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說,開始存錢并及早投資,這是最值得養成的好習慣。
去年我從大學畢業,拿到了人生第一筆薪資收入。手里有了一點現金,我就從管理自己的工資開始實行起財務規劃。
我每個月稅后收入8000元。單身一個人,日常生活中的固定支出很少,不開車,也沒有貸款要付。為了了解自己的收入支出比,我做了一個收益表,列出了固定的支出部分。下面就是我做的表格:
收入:8000元
生活費用支出:
a.服裝=500元
b.餐飲=900元
c.租房=1500元
d.交通=200元
e.娛樂=300元
f.通訊=200元
g.其他=400元
總計(a- g項總和)=4000元
每月盈余(收入-生活支出)=4000元
這樣看來我每個月能有4000元的盈余。為了保證這4000元的盈余,我每個月都堅持記賬,在花錢的時候嚴格預算,基本做到不超支。有時候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情況下再節省一點,每個月甚至能剩下5000元。
美國電影《華爾街》里惡名遠揚的演講《Greed is Good》(貪戀是好的)中說道:“這個國家最富有的百分之一人群,擁有全國財富的一半,5萬億美元。三分之一來自努力工作;三分之一來自遺產和遺產的利息,留給了寡婦和蠢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利息的力量。在資金并不充裕,別人眼中你的儲蓄還只是零錢的時候,我們就要依靠穩妥地獲取較高利息來讓自己的錢增值。
對于我來說這些結余下來的錢短時間內并沒有什么急用。手中的錢不多,資金要安全,又要有比較高的收益,于是我比較了一下銀行儲蓄和理財產品,銀行的活期存款利率是0. 5%,而定期存款中,3個月的利率是3. 1%,半年是3. 3%,一年是3. 5%。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有1. 4%左右,銀行短期理財產品時間從30天到60天不等,年化收益率有4. 5%~5. 5%。
比較之后我選擇了組合的方式,既能獲得較高的收益,又能保證手里現金的流動性。所以我把現有的儲蓄分成三部分,大部分買了40天的短期理財產品,到期連同利息再滾動投入下一款短期產品;第二份做了3個月定存,到期續存;剩下選擇了利率1. 5%的銀行日理財產品,比活期存款利率要高一個點,以備不時之需。
每個月結余中拿出1000元做基金定投,剩下做3個月定存,等到這部分定存達到一定數額就轉移到理財賬戶購買理財產品。這樣做,使我手里的錢每年獲得的收益有4. 5%,不僅比定存一年要高出1%,也不會因為臨時需用錢而損失利息。