
資料顯示,早在2010年,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就已經具有了54萬噸豆油精煉產能和33萬噸棕櫚油分提能力,而2011年則向分裝企業銷售了超過340萬噸食用油。問題是,這種強大的生產能力并未能及時轉化為市場能力,而這種強大的生產能力有效保證了金鼎天然的價格優勢。劉建民認為,此次推出中儲糧自有的“金鼎”品牌,不過是其“產業鏈的自然延伸”而已。
中儲糧組建于2000年,其全名為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是國資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業。作為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大型骨干企業,中儲糧受國務院委托,具體負責中央儲備糧(含中央儲備油)的經營管理,同時接受國家委托執行糧油購銷調存等調控任務。
根據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給中儲糧總公司的批示要求,確保中央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確保國家急需時調得動、用得上,始終是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的職責。
不難看出,中儲糧在我國糧油領域占據著極為獨特的地位。尤其是就此次金鼎入市而言,中央儲備油的輪換資源是其核心資源,其擁有的遍布全國的收購和儲備資源可以使其及時把握原料市場并快速培育銷售網絡。
早在2008年,中儲糧就全資成立了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以面向市場擘畫中儲糧進入終端消費市場的決心。成立初期,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僅僅只是一個倉儲企業,每年都會遇到油脂油料定期輪換的問題。
據該公司內部人士向本刊記者分析,此前,采取集中出貨和集中進貨的方式運作,會遇到出貨時被壓低價格、進貨時被抬高價格的情況。有鑒于此,走向終端,擁有自己的產業鏈條就成了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的必然訴求。
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總經理、營銷公司董事長劉建民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說,截至目前,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已基本建立中央儲備油脂油料管理體制,成為國家油脂油料宏觀調控的重要載體。同時,按照油脂油料統一管理、專業經營的指導思想,油脂公司正加速推進和合理調整品種布局,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努力提高直管比例,并嚴格執行中儲糧總公司關于中央儲備油脂油料進口、銷售的調控指令。
失守的食用油定價權
對旨在進入市場前三的金鼎而言,目前占據市場份額頭兩把交椅的金龍魚、福臨門將是短期內難以逾越的高峰。
這正是我國食用油市場長期的真實寫照。據此前媒體報道,在2011年,國內小包裝食用油銷售量在650萬噸左右,其中金龍魚銷量在300萬噸左右,占據45%左右的市場份額,中糧福臨門緊隨其后,占據15%左右的市場份額。
金龍魚是益海嘉里集團旗下品牌。益海嘉里系新加坡豐益國際在華投資的全資子公司,早在1990年,嘉里糧油集團在中國投資的第一家油脂生產廠——南海油脂工業(赤灣)有限公司就已投產;第二年,中國第一瓶金龍魚小包裝油正式下線。
如今,20年過去,益海嘉里在中國境內35 個城市設有 130 多個生產廠。目前,益海嘉里集團在國內直接控股的工廠和貿易公司已近40家,另外還參股魯花等多家國內著名糧油加工企業。
不僅如此,長期以來,我國油脂油料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幾乎都依賴于進口及外資控制。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我國植物油總進口(含原料折油)達1700多萬噸,而當年度國內植物油消費量2700多萬噸,植物油自給率僅為40%左右。
目前,在我國的食用油消費市場上,大豆油年銷售1000多萬噸,排在第二位的是棕櫚油,年銷售量在600萬噸左右,第三位的是菜籽油,年消費量約400萬噸。其中,大豆油、菜籽油占據了一半以上的油品消費市場。這表明中國老百姓一半以上吃的正是大豆油和菜籽油。
目前,在全國開工的日加工能力1000噸以上的97家大豆加工企業中,外商獨資或外資參股的企業有64家,年加工能力為5100萬噸,日加工能力近12. 1萬噸,占中國大豆總壓榨能力的73%,占中國實際加工總量的80%以上。
顯然,這已充分表明外資及跨國企業經過經年的產業布控,已基本上控制了我國油脂油料的進口、加工和消費市場。由此帶來的不利影響之一,正是我國國內油脂油料市場對國際資本的表現極為敏感。
2007年以來,受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高、美元貶值、美國大豆種植面積下降以及生物燃料需求上升的影響,國際、國內市場聯動,油脂油料市場大幅上漲,造成國內消費物價指數高企,嚴重沖擊了國內市場的穩定。
金鼎將服務于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
這曾是發生在我國糧油行業的現實一幕。
在跨國糧商的操控下,2007年國內食用油價格猛漲。為此,中儲糧拋出20萬噸食用油平抑油價,但市場上卻波瀾不起。隨后調查顯示,70%的食用油都進入了一家跨國糧商的倉庫。
據媒體報道,近年間早已有業內專家警告,如果外資不加以限制,隨著國際油脂油料市場受國際糧商和投機基金的操縱,中國企業在國際油脂油料市場缺乏必要的定價權和話語權,將可能造成國內市場大起大落,甚至影響到我國糧油市場的穩定,影響到我國食品和經濟安全。
2011年,受國內CPI上漲的壓力,國家發改委曾先后約談金龍魚、魯花等食用油企業,要求其保持價格穩定。去年8月,就在約談承諾到期后,金龍魚率先開始提價,漲幅在5%左右,終結了長達半年的食用油“限價令”。
據最近媒體披露,今年4月,國內食用油價格于今年內再次上漲。金龍魚、福臨門等品牌旗下的菜籽油、花生油均先后上漲。作為重要消費品的食用油價格上漲,是否將帶來國內CPI上行的壓力也再次引發輿論關注。
在此背景下,中儲糧金鼎食用油的低調入市,被業界寄予期望也就不難理解。
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高層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作為國資委直屬的53家大型央企之一,中儲糧有責任有義務維護國內食用油市場終端價格穩定。”
在我國現有的油脂油料中,除去大豆基本依靠進口之外,目前油菜籽是我國國內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大的壓榨油料,也是當前國內各油脂品種中唯一有可能奪回定價權的品種。據劉建民透露,中儲糧已具備有大量的中央儲備菜籽油規模,不過仍僅限于初級產品,不能在短時間內直接滿足市場需求,未來將加快建設自己的加工基地以加大成品油投放能力,進而建設完整的食用油市場應急供應體系。
據了解,在中儲糧沈陽、敦化、蛟河和湯原等項目建成投產后,將基本形成東北大豆收儲體系的雛形;而在東莞、鎮江、日照、天津、唐山和新鄭、沈陽等集倉儲、加工和中轉為一體的七大基地全面投產后,屆時將形成以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為中心的三大進口油脂油料產銷一體化的區域布局。無疑,這將有利于增強國家對重點和敏感區域植物油市場的宏觀調控力度。
“作為央企,利潤并不是我們的唯一指標。”劉建民說,金鼎品牌將會完全按市場化的方式來運作,但是一旦國家有需要,金鼎會首先服務于國家,服務于宏觀調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